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9-07-30张琪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张琪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融入德育之中。文章试从中职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和现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以及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等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044-02

一、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开始反感学校规章制度的硬性约束,逆反心理较强。长期以来,学生在“唯智主义”的束缚下,只重视考分而轻视人格的养成。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懂得学习与生活的真正意义,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和生存竞争的压力,抗挫折能力较差。而学校德育也弱化为“智育的附属”,对学生硬性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学生认知水平及内心需求。从方法上看,表现为单向的强制性的路径,学生完全被动听从、服从,易产生双重人格。有的学生甚至还存在孤傲、偏狭、残忍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已愈演愈烈。心理健康的不良状况既造成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患,又对其身体健康和学习活动有不良影响,并且还扭曲了他们的品德成长和社会适应性的正常发展。提升中职学校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强化学生德育教育,心理素质非常重要,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又直接依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之中,亟须引起重视。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部分教师把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对其概念界定含糊不清,甚至把两者等同起来,认为学校或教师只要多宣传先进人物优秀事迹,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学生就会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殊不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范畴。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点是都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都是观照成长中的学生,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理论目标、工作原则、内容方法等方面有区别。(1)理论及目标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植根于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而德育主要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两者虽总目标一致,但各有其侧重点。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塑造学生健康心理,提升心理素质,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作为求助者、当事人予以帮扶;而德育主要侧重于按外在规范即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范化学生的行为,解决学生社会倾向问题,形成正确科学的“三观”,把学生看成被改造的客体,是可以用外在规范塑造的对象。(2)工作原则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自愿接受,很少采用批评和惩罚。德育常公开地肯定奖励或批评、否定、惩罚学生,期许学生勇于坦白承认错误和缺点。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者尊重学生主权,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抉择能力,强调尊重当事学生隐私。而德育工作者自己须有明确的政治倾向,要旗帜鲜明、立场分明。(3)内容方法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对学生的学习、实训、生活、就业、做人等环节的心理障碍进行教育指导,常采取会谈、行为矫正、角色转换、心理测量等手段,其中放松、宣泄、厌恶的方法更具有特色。德育主要对学生思想意识、政治方向、道德伦理、价值選择等进行教育和培养,常采用榜样示范、说服教育、批评表扬等方法。[2]

尽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差异,但二者也有紧密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增加了德育的途径,巩固了德育的基础,强化了德育地位和功能,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教育更加和谐统一。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不能脱离德育的要求,因为德育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因此,两者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2]二者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中,使二者相互借鉴,相互提高,才能异曲同工、殊途同归。[2]

三、中职学校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学校在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人格塑造上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而在德育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当今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课题。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那些文化基础薄弱又常觉自卑无助的中职学生,应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水乳交融”。

中职学校德育中到底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行之有效呢?根据本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及本人多年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条途径着手。

1.教育劝导的同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教育劝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社会道德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养成的方法,尤其在中等职业学校更是如此。我的做法:一是加强班风建设。经常设法营造助人为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树立榜样示范,对那些有“习得性无力感”的学生加以鼓励;针对自暴自弃,自认为是“班级边缘”的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导教育,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在班会课上我常常表扬先进,鼓励后进生把心里的烦闷说出来,帮助其树立信心,与之“共情”。[2]我还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与同学相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解决方法”等话题,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二是尊重学生,尽量走进学生的心灵。我经常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给每位学生建档立卡。关注留守学生,与他们促膝谈心,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无微不至地关怀每一位家庭特殊的学生,尤其那些性格内向的单亲家庭的学生,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不断增强。我还采用角色转换法,让他们充分展现优点,展现正能量。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我尽量以疏导的方式来消除他们的悲观思想,鼓励克服困难,以达到行为矫正的效果。

2.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和专题活动,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在班级里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共鸣,而且可以使他们从理论上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以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我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开展角色扮演。在讲座中,我请学生扮演身边的其他人士,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全面展示自己或角色的人格情感、人际关系、内心冲突等心理问题,达到改进自我认识、减少或除却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如小品表演、哑剧表演、镜像法等,也培养了文艺才能,陶冶了艺术情操。

第二,开展游戏活动。中职学生很厌倦枯燥的知识学习,游戏是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有益的游戏能寓教于乐。我常开展协助交往的游戏,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游戏,促进学习效果的游戏,增强耐挫力的游戏,增强自我意识的游戏等。让学生自由选择游戏主题,学习游戏规则,从中观察学生游戏表现出的情绪变化,集体讨论,然后重做一遍以巩固加深。例如有一次,我在班上连续三次小测验,测验的题目内容和難度逐渐加深加大,最后一次竟没一个人能考及格。测验的成绩不记入成绩表,只是作为增强抗挫力所进行的游戏。有些学生在“屡战屡败”中灰心丧气,甚至“破罐破摔”。我对这些学生逐个心理辅导,反复几次之后,学生的抗挫力有很大的提高。游戏使全班的学生在身体、智慧、交往、道德、修养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

第三,开展心理测量。心理测量可以让我最直接有效得知学生的境况。每月一次的心理测验或能力人格测量,既能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心理活动,暴露一些未发觉的心理问题,加强对学生品格心智、兴趣能力等深入了解,也能够帮助其自我分析,促进其自我发展,也激发了其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认识自己的兴趣。[2]

综上所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德育之中,使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品质、心理调适能力都得到优化提高,防止和舒解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最终帮助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念宏.教育学辞典[M].北京出版社,1987:471-473.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41,52-53,53,53,167,

217.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