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的爱情悲剧
2019-07-30梁海军刘波
梁海军 刘波
摘 要:福楼拜长篇小说《情感教育》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不断追求理想爱情而最终走向精神幻灭的故事。小说主人公虽然经历过四段爱情,但都无疾而终,终至孑然一身,孤独终老。本文试图运用海德的朴素归因理论,通过分析弗雷德里克与四个女人的爱情悲剧成因,使读者认识到家庭、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性格对个人命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重要性,希望本文能够给当代青年带来一定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情感教育》;弗雷德里克;爱情;悲剧;原因
作者简介:刘波(1993-),女,汉,籍贯湖南常德,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
长期以来,主人公总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在《情感教育》中,传统作品中的“英雄”与“巨人”开始悄悄隐退,而生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庸人”开始堂而皇之地进入文学殿堂,这些“庸人”更多地表现出现代人的特质,其中又以小说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的形象最为突出。小说中的主角莫罗是一个渴望爱情的平凡青年,他性格矛盾:爱慕虚荣但又尚存良知,时而勇敢,时而怯懦,对现实失望却又抱有幻想。正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人物形象却生动地展现了大多数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因而使得人物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能让读者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今天重读这部经典之作,透过弗雷德里克的爱情悲劇,相信能够给当今社会追求完美爱情的人们上一堂深刻的“情感教育”课。
一、弗雷德里克与四个女人的爱情
弗雷德里克·莫罗出身于外省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在返乡途中邂逅了画商阿尔努的妻子玛丽,并对其一见钟情。因后者失约,心灰意冷的莫罗一气之下投入交际花萝莎奈特的怀抱。又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去爱乡村少女,为了进入上流社会,成为大银行家唐不罗士先生妻子的情夫。虽然经历了四段爱情,但由于他自身胆小怯弱,再加上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腐化堕落,最后所有的爱情都离他而去。
二、弗雷德里克的爱情悲剧
《情感教育》这部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人生惨图:主人公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在情场上连连失意,最终在清贫和孤独中结束了他的一生。作者透过弗雷德里克的人生遭遇也向读者昭示了个人失败与社会分不开。弗雷德里克是一个沉湎伤感文学和才华横溢的青年学生,曾参与竞选议员,并非碌碌无为之徒。[2]为了攻读法律,他从外省来到巴黎,却在求学过程中被周围的不良习气所影响,养成了向往上流社会骄奢淫逸生活的思想和爱幻想的习惯。弗雷德里克一次次地寻找情人,是想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他内心深处的理想爱人,但他的这种柏拉图式爱情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为了追求理想爱情,他放弃金钱、地位、前途甚至是爱人来捍卫自己的爱情理想,最后孑然一身,孤独终老。弗雷德里克的爱情悲剧,究其因可以用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 Heider)的朴素归因理论来分析,海德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在小说中,弗雷德里克的爱情悲剧则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家庭影响
主人公弗雷德里克·莫罗出身于外省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过早去世的父亲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的遗产,但运气不错的他从叔叔那继承了一笔不菲的遗产,再加上贵族出身的母亲从小就使他通晓金钱的意义,这就注定他成为追逐财富、名誉和权力的资产阶级一员。
由于从小受贵族教育的影响,他的周围充斥着自私、贪婪和庸俗的人,从而导致主人公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由高尚的理想追求变为越来越庸俗、颓废,最终连爱情也离他而去。而他的母亲就是造成他爱情悲剧的一个“凶手”。“他妈妈给他准备充足的费用,叫他去看望在勒阿弗尔城的叔叔,希望日后继承他的财产[1]”,由此可见他母亲的精明世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法国社会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风气。虽然仅靠佃租维生,但莫罗太太依然过着表面风光的生活,无疑母亲的行为对弗雷德雷克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向往上流社会的奢靡。为了得到邻居罗克老爹的巨额遗产,莫罗太太也极力撮合儿子和露易丝的婚事,此外,莫罗太太还希望他儿子能够成为议员,这也间接导致了主人公为了进入上流社会而成为朱门贵妇的情夫。
望子成龙的愿望我们都能理解,哪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所作为?但是莫罗太太企图利用买办婚姻,妄图借助罗克老爹的财富和人脉来实现家族阶级的跨越无疑是痴人说梦。一方面,她完全违背了儿子内心真实的想法:他根本不喜欢露易丝,虽然他半推半就地接受了露易丝的爱意,但那并不是真的爱情。另一方面,当时的法国社会遵循利益等价交换的原则,择偶只有两个考量标准:金钱和地位,既无钱又无权的弗雷德里克很难真正地进入上流社会。母亲的强势使他为了遗产而去和露易丝暧昧、调情,但他却忽视了天真烂漫的露易丝对他的一片真心,错过了唯一真心爱过他的女子。
(二)环境因素
福楼拜并不认为自己的人物是脱离社会的人,而是把他当做社会的人。人因其社会性,所以无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小说第一章第一节中他的挚友戴洛立叶对他说:“你要想尽办法来讨好他,讨他太太的欢心,能做她的情人就最好不过了”[1],显然朋友的怂恿让他觉得为了进入上流社会可以不惜任何代价,甚至使自己节操低下也是值得的,这一描写也为后文弗雷德里克情操堕落埋下伏笔。来到巴黎后,他逐渐被奢靡的社会风气所玷污,在他的周围每个男人都有情妇,就连庸俗的雅克·阿尔努都有情人。因此他想:我为什么不能有呢?出于玩弄的欲念,他追求交际花萝莎奈特,为了向上爬,他去爱豪门贵妇,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去爱自己内心并不喜欢的人。周围的环境使他暂时忘记了自己内心的理想爱情,但最终的结果是他与他的情妇们分道扬镳,由此可见,缺乏真心的爱情是很难有好结果的。
(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在弗雷德里克一生中,虽然他邂逅了四个女人,但真正走进他心里的只有阿尔努夫人。表面上,他未能和阿尔努夫人在一起是因为她已为人妇,不得不恪守妇道,但实际上是弗雷德里克对于不合理的爱情理想的坚守。追求理想爱情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最为典型的一个特征。为了阿尔努夫人,他拒绝了单纯的乡村女孩、美丽的烟花女和贵妇。但是当阿尔努夫人主动找上门时,他却感到恶心,在他看来,阿尔努夫人主动献身是对多年来一直所坚守的理想爱情的侮辱。因此可以看出弗雷德里克爱的只是阿尔努夫人所代表的理想爱人形象,而不是她本身。弗雷德里克爱情的幻灭实际上是浪漫主义的堕落。
浪漫主义注重从人的主观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大直是“传奇般的”、“幻想的”、“不真实的”,很明显主人公的行为都是以浪漫主义作为行动指南,而且带有消极浪漫主义的特征。与阿尔努夫人初识,他就将她比作浪漫派笔下的美女,可以得知主人公深受浪漫主义影响,并且对浪漫主义很是赞赏。在巴黎求学期间,学习法科的他并没有对法律产生多大兴趣,相反他对绘画、文化和音乐等感伤艺术更为关注。因而这些艺术形式中的感性元素无形之中使他对爱情更为执着。但当他与阿尔努夫人分手决绝后,他一直走不出失恋的阴影,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来蜷缩在自己的理想国里终老一生,最大的元凶就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四)个人因素
在《情感教育》中,福楼拜因其阶级局限性将弗雷德里克的失败完全归咎于资产阶级社会[2],但客观地来说,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特点也促成了他的爱情悲剧。作为一个男人,无论在爱情上还是事业上,他的一生是失败的。“弗雷德里克对阿尔努太太了解得越多,反而比从前更胆怯,每天早上,他都发誓要放大胆子,可是,由于一种难以克服的害臊心理,每天依然如故”[1]。小说中的主人公矢志不渝地爱着阿尔努夫人,但又不敢清楚地坦露心迹,他的怯懦使他做什么事都不成功,就连他最珍视的爱情也没有勇气去争取。此外,弗雷德里克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使他在追爱之路上越走越远,看到周围的人都有情妇,出于从众和虚荣的心理,他开始一步一步走向堕落。更为重要的是主人公没有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抱着玩弄、满足虚荣心的心态去追求女人,并且一直沉湎于失恋的阴影,这也是他走向虚无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弗雷德里克最大的弱点在于不切实际,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事实上,阿尔努夫人并不是主人公所认为的那么完美,但是他却被爱情迷住了心智,把她当作女神一样崇拜迷恋,正是因为无法摆脱自己对阿尔努夫人的爱情幻想,才会使他执着于这段感情,最后孤独一生。
三、结语
弗雷德里克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幻想,是导致法兰西青年堕落与精神幻灭的元凶[3],一个天真青年,为了追求爱情,却最终走向虚无。这与当时的社会氛围,家庭环境以及个人性格是分不开的。追求爱情是每个人最本能的精神需求,但小说的主人公的错在把一切想得太过理想化,当爱情脱离现实,那就只是梦境。弗雷德里克的理想爱情幻灭实际上也是当今社会年轻人曾经迷茫和失落的真实写照。现代社会“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不良风气也是法国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真实再现,有些人为了金钱、地位,出卖灵魂和身体。同样地,当代社會也有一小部分人活得过于理想,一旦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就特别容易失望,最终走向幻灭。因此,弗雷德里克的爱情悲剧留给了当代人很多的思考:应树立正确爱情观和人生观,坚守理想也要考虑到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福楼拜.《情感教育》[M].译林出版社,2004.
[2]冯汉津.福楼拜的艺术追求和他的情感教育[J].1981(9):54-59.
[3]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3%85%E6%84%9F%E6%95%99%E8%82%B2/65700?fromtitle=%E3%80%8A%E6%83%85%E6%84%9F%E6%95%99%E8%82%B2%E3%80%8B&fromid=8798386.
[4]李慧洋.论福楼拜《情感教育》创作风格的现代性文学评论[I].2013.
[5]崔静雅、于晓玉、尤丹丹.精神世界的捍卫者.文学评论[J].2012.
[6]王伊芳、王鸿飞.解读福楼拜《情感教育》中弗雷德里克的精神幻灭[J].借鉴与比较,2015.
[7]梁展.隐蔽的结构—布迪厄对《情感教育》的阅读[J].2007(4).
[8]岑汉成. “超我”的缺场——精神分析视野下《情感教育》情节“非戏剧化”倾向探讨[A].1671-1696(2012)01-0105-04.
[9]杨春叶.《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悲剧.邵阳学报[A].2007(3).
[10]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3%85%E6%84%9F%E6%95%99%E8%82%B2/65700?fromtitle=%E3%80%8A%E6%83%85%E6%84%9F%E6%95%99%E8%82%B2%E3%80%8B&fromid=879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