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平台构建
2019-07-30青小力
青小力
摘 要:根据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与特征,指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应以“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为指导,根据社会发展的特性,从教学管理着手、提升教师教学素养,细化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身锻炼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构建科学完整的体育综合素质与健康素养培养体系,有效开展高校社会体育实践教学工作提供思路与帮助。
关键词:健康中国 社会体育专业 实践平台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6(a)-0233-0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要求。为实现打造健康中国的目标任务,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研究编制《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 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是专业技能和健康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健康素养培养的关键期在大学专业学习阶段。高职院校注重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实现与传播健康中国的内涵和路径,是科学编制健康中国建设规划、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基础的动力之一。
1 研究背景
1.1 以“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为指导,以增强体质锻炼和健身为基础转移,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树立新的体育教学观
健康教育是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培养体育专业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根据“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挖掘教育规律与特点,遵循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以掌握健康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健康教育、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器械与健身等课程的思维与方法、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模式与不同形式的体育类健康保健实训活动,对深化高职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1.2 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职业体能需求为实践出发点,结合运动医学原理优化体育课程设置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职业技术学院,无论哪类学科学生对科学健康知识理念的掌握,比如:心肺复苏、传染病预防、伤口包扎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因此,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建立健康理念,掌握预防运动损伤与体育保健知识。以学科建设为依托,根据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专业课程,利用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特点的融合,促进专业技能的实践转化。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加强创健康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在实践教学中根据社会发展渗透健身教育创新知识,构建基于专业教学平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利用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特点,在社会体育专業学生体育教学实训中,加大面对其它专业的大学生体育公共选修课程的范围,构建“体育课程与健康保健结合,科学养生与资源共享”的课程内容体系,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
1.3 建立针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体能健康评价体系
近年来,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学生创业观念更新、面对各行业高度竞争的需求,作为体育经营管理的一部分,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与大众健身在固有的模式下走向市场需要加大资源开发力度,部分新的分支领域需要转型,新型的体育经营管理与服务岗位要求体育从业者具有以体育管理为基础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完整的评价体系,转化为专利成果、建立壁垒,进行应用与创新。那么结合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与特点,将创新创业活动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以此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 以培养科学完整健康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组成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目标与培养规格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的教育管理性,又要符合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与特点,在师资建设上要注重教师运动素质、人文素质与实践综合能力的同步培养。“健康中国”提供了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的机会。目前,各领域都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快速发展,体育人才对健康服务业有重要作用,健康服务业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高校体育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做好人才培养的模式调整的同时应改进课程设置和课堂实践教学方法,逐步增强学生在健康服务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岗位胜任力。但我国体育健身服务业人才培养层次与结构有待提高。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体现,高校必须认清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本质内涵和基本逻辑,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建立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实践、实训、实习教学、毕业论文 (设计)等。主动适应社会对健康服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比如通过体质健康测试,建立运动处方库的大数据健身科技创新平台与服务站点,有效开展体质监测,做好健身运动的风险评估与防范。
3 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内容与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有自己的鲜明特性,在实践教学目标、内容与教学模式设计上都应该注重人体运动健康发展的过程,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构建基于“健康中国”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以教学为主要途径,以实践课程身体练习和体育健康保健为主要手段,以社会市场需求设专业课程的精神和要求,同时要积极紧密结合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远景规划,体现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实用性和针对性,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让学生充分享受体育健康教育的过程与体育教学的价值,将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民健康为主题,以体育实践课程身体活动作为发挥治疗作用的核心手段,遵循运动医学治疗和处理疾病的模式,解决因为各种原因(如职业疾病)造成的身心功能障碍等融入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以达到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民健康的社会目的。
3.1 在以健康为主导的新思想下,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实践教学重在能力培养,以人的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并各有侧重地以促进知识技能转化为主线,完善人才培养,针对体育专业特性、学生能力素质状况和就业需要,将安排实践教学目标任务分解,让学生通过针对性的实践学习,掌握课堂上学不到的技能,培养体医结合的综合素质,促进知识转化,注重特色人才培养,通过实践教学拓展体育学科知识结构,强化体育理论学科运用能力。
3.2 学以致用,在“快乐体育,健康体育”中体现专业培养课程设置的有效价值
快乐与健康结合的体育专业培养课程设置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随现代社会的快速深化发展,职业技术学院更应该注重学科的职业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尤其要从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等重要方面,构建起适合高职教育特征的体育教育过程。按照“健康中国”大环境下社会对体育职业人才的需求与高标准的要求,在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同时,无论是实践实训课程培养方案的设置还是毕业论文设计都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体现运动如何与人体医学科学锻炼相结合的功能。
3.3 以实现健康友好型社会特征为发展形态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体育教育与其相关环境间是否能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是决定着一个体育教育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是研究体育教育的基本抓手,也是研究体育教育的关键所在”,健康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健康并以健康友好为特征的新的社会发展形态。以建立有效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为前提,从体验型实训教学、设计型理论知识教学与应用型创新能力教学入手实现健康素养的培养。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健康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文化价值观、科技创新体系、服务体系。在树立健康优先的发展理念为前提条件下,将健康融入所有人才培养理念,根据社会与市场需求,建立健康优先的课程体系,可通过课程体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匹配、体现体育文化价值的课程实践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技能和创业素质方面建立服务体系。
4 结语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紧紧围绕和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征、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以及行业特色和职业特点。优化实践教学管理,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施,逐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不间断的实践课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在综合实习环节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模式、教学设施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等软硬件内容,创造实践教学环境创新与实践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知识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郝晓蕊.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2):98-100.
[2] 尹寧伟.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2(1):65-68.
[3] 赵子建,张秀丽.应用ISO9000标准建构体育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S].
[5]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