面向师范生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9-07-31庄典于汪洋
庄典 于汪洋
摘要:作为师范类院校,如何提升师范类学生的信息能力以期符合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是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目前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在师范生信息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考核评价、建设教学平台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为提高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质量,培养师范类大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059-03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教育同步迈入信息化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亦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
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在为国家培养大量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后备力量的同时,更要兼顾培养师范类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一名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新时代教师。其中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是(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面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当前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1.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割裂。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掌握必要的操作知识、融会贯通理论知识。面对师范类学生文多理少、女多男少的特殊情况,只有更多的实践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大学计算机公共课以及掌握计算机知识。但目前,大学计算机公共课依然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分开进行的方式,一般理论讲授课与上机操作课之间相隔若干天。理论课上的知识无法及时通过实践操作转化吸收,上机操作课上,学生又漫无目的,茫然无措。这种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割裂的教学方式,教学效率低下。
2.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的差异。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时刻面临着落后与淘汰的命运。例如一些高校还在讲授Office 2003或Office 2007,而目前Office的最新版本是Office 2016以及基于云平台的Office 365。同时,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内容的划分没有考虑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对师范类学生这类将从事中小学教师行业的学生讲授《程序设计》等难度较大,且与今后工作、生活并无太大关联,强行按照文、理安排授课内容是对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讲的没用,用的没讲,无可奈何是师范生面对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的真实写照。
3.学生基础与学习环境的影响。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学生在入学前也学习过相关计算机知识,但因各地区、各学校的重视程度以及经济发达程度不同,致使新生之间的计算机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学起点难以把控,难度小,基础好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难度大,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现存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无法做到兩全其美。
大学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也使得刚刚从紧张、激烈的高考角逐中脱离的新生呼吸到了自由的气息,脱离苦海的放松加上对人生目标的模糊和充斥于身边的网络诱惑,学生上课玩手机甚至逃课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4.师资力量与学习资源的不足。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通识必修课,教师少而学习者众,一名教师通常要承担两至三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而大学的一个公共课教学班通常由数个同专业班级组成,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极大,同时,上机实验教学还要花费教师极大的精力。教师往往忙于课程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与指导。
优质学习资源的不足同样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资源建设重量不重质,缺乏优质的课程资源,如课件、讲义、习题、试题库等,课堂效果自然沉闷无趣,课后练习效果趋近于无。
5.考核制度与评价体系的落后。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大学计算机公共课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考核模式中脱离出来。目前多数高校采用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考核制度,这种考核制度造成了平时不学、期末突击的现状,无法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改革方案
1.建设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质量。课程体系必须结合专业特色来建立,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师范类学生作为教师后备力量,应建设符合其专业特色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如图1。
分析师范生今后所面临的教育信息化环境,重新安排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授课内容,从三个阶段培养与师范生未来工作领域有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真正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当中。(1)第一阶段是整个大学计算机公共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为其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2)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贴合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让学生灵活掌握与使用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计算机技能。以真实教学案例出发,从实用方面入手,讲授高级Office应用与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学生从大一阶段开始接触教育教学,应做到心里有准备、资料有储备,向信息化教育教学人才方向发展。(3)第三阶段在保证具有较强的信息化资源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站设计、PS、flash、3ds max等选修课程。
2.改革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确立决定师范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而不同的教学模式也影响着最终的培养效果。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教学策略亦要有所转变:从重教师“教”转为重学生“学”;从重结果转为重过程;从重现在转为重未来。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更高效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高效的人才培养效率。
要想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公共课应以实践为重心,理论为辅助,实例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综合近年来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方法及策略,依据师范生的学科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设计出“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评价分析”三层九步循环教学模式,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方向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如图2。
(1)任务驱动。在第一层次的任务驱动教学中,面对不同专业师范生,选取具有学科代表性、实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进而延伸到课外的在线学习,将枯燥的理论转变为真实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例。在知识的学习中开拓学生信息化教学视野,创建信息化教学思想,认识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明确具体任务与方法。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教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明,为之后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究打下牢固的基础。(2)小组合作。小组合作阶段的具体内容是对上一阶段确定的具体任务进行探究、解决。在这一阶段中,教师按照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差异化分组,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明确各自团队任务内容并分配各人完成内容。在小组合作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帮助其他学生;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受到帮助与激励的同时,也能奋起直追,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探究与实践的能力。在此阶段中,教师作为“指引者”指导各组有序的合作探究的开展,亦可通过组间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紧密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适当地帮助、解答小组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一位教师面对几十名或上百名学生到一位教师面对几个或十几个小组,从离散琐碎的问题到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3)评价分析。学生作品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与激励,同时透过评价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在学生通过个人、团队完成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评价。通过学生的组间互评,让每位学生了解其他小组的学习状况,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找到别人的优缺点并对比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对学生作品进行名次的划分,不仅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督促。在互评阶段后,教师总结各组之间的创新之处,同时要指出其潜在的问题,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确实的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活动以及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并结合学生问题准备下一阶段的教学案例,保证学习内容之间的连贯性、衔接性。
3.创新考核制度。传统的考核方式很难对现代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与反馈,考前突击已经成为一种学习常态。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单纯的理论考核形式不仅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因此要建立新型的考核制度以及相应的成绩评价量规。(1)期末的考核应由理论考核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机考平台中,理论部分占70分,由题库自动组卷,保证每位学生的理论试卷不完全相同。实践部分占30分,由教师选择两份平时案例作业,由学生上机实践完成。这样的期末考核制度,杜绝了学生考前突击、画重点的侥幸心理,同时以平时作业为操作试题,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真实测试,促使学生真正学习、掌握、应用计算机知识,而不是在小组活动中鱼目混珠,滥竽充数。(2)过程考核所占成绩不能只关注上课点到及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这部分成绩可以综合学生上课及网络课程观看、讨论、提问的情况,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在作业评价中,更应该重视学生对自己作品的阐述与他人作品的点评,而不是一个作品的好坏。鉴于网络的发达,作品的好坏只是考查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而对作品的点评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建设教学平台。依托学校网络平台,建设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平台。该平台分为教学模块、作业模块和交流模块三大部分。教学模块集成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全部资源,包括讲稿、课件、教学微课、教学案例、题库等全部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根据需求完成自主学习,查漏补缺或提前学习。作业模块则分为学生作业提交、优秀作品展示。在此模块中,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提交平时作业,其中优秀作品放入展示区并增加其平时成绩,以此激励学生认真用心地完成每次实践作业。最后的交流模块以论坛形式存在,教师可以发布与课程相关的思考题供学生讨论,学生也可以通过论坛实时请教教师。以教学平台为纽带,教师与学生不再局限于各自所在的班级,学生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学习,教师也能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课程的针对性展开提供依据。
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可以为教学平台提供持续的、优质的、符合时代的各类资源,使平台内容得到持续更新,使得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永远与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求接轨,并成为今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工作的后备资源库。
三、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是(非计算机专业)师范生能够接触到的有限的有关信息技术培养的课程,在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知识、能力、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的改革和教学平台的搭建、使用,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成为国家需要的信息化教育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朱炜.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49):121-123.
[3]徐彬.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18):146-147.
[4]黄锦敬,李国华,刘吉林.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与实践[N]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01(34).
[5]杨宇姝,侯薇,刘文洋.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9(1185):59-60.
[6]刘艳云,王叶.提高师范专科生信息素养的实践方法[N]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