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羲之行书字法探析

2019-07-30赵相宜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行书王羲之

赵相宜

摘 要: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史称“书圣”。《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大成也,其碑由怀仁集唐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而成。碑字选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然、群、或”字都取自《兰亭序》,怀仁经过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其主要特点为:一是字数多,字字精雅飘逸;二是字体多,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在一起,大胆组合、搭配,动静结合;三是变化多,笔法十分丰富,线条粗细变化、繁简、虚实关系很多,字的书写速度、结构等变化丰富,可谓千变万化,字字不同;四是字的笔画,气势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书写的特点与韵味。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书法真迹早已不存于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历来都被作为学习王羲之书法的典型范本与研究参考资料。文章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笔者在实际创作中的体会,试图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作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王羲之;行书;字法;圣教序

一、《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由来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的时候,举国都为之震动。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令太宗非常感动,并谓 “胜朝事”,太宗也非常推崇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写序文,序文便称之为《圣教序》。

《圣教序》成文之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便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王羲之书法,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集王羲之字拼成《圣教序》全文。 怀仁原来是一名擅长书写王羲之书法的僧人,传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于是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成就《圣教序》全文。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唐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形成此碑,足见《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者。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书法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颇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的确,这一碑刻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此碑功德无量,直到今日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珍贵碑帖。

二、《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型艺术特点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每个字随形而变,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汉字艺术的造型美。对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特点,清代邓石如曾经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1]。邓石如对疏密的强调,虽是对章法而言,但是对于结构也完全适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在结构安排布局上,“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常有以下几种疏密布局:

(一)疏密

上疏下密,此类结构,整体的重心下移,有一种头重脚轻的稚拙感,如图1的“业”字,业部比较大,小面偏小,还略微倾斜。

左疏右密,这种结构密在右,疏朗在左,给人以顿挫感,疏密对比,犹如音乐中的节奏,是行书中常用手段。

内密外疏,这类字显得精神内敛,字形外张。

外疏内密,这类字在结构上就得益于“内疏外密”法的大胆运用,外放内收。

(二)离合

书法以独特的方式在其结构中演绎着千变万化的离合变化。

上下结构,一上一下,浑然一体,上大下小,如“宙”“空”最宽处在整体字形的偏上面。

字之左右,或多或少,要需彼此相让,相互离合,或左收右放,右收左放,或左右相对等,字形不同,分布不同。

(三)参差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指出:“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平正、规整的字容易缺少趣味,但是通过移动左右和上下结构的位置来微微调整,使结构富于变化不易呆板。《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古结构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2]

“蠢”字主要体现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之间,同形异扬,三个“虫”字各不相同,这种大小和字型不同对比是非常灵活的。

总体来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单字形态平稳,字与字之间并不多做呼应,而是着重强调一字之内的空间变化。

三、《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笔法艺术特色

王羲之生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最多元的,楷书和行书逐步成熟,也是我们现今最常用的字体。中国书法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没有之前神秘、朴素的感觉了,对于线的艺术、情感、章法、结体、体势等都有了更好更高的发展趋势。不光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在王羲之很多别的字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飘逸之美,飞扬的线条和笔触,足以把我们拉回那个朝代。在魏晋时期,很多士族或上层人士开始用吃药来满足自己身体和精神的需要,人们不满于现状,生活变得不稳定,思想上开始变得自由和解放,这个时候出现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贯穿了整个魏晋,以至于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对于书法的理解和讨论,这些也为以后玄学做了铺垫。在王羲之仕途转折之后,他决定辞官,做了官又退出仕途,开始过着出世的日子,寄情于山水之间。

关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有很多的说法,这些我们就不做过多的讨论了。怀仁能够使用现代艺术中的拼接法把王羲之的字进行再次的艺术创作,不论是在书法史上还是现代艺术史上都是有很大的艺术功劳,可以说是很煞费苦心了。从字数上来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有二千多字,而《蘭亭序》才有三百余字,当然很多字也是出自于我们熟悉的《兰亭序》《孔侍中帖》。

行书一般来说都是姿态多变的,王羲之入笔多露锋,收笔以出锋为主,露锋的笔法也可以看出王羲之对于书法的运用非常灵巧,体现出王羲之的真实俊秀。

中锋和侧锋相互运用,中侧锋的转换也是很大的一个学问,侧锋太多会出现败笔,而中锋太多则会显得圆滑,但是王羲之就有很大的不同,他中侧锋调整得法,有时候还会出现侧锋偏多的情况,但是一点也没有影响他的书法创作和表现,相反这样的调整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

王羲之的书法比较带有动感,楷书以直线为主,表现得非常端庄,而行书以曲线为主,波荡起伏,非常优美,很有韵致,王羲之的行书动感且不妖娆,富有丰姿。

起笔、收笔、运笔、提按分明,笔的质量影响着从起笔到收笔的每一个环节,稳健的功力配上好的笔锋,那么起笔是非常飘逸的,然后加上适当的提笔,提笔也有快慢之分,不疾不缓,靠手腕转换的速度,逐渐做到熟能生巧,然后来一个完美的收笔,分清主次,那么就会出现满意的效果。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起笔、收笔骏利爽辣,有棱有角,中段劲挺有力,字形内撅,笔画两端粗而中间细,骨力雄强,画法洗练,结体刚劲,起收笔之间有承先启后的牵连。同时《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字空间疏密开合有度,险中带稳,变化莫测。每字四周线条多向内弯曲,转角变圆为方折,字字玄机。《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虽为集字,但同样有章法可循。怀仁虽为弘福寺僧,但能文工书,历时二十四年,煞费苦心,集摹而成。

后人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能增古法之所格,去古法之所当废。独辟幻境,变古为今”。《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用笔、结字、布白崇韵尚法,成为历代书法创造的集大成。之所以《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可以流传至今与王羲之所处的朝代和他自身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历代书学者几乎都是从王羲之的书体中学习并得以发展的。王羲之的出现与当时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共鸣,影响着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的发展。之后,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重视,对王羲之的肯定,使得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了正统的书法,影响后来的每一个朝代直至今日。无论是王羲之的书法还是他的思想和为人,都足以让我们学习和借鉴,懂得取舍,懂得通变,懂得创新。

总而言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后世集中保存了最多的王羲之字迹,此碑形神皆备,书法秀劲,分行布白,笔意俱存,俨然是一气呵成,不愧为中国古刻名碑之妙品。它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宝级文物,历来被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它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都是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2]包世臣.艺舟双楫[M].况正兵,张凤鸣,注.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108,234.

作者單位:

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行书王羲之
王羲之送字
王羲之送字
柳佳玮作品
王羲之和鸭儿饺子铺
大书法家王羲之
潘池勇行书作品
自撰联(行书)
高岭云露??形超六尘??茂林修竹??映带左右
书画名人汇
天下第一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