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应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2019-07-30杨琰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6期
关键词: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

杨琰

摘要:本文对高等师范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支持的可行性和优势进行了理论剖析,利用讲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机会进行了一学期的课堂实证观测,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见习等环节对准教师们进行了问卷测试和课后交流,实证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确实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提升和专业成长,同时也说明了技术作为工具,其效用的发挥还要依靠教师本身的教学成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234-03

“互聯网+”时代就像一阵飓风,迅速在全社会各行各业掀起了信息技术应用高潮,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每一个个体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到其中。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等文件都指出了要“不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教育的紧密结合将是必然行为。

本文所指的信息技术是狭义的概念,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应用是指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进上述媒介来丰富教学环境、教学设计和学习方式等,从而拓展完善教与学的全过程,提升师生的学科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有效促成教师专业发展。

一、信息技术支持的师范教育可行性

一是环境可行性,我国自1993年开始推动高校校园网的建设,2000年启动了中小学“校校通”工程,陆续又推行了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2001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3年)等,至今已基本实现了城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系统的覆盖,拥有了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作为环境保障。二是教师可行性,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以来,借助远程教育手段,通过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率的培训,教师教育信息化已经得到了整体提升,计算机和网络被普遍视为工具而广泛使用,当代教师的技术掌握度远远好过前辈教师,完全可以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三是学生可行性,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被戏称为“数字土著”,接触电子设备和网络都很频繁;自小学就开始的电脑课程又使得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都较为熟练,完全可以适应技术支持的课堂内外学习;已有研究证明大部分学生都更习惯应用BBS、QQ、微信、Facebook等工具进行互动交流,更喜欢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小数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技能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代表性指标。《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培养目标设定为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3]。作为小学阶段最抽象的课程,数学一直是孩子和家长们焦虑的学科。如果能在技术支持的环境下,做到数形和算理相结合、课堂和生活相结合,无疑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笔者因此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证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以笔者所在高校小学教育专业2016级(1)、(2)2个平行班的大学生为观察对象,在第三学期讲授《小数教学论》的课堂上,通过讲课、试教、见习等不同方式进行实验对比、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就信息技术引入小数教学进行了效果调查。具体包括:以基本条件相当的教学自然班为单位,有意控制技术使用频率;以单双学号兼顾性别为分组原则进行微格教学,明确要求使用不同教学设计;在课堂或课后进行小问卷测试和随机交流。问卷基本上是围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与态度、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对教学的反馈、对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态度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通过上述课堂观察和参照对比,获得了较为翔实的研究数据。

(二)实验结果分析

1.理论教学课堂中的数据分析。理论课试验为期2个月,其中,A班在每一次上课时都主动地在情境引入等教学环节引用信息技术;B班则尽量使用黑板粉笔上课而避免使用PPT等多媒体技术,技术介入时间低于15%。结束后进行了问卷调查作业,请学生们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共发放问卷91份,收回91份,有效回收率达到100%,汇总结果如表1。

统计数据表明,极少使用技术工具的B班同学明显缺乏教学自信,各方面指标都自评为“一般”的人数比例明显偏高,在自我表现、积极探究和学习兴趣上表现差。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终止测试并在B班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至课程结束时,B班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准教师们普遍认可课堂上的技术介入,认为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受到启发和产生共鸣等。

2.实践教学课堂中的数据分析。微格教学试验为期1个月,笔者在A班随机抽取了两个小组各8名同学进行试验,以讲授新课环节为例,教学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要求其两两对应讲述同一个知识点(自定),实验组的同学引入技术设计,参照组的同学则不使用技术而采用讲解或活动形式,由其他10位同学现场配合再随堂填写问卷,累计发放和回收63份小问卷,有效回收率93.3%,汇总结果如表2。

统计数据表明,技术介入的课堂在现场氛围、教师积极性、教师备课、学生理解、教师教学反思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来讲,更是极大地增强了教学自信和表现自信。课间交流时不少同学都承认当在课堂上操作电脑或网络时,可有效缓解紧张感和增强随机应变能力。

3.见习课堂中的数据分析。见习教学一周,在结束前,让某小学四年级两个班的小学生们利用下课前5分钟时间填写小纸片,共发放113份,回收112份,有效回收问卷107份,有效回收率94.7%,汇总结果如表3。

显而易见,当上课时引入技术手段后,出现的动画、游戏、图片、故事等教学设计使课堂变得立体生动,可以有效凝聚小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技术分解教学重难点、对思考运算过程形象化处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使用技术支持的教师更容易被小学生们接受和喜爱,更容易进行沟通交流。

三、结语

经过一学期的实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的学生们表现出“思维活跃、主动性强、自信心足”的特点,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应用的能力都逐步增强,证明信息技术的支持对于教师成长确实起着重要作用,将会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多项指标中产生质的变化,激发教与学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加快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脚步,带动教师教育的创新发展。当然,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新手教师们应积极主动地强化学习与应用,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是一线教师学习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4],师范生恰恰在这一点上处于劣势,而信息技术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失,直接促进教学反思。二是信息技术介入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必须全程使用信息技术。应秉持“直观简单”原则,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情与环境等进行综合思考设计应用,不存在谁好谁坏的差别。信息技术只能是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人性发展[5]的过程中,适当介入的一种应用工具,需要主体性的教师本人牢牢掌握好工具使用的“度”的问题,将技术工具合理高效的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07-29.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站.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shtml,2012-03

-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程可拉,等,译.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1.

[5]杨兆山,等.基于人性论的教育学学科体系构建[J].教育研究,2010,(4):15.

猜你喜欢

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发展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微课对英语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