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7-30骆欣杨怡心徐海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8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

骆欣 杨怡心 徐海宏

摘要:文章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概述了环境工程专业从培养方案的调研过程、制定思路、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具体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065-02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鼓励建设应用型高校[1]。环境工程专业坚持“立德树人,质量至上”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学校特色,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调研过程

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分别对13家环保研究院、环保企业和10所高校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1)环境工程的工作领域由传统的污染控制逐渐扩展到环境修复新方向,如广西地勘院、云南地勘院、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等开展了土壤修复;(2)在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中,环境工程专业开设一些和行业相关的特色课,如西安石油大学开设“石油工业污染与控制技术”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设“矿山环境修复与治理”课程;(3)一些高校除了传统的污染控制类的课程外,逐渐开设一些相关領域的课程,如河北工业大学开设了“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开设了“环境生物修复技术”课程。

二、培养方案的框架

(一)依据与思路

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基础适度、口径适中、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环境工程就业方向、学校特色和环境工程校级重点学科具备的基础,构建思路主要有:在保留污染控制方向基础上,增加生态修复方向选修课模块;满足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实践的整合与衔接;融合学校行业特色。

(二)培养体系

1.素质培养。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军事体育类课程、语言文学类课程等,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开设安全科技概论、安全法律法规、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

2.知识培养。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及专业前沿”四大模块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环境保护工艺及工程的设计、设施运营与管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开设“环境生态学”、“环境污染修复技术”、“场地污染风险评价”、“矿山生态修复”等选修课,扩展生态修复领域的知识。

3.能力培养。通过系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集中实践教学、自主开放实验、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设计及表达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及工程综合、自学能力等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理论教学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实践教学有教学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训练、科技活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形式。不同类型课程及学分如表1所示。其中,必修课中实验(上机)的总学分为12学分,因此,实践总学分为42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26.3%。

(四)课程与实践的设置

应用型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2]。表2为环境工程专业主要课程及对应的实践内容。

(五)培养环节

1.课堂环节。理论课堂教学是高校本科培养的主体环节,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3],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质量。理论课堂教学的学分总数为118学分,其中必修94学分、选修24学分。

2.实验环节。构建了“普适基本技能、学科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与综合技能”3大模块、15门课程的实验训练,倡导每门含实验的课程开设综合类、设计类实验项目。实验环节的学分总数为12学分。

3.实践环节。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污染源调查实训、环境工程识图与绘图实训、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学分总数为30学分。目前,已建立三河环境监测站、常青污染源治理有限公司、唐山陡河电力实业总公司、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北京市环卫集团二清分公司五个校外实习基地。

4.课外环节。课外活动是本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自主开放实验、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各类竞赛等,学分数为4学分。

三、结语

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环境工程领域中不断涌现新技术、新工艺。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适时地进行更新、修订和完善,以适应社会需求,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磊,王继元.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主动融入现代职教体系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18,(17):47-50.

[2]刘燕.地方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构建的思考—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103-104.

[3]杨月梅,陈忠民.“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刍议—基于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探究[J].教育探索,2018,(3):74-77.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应用型人才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