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年轻教师要有“工匠精神”

2019-07-31冯丹丹赵丽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1期
关键词:匠心工匠精神高校教师

冯丹丹 赵丽君

摘要:高校年轻教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的后备力量,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要常怀一颗“匠心”,精通一门“匠艺”,打造一批“匠品”,为成为“工匠型名师”而不懈追求,为培养“工匠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高校教师;工匠精神;匠心;匠艺;匠品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1-0009-02

“匠”代表着专注,代表着吃苦耐劳,代表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种精神理念,是工匠的良心体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范畴中的一种,是新时代从业人员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有重要的学习价值,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有利于高效率完成本职工作,也可提升工作人员的素养和能力。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有用人才的重担,更应具备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工作中以极致的态度注重细节、爱岗敬业、追求卓越。

一、要常怀一颗“匠心”

全国劳动模范胡双钱说道:“你要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专心爱上自己的工作,我相信任何一个努力过的人,都能成为大国工匠。”这对我们保持什么样的工作心态很有启发意义。我们年轻高校教师有朝气、有锐气、有劲头,但有时在工作上会心浮气躁,尤其是处理具体特别是重复性事务时缺少耐心和定力。就拿高校辅导员一职来说,工作极为琐碎,初步接触时往往会犯一些细节性错误。烦琐的学生工作尤其是各种表格的填入,对正确性要求极高,每一处用词、数字错误,都会造成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杜绝心浮气躁,应沉下心来,认识到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性,为了学生,为了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尽善尽美做好学生工作。不论是用丰富的学识教育人,还是用先进的思想引领人,都应将一颗匠心投入到工作中,怀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常怀一颗“匠心”要求我们踏踏实实得工作。要有耐心,能够吃苦耐劳,干一行爱一行,能够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经验及阅历来影响学生;要有爱心,以学生为主体,关爱每一位学生,做到爱无差等,以博大之爱包容、感化学生,给他们温暖;要有责任心,恪尽职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细致观察了解每一位学生,完成教师的职责要求。大学阶段是学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承载着学生身份转变的重任,对学生的性格养成、素质的提升等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利用工作之余与学生谈心,让他們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也尽力做好他们的指引者,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本着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而不是放任不管、任其发展的工作心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高校年轻教师步入工作不久,心怀“匠心”,有着对自己工作的不容亵渎的敬畏感,在工作中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及无聊,也不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轻车熟路后便会觉得一切都很自然。高校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思想活跃的学生,而老师是否热爱与忠于自己的职业等一些对待工作的态度,会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应怀有一颗“匠心”,忘我地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拥有了一颗“匠心”就是拥有了一种情怀,不为世俗物质所累,在一定的精神指导下进行工作,不仅在教育事业上有所进步,也在认识上不断升华,在能力、素养上不断提升,并在对工作的默默坚持和付出中成就璀璨未来。

二、要精通一门“匠艺”

“工匠是有工艺专长的匠人”[1],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应有一门得心应手的匠艺,这样才能将工作做到极致。优秀的青年人才应在工作中反复思考与琢磨,将自己的工作技术做到更高、更好,“反复思考和琢磨”也是年轻高校教师成长成才、练就一身“匠艺”的根本途径,换言之,就是要加强学习、深入研究。比如说,刚参加工作的辅导员老师,要读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资料,并认识到新岗位较强的知识性、政治性。工作几个月后,接触到具体业务时,更是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触。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就应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以工匠的敬业和专注,一门心思、心无旁骛,在具体工作中不断积累、完善、提升,争取尽早成为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

工匠需要具备高水平、精湛的技能,高校教师也需如此。“匠艺”可以被理解为一名高校教师的看家本领,要想教书育人,首先自己得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懂得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做到“授人以渔”。高校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开阔自己的学术眼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如果要培养出具有高知识水平、高修养的人才,那么教师必须是具备高知识水平、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如果想用知识感化学生,那么教师必须是硕学通儒,能够用学识鼓舞并推动学生进步的人;如果想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只有高校教师自身富有匠艺,才能培养具有匠艺的人才。

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教书匠。怎样把自己头脑中的东西用巧妙、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匠艺”的一种。现在社会对精品“匠师”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应的就要求高校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授课技巧;而现在社会对创新型知识青年的渴求也越来越高,高校教师还需具备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精进专业技术,完善授课技巧,具备课堂创新能力,成为高校教师真正称得上“匠师”的“匠艺”要求。只有精通此番“匠艺”,才能更好地打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三、要打造一批“匠品”

习近平总书记教导青年要立志做大事。年轻高校教师也要趁时间和精力充沛的时候,带着集体荣誉感,多做出些成绩。我们有幸进入教育行业,就应抱着活出自己人生价值的目的。要做出精致的“匠品”,关键是要尝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日常工作要多加思考,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每一项工作。在教学工作中,在日常学生工作中,用自己所积累的知识及丰富的经验引领学生、教育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引领他们,激励其进步,推动其成长、成才。其实,工作及学习中很多灵感来自手头上做的事情,因此高校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发掘平时工作的亮点,日积月累,以扎实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打造一批“匠品”。

高校教师“制作”的“产品”就是学生,在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和精通一门“匠艺”的同时,更要用自己的灵魂去感化一批灵魂,用自己的“匠心”打造一批“匠品”。优秀的“匠品”是对自己辛勤教导的回报,是自己的工作成果,是对自己的肯定。对教师而言,最乐见的就是教导出优秀的学生,能够“桃李满天下”。笔者对学生也常常讲:优秀是自己的,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感谢你的工作单位,因为你的单位为你提供了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但感谢单位的同时,也要感谢现在努力向上的自己,是你自己的优秀才得以进入这家单位。以此激励学生变得更优秀。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年轻教师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培养出一批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匠品”,以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及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欲速则不达,盲目求快有可能是拔苗助长,慢工才能出细活,才能成就精品。因此,我们需要慢慢感受学生的成长,需要时间见证今后学生为社会、为祖国所做的贡献。这种慢艺术需要我们这些年轻的高校教师将匠之魂渗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使工匠精神根植于大学生的思想及骨髓,引导大学生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高尚的情操,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服务于祖国的各项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满怀一颗“匠心”,用自己的“匠艺”,打造一批“匠品”。高校教师要保有职业道德,提升职业品质,锻炼职业能力,在提升自己的同时,也要倾力于人才的培养。“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高校教师更要把握“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在新时代弘扬和践行这种精益求精、热爱工作的“工匠精神”。心无旁骛,以目不窥园的专注、滴水穿石的执着,怀着精益求精的理念,为成为“工匠型名师”而不懈追求,为培养“工匠型人才”而努力奋斗![2]

参考文献:

[1]吴敏文.工匠精神从哪来[N].中国青年报,2016-03-28(2).

[2]李克强.李克强在北京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R].2017-04-15.

猜你喜欢

匠心工匠精神高校教师
三生 致敬匠心
致敬匠心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