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传播背景下记者职业素养的提升路径

2019-07-31文/时

传媒 2019年13期
关键词:职业时代素养

文/时 代

随着移动传播时代的到来和受众思想的多元化,传播环境被重构,尤其是第一现场新闻直播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就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两会记者翻白眼事件”一经爆发就迅速传播,引发了全民讨论,这既体现了移动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爆炸性”特点,也反映出了记者职业素养的不足。由于新闻业的特殊性,评判一位记者职业素养高低具有多方考量,如记者职业行为规范、角色定位、媒体形象、特定社会责任等。可以说,受众对记者职业的定式认知,与记者个体的表情展现、情感流露,以及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正上演着激烈的博弈与较量。在移动传播时代,如何提升记者的职业素养,关系到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职责使命的实现。

移动传播背景下记者职业素养提升的价值诉求

当前,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使思想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这更需要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引领。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闻工作,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等,“2·19讲话”更是明确提出了新闻舆论工作的48字方针,为新时代的记者提出了全新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只有提高记者的职业素养,才能促进新闻行业的良好发展,才能担负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才能更好地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一时期,提升记者职业素养是新时代的新使命,也就具有了较强的迫切性、重要性和明确的价值诉求。

同时,媒介技术的进步也使媒介生态发生了变化。由于移动传播时代的融合性和用户中心特征,传媒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对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记者的基本要求。但在现实新闻活动中也存在记者职业素养不足的问题,影响到了记者的职业形象,如记者的语言、非语言信息都会被广大受众看到,这就要求记者要更加注意言行举止,避免出现失范现象,进而造成对媒体公信力的破坏。因此,提升记者职业素养是适应媒介生态发展的需求。可以说,顺应时代发展形势与要求,提升记者职业素养,是当前新闻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移动传播背景下记者职业素养提升路径

强化政治意识和人文情怀。在明确移动传播背景下记者职业素养提升价值诉求的基础上,媒体机构和记者要及时转变理念,强化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记者应该将“四个意识”牢牢贯穿到日常采访工作的一言一行上。在新闻活动中,记者不仅要塑造自身形象,更应该注重媒体形象的塑造。记者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这是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要求,也是思想价值多元化环境下记者最重要、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当然,记者不是圣人,他们有情感,而不是冷冰冰的写作机器。无数事实证明,恰恰因为记者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对社会正义的坚守,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才成就了一篇篇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新闻作品。有血有肉的记者才会带给别人更多力量与感动。因此,新闻工作者还需要具有人文情怀,心系人民,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创作更好的新闻作品。

加强出镜训练,注重非语言传播。无论传播方式、受众对象、习惯心理如何变化,新闻工作者良好的行为与传统不能丢。新闻采访、写作、摄影、编辑等专业技能是记者的看家本领,但不同媒介形态对记者的要求不同。“两会”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出现忘词、话筒拿反等问题,说明采访准备没有做好。尤其现场记者在面对电视直播镜头时,需要全神贯注。因此,这就需要加强记者出镜技能的训练,要记者学会面对镜头,在镜头前进行更专业的表达。同时,还需要记者加强对非语言信息的把控。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有超过65%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方式完成的。在电视直播中,记者表情背后呈现的信息就是对新闻现场的补充,视频或画面中记者的非语言传播能够直接影响报道的最后“呈现状态”。因此,现场直播中的记者必须注重非语言传播。

加强自我认知,适度自我表现。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等是从新闻心理学角度对记者专业理论素养提出的具体要求。面对重大会议,媒体众多、记者云集,“抢新闻”成为记者的必然追求。因此,记者必须拥有驾驭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在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之前就要对自身有所了解,并克服自我情绪中的不利因素,依据具体的新闻采访活动进行调整和变通。同时,记者还需要准确判断新闻现场,适当培养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新闻采访活动取得成功。此外,记者的自我表现要适度,根据不同的新闻情境,在目标、内容、深度、时机等方面进行恰当的自我表现,给观众呈现出良好的自我形象,这样有助于提升媒介自身的公信力。

提高采访技能,掌握提问技巧。记者的首要任务是向公众报道新闻,因而记者是信息传播的中枢,而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采访。“七分采,三分写”,采访是新闻工作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新闻报道的起点和基础。移动传播时代,提升记者的采访技能,有助于新闻媒体生产优质的新闻内容,提升媒体竞争力和公信力。为此,要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采访是一项严谨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采访准备如何体现了记者职业素养的高低。而明确报道思想与意图、制定报道方案、熟悉采访对象、设计提问问题等,是采访前主要的准备工作。报道思想规定了记者应该报道什么,记者基于报道思想才能有的放矢进行采访。采访则需要把握重点内容,不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采访机会。采访前还必须获得充足资料,熟悉采访对象。这样,记者的提问才能主题集中、主旨突出,也才容易得到被采访对象的回应。

同时,要适当运用提问技巧。记者一定要“善问”。提问方式有多种,如开门见山式、引导式、旁敲侧击式、故意错问式、追问式等。记者提问时,一要保证问题准确无误,易于理解;二要具有针对性,简明扼要;三要注重语言,清晰表达。对于“两会”新闻发布会或记者会来说,运用最多的提问方式是直接提问。直接提问适用于干部、学者等对象,能够让发言人快速了解到问题,并作出准确深入的回答,直接提问也能够节省时间给其他记者提问。具有专业追求的记者,会在实践中不断磨练提问智慧,形成自己的提问风格,用音高、音调、清晰度、韵律等声音要素塑造自身标识。

结语

移动传播时代,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瞬息万变,记者职业素养面临着“变”与“不变”的双重因素。变的是环境,需要适时转变传播意识,调整新闻工作方式;不变的是新闻人的坚守与品质,对社会与人民的拳拳之心。培养具有过硬职业素养的记者任重道远。记者需时刻关注时势变化,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做一个有本事、有真情、有担当的新闻人。心静气沉之态,无私无我之心,方能不负党和人民殷殷重托,不辱时代所承职责使命。

猜你喜欢

职业时代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集合学习中的数学素养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