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象棋名人轶事(二)

2019-07-30崔文灿

棋艺 2019年3期
关键词:棋友棋艺镇江

崔文灿

窦国柱几回首扬州情结

窦国柱(1901-1978),扬州三剑客之一,少年时,师从周焕文习艺,与周焕文之子周德裕切磋棋艺,因周德裕长窦一岁,窦称周德裕为大师兄。1920年前,一次各路高手来张毓英家比赛,窦对南京万启有的棋艺和幽默特别有好感,遂邀万启有到家中住了一段时间。万启有年长窦国柱六岁,水平高出窦一、二先。万在窦家住了一年多时间,两人的关系亦师亦友,万帮窦料理店务,闲时对弈,窦的棋艺水平提高很快,到万启有离开扬州时,两人的水平已在伯仲之间。窦不仅棋艺水平长进,棋艺风格受万的影响也有了改变,由擅长攻杀到兼有善用马兵的细密。上世纪30年代窦国柱离开扬州到苏南一带闯荡,胜多负少,因棋风绵密,被称为“丝棉老虎”,由此也奠定了窦国柱“扬州三剑客”的地位。

窦国柱的父亲经营一间“九如斋”茶食店,坐落在左卫街(今广陵路),前店后作,老扬州几乎都知道。后其父年老,1920年前后交由窦国柱经营。窦国柱因沉湎下棋,疏于店务,入不敷出,最后转让于人,这是导致窦国柱后来成为职业棋手的一个经济因素。关于这一情节,有一个故事。棋友王正海早年做木工,1974年王与另一位工友在蒋家桥一户人家打家具,中午休息时下棋。七十多岁的女主人对他们说,下棋玩玩可以,沉溺其中就要误事,我家兄弟就是因下棋把店下关了的。王因好奇,探问她兄弟是谁,女主人说出了窦国柱的名字。王一听如雷贯耳,忙问端详,女主人遂细述了当年窦国柱因棋卖店的过程。我小时候上学每天都从“九如斋”门前经过,其实店已经换了主人,直到1964年扬州副食品商店建成开业前,“九如斋”仍在原址。窦国柱因在扬州有亲人,曾多次回到扬州。

窦国柱不但象棋达到国手水平,围棋亦有相当造诣,被称为棋坛“双枪将”。朱剑秋回扬时与扬州最高水平的姚伟鼎下围棋,互有胜负。提到窦国柱时,朱说,窦的围棋水平在自己之上。

窦国柱每次回扬时,杨兆宏总要约一班棋友为窦接风,在富春茶社吃早茶,窦与扬州棋友都很熟识,关系也很好。

1959年,竇在扬州时,接到镇江棋界的邀请,访问过一次镇江。窦为提携后进,点名携我同行。当时扬州还有其他人一同去的,具体有哪几位,今天已记不清了。镇江的组织者大概是棋协,我认识的有王迪文,王是王浩然的嫡孙,那天窦国柱与镇江名手周顺发作表演赛,室内小房间下棋,外面有人挂大盘讲解,我则在室内一旁观摩学习。

双方坐定后,窦提出猜先。镇江的主人很客气,要窦国柱让先,窦先是不肯,禁不住主人坚持,勉强同意了。中局时局面胶着,变化很复杂,最后周顺发获胜。因为是表演赛,挂大盘,虽然不用计时钟,双方下得都不慢,一局棋用了不到两小时,应观众要求,双方再下一局。第二局主人仍要求执先,窦站起身说,这位周先生水平很高,我实在不能让先。于是第二局窦国柱执先,最后弈成和局。后来,周顺发于1960年省赛获第五名,当年进入省专业队,多次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赛,是江苏省队的主力队员。窦当年已年近六旬,能坚持对弈4小时,已勉为其难了。

窦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位忠厚长者,为人随和,对晚辈和蔼可亲,与我单独相处时,问长问短,就像长辈一样,全无高手的作派。

窦国柱到扬州就像回到了家,遇有棋友求对局,从不推辞。窦性格中还有风趣幽默的一面。1965年窦在扬州时,杨兆宏在棋类俱乐部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赛,由窦国柱一对二,窦对前面一人下明棋,对后面一人下盲棋,俗称“腹背受敌”。当天下明棋的是扬州老棋手陆荣海,下盲棋的是16岁的少年棋手朱文浩。明棋的一盘,窦已捉死陆的一只马,但迟迟不吃。朱文浩走完一步棋绕到前面,悄悄地对窦说,死马为什么不吃?窦也悄悄地说,不忙,养肥了才吃呢。

窦国柱于1978年在上海逝世,离开我们已有四十年了。

朱剑秋故乡情提携后进

朱剑秋( 1909-1994),是“扬州三剑客”中出道最迟、年岁最轻的一位。青少年时期,朱在扬州读过初级师范,当过小学教师。

关于这段经历,我在七十年代曾当面问过剑秋先生:教的什么功课?先生回答:教过几何。可知先生也曾在初中任过教,而且他的知识文理兼收。

民国初期,扬州棋风极盛。受此熏陶,朱剑秋年幼时就酷爱象棋,在读书和任教之余,刻苦钻研棋艺,阅读棋谱,注重实战,棋艺水平不知不觉间提高很快,到19岁时就已显露锋芒。由于坊间弈棋,宜速战速决,故形成了敢于搏杀的硬朗棋风。

上世纪20年代初,“淮扬三杰”中的王浩然息影棋坛,周焕文去了上海。到20年代中后期,周德裕和窦国柱先后离开了扬州去苏南闯荡,特别是1930年前,“棋孟尝”张毓英一度离开扬州,张氏门庭冷落。这一时期,朱对朱锦堂和杨万源等人对弈胜多负少,被“淮扬三杰”之一的张锦荣视为劲敌,20岁的朱剑秋成为扬州棋坛的后起之秀。

朱剑秋于1930年进军上海,在多年的征战中,棋风转向深沉含蓄,水平日趋成熟。朱1932年获南京、镇江埠际赛冠军,抗日战争胜利后定居上海。50年代初与董文渊、何顺安合称“华东三虎”,1960年获全国第4名,1963年获上海市冠军。1970年退休后,在上海市少年象棋训练班担任教练,一生著有多部象棋专著,于1985年获象棋大师称号。

朱剑秋离开扬州后,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建国后,朱多次回到扬州,或参加比赛,或参与象棋活动,到晚年更多的是探亲访友(主要是棋友)。朱关心扬州象棋的发展,指导和提携后进,贡献良多。我的回顾仅限于亲历亲闻,自然会挂一漏万。

朱退休前回扬州次数较少,主要是参加比赛,与棋友较少交流。1970年退休后,回扬州的次数多了起来,无论是受邀还是探亲来扬,都与棋友有了更多的互动。朱为人谦和,从不摆名手架子,既下象棋,也下围棋,有时也应邀到棋友家中弈棋。一次与俞寿康对弈,俞主动请朱让先。俞1956年曾获市赛亚军,是扬州一流水平。中局时俞局面占优,开始左顾右盼,面露喜色。朱有觉察,但并不计较,只是认真思考。最后朱赢下了这一盘,并在复盘时加以评述,指出关键着法的得失。俞输得心悦诚服,事后盛赞朱的中局功力和棋品。

朱与杨兆宏有私谊,但并不下棋。一次朱应邀来扬,杨兆宏安排了一场与朱剑秋的表演赛,是在体育馆下的,挂了大盘,结果是和棋。据我所知,除了正式比赛,杨从不与朱对局,这场活动有违杨的一贯做法。当然,站在朱的角度,在家乡下棋,肯定不能不给杨的面子。

朱关心扬州青年棋手的进步,70年代樊文光等一批青年棋手成长起来,在省级比赛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朱在扬州时与他们也有过多次对局。

1979年,朱应邀来扬,住九巷招待所(今珍园),朱与我下让先指导棋。有一盘下到接近残局时,我仅少一兵,但大子占位较差。我奋力防守,最后还是输了。朱鼓励我说,这盘棋你是前面下坏了,后面下得很顽强,虽然输棋,已经尽力了。还有一盘棋,中局时朱已反先,我苦思对策,忽然发现有一路变化,接下来双方都是必然着法。演变的结果,虽然仍是黑优,但红方有一个依棋例不变作和的机会。后来下到了红方一捉一闲,朱沉思良久,选择了变着。变着后,红由劣变优,最后红胜了。局后我请教朱,为什么不选择不变作和呢?朱笑笑说,要是比赛,自然就和了,我选择变着是想考考你的棋力。

70年代到80年代初,我曾几次去上海,拜访过剑秋先生。剑秋先生家在黄浦区山东中路,住在三楼紧靠楼梯的一间,不足20平米,陈设简单但很整洁。前几次去,剑秋先生都和我下指导棋,告诉我他在少年宫教棋,也会询问扬州象棋的状况。1981年最后一次拜访时,先生年事已高,不与我下棋了。他说有一个学生,住在楼下,曾得过区赛冠军。朱下楼找来这位棋手(我忘记名字了),与我分先下了两局,剑秋先生在一旁观战。

1980年以后,朱剑秋先生很少再回扬州,但他的声容笑貌仍长久留在我的记忆里。

猜你喜欢

棋友棋艺镇江
我和爸爸拼棋艺
镇江香醋
镇江阁
狮子山
下棋
每天都要杀一盘
永恒的师生情谊
一份答卷
2008年《棋艺》主要文章索引
冬日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