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民间木版年罩方画考
2019-07-30张宗建
张宗建
丧葬仪式是重要的民间礼俗活动,仪式主体多,程式反复,参事者众多,鼓乐并进,在各地传统文化中已形成一种家族信仰体系。在整场丧葬活动的进程中,丧葬的礼制体系贯穿其中,礼乐、祭祀物品的运用及街坊邻居的参与均与其核心体系相伴相生,并服务于此。鲁西南民间木版罩方画便由此应运而生。
罩方画是基于当地丧葬纸扎制作产生的一种木版画形式。鲁西南地区历来重视丧葬仪式的庄严隆重性,其传统仪式繁复琐碎,仪式所使用的工具道具繁多。清康熙《巨野县志》卷七有载:“礼仪至丧事尤靡。一家有丧,亲友各制绸缎、金旌、牲醴、鼓乐馈送;至殡,复陈花塔、羊豕、绸缎、奠章,果菜多用南品海味。赙仪三五两不等。”这里所指的“花塔”便是该地一种传统的纸扎明器。纸扎在当地多被称为“扎罩子”“糊纸”“扎纸”等,纸扎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了中国人传统的生死观与灵魂观念,纸扎本身也承载了强烈的象征性祭祀观。自唐代以来,虽然纸扎的样式处于变化之中,但其内在的文化含义、蕴含的信仰观念与情感并未发生变化,始终反映着民众的灵魂观念、情感诉求,寄托着民众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从目前可考的罩方画生产来看,鲁西南北部的郓城县戴垓村是重要的生产地,该村生产的罩方画百余年来风靡鲁西南,而南部的东明县、定陶县、曹县等地则多为纸扎作坊自给自足刻版印刷,两种生产形式在当地互相融合,形成了罩方画生产的良性生态圈。
鲁西南地区纸扎的创作题材与内容丰富,一般可分为神像(如开路鬼、佛教及道教诸神等)、建筑(如牌坊、楼宇、大楼子等)、人像(如童男童女、车夫、戏曲人物等)、生活用品(如汽车、花轿、电视、元宝等)及动物(如马、牛、鹤、天鹅等)。在扎制丧葬纸扎时,其外部带有各类图样与图案的木版画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体现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由于鲁西南地区多称纸扎为“罩子”“罩方”,这类木版画在该地亦被称为“罩方画”。现在的菏泽、郓城、鄄城、曹县、济宁、嘉祥等地仍然有大量的民间艺人从事纸扎工艺的制作,罩方画则由于要具备绘稿、刻版等技能,历史上从业者较少,一般一个县甚至几个县民间纸扎艺人的罩方画均购自同一作坊,这也使得该地区罩方画的印制风格较为统一。
鲁西南罩方画的工艺流程与邻近聊城东昌府、潍坊杨家埠等地的木版年画套色技术类似,同样为绘稿、刻线版、刻色版、印线稿、印色等工序。先在备好的较柔软且透亮的毛边纸上绘制画稿,画稿绘制多以勾线笔勾画,要求线条挺拔流畅。线稿绘制完成后,用自制的糨糊反向粘贴到裁制好的梨木板上,待晾干后准备刻版。刻版是罩方画制作的核心技术,刻版技术的好坏决定着罩方画最后印制质量的好坏,所以在罩方画作坊中,掌握刻版技术的民间艺人便掌握了整个作坊的话语权。刻版使用的工具多为艺人根据自身刻版经验及使用习惯制造,使每一样工具使用时均能得心应手。在线版刻好后,便开始依据线版尺寸大小及位置进行色版的刻制,色版相较线版,在刻版工艺上较简单些,但仍需认真细致,以防漏刻。刻版工艺过后便是印刷工艺,罩方画印刷工艺与传统木版年画类似:首先进行线版的印刷;其次是各种颜色的套印。在套印色版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颜色套印先后顺序,一般以深色入手为最佳;最后,在某些类别的罩方画制作上,还有一定手绘工序,但这类作品较少,一般也只是某一题材有某一颜色较小色块时,不便于再刻色版,便以手工代之。至此,木版罩方画制作工艺全部完成。
在颜色的使用上,木版罩方画多用六种颜色套色,包括大红、二红、草绿、蓝紫、淡黄、黑。其中在吉祥瑞兽、房屋窗棂纹样部分运用大量的蓝紫色做底色,内部图案纹样则多运用淡黄、草绿等淡颜色,与底色产生强烈的对比,这种处理方式运用到丧葬纸扎上,正烘托出凝重肃穆的气氛,体现了民间艺人过人的艺术创造力。在套色印刷之外,还有墨线稿作品及拓印作品两个品类,这两者均是以黑、白两色为主,更鲜明地表现出罩方画的使用功能与意义。其中的拓印类作品,以阴刻的技法将所要表现的题材刻制到木版上,再通过拓印的形式將其印制出来,联系到该地历史上知名的画像石基地——武梁祠,制作及拓印画像石的工艺与罩方画制作似乎曾有过紧密的融合。
由于罩方画作品使用功能的特殊性,艺人在刻版及印刷时较细致而虔诚,在绘稿及刻版上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创作出诸多具有不同文化内涵及意义的图案样式。在历史上,罩方画艺人先以印制纸扎房屋、纸扎轿表面的图样为主,后又有纸人、纸马、纸牌坊等制作类别的出现。总体来看,这些图样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鱼虫花鸟类,以牡丹花、菊花、荷花、鲤鱼等为主,这类作品多放于纸扎房屋的屋门左右,寓意逝者在阴间仍有花鸟相伴,并有祷佑其逝后仍平安富贵、美好吉庆之意。二是吉祥瑞兽类,包括麒麟、龙、凤凰等,此类作品与前者花鸟类寓意类似,并多为装饰所用。三是模仿房屋窗棂纹样,如字纹、回纹等,尤以字纹居多,象征了生命的永无休止,正符合了罩方画在丧葬中运用的功能。四是戏曲人物类,如《赵匡胤哭头》《绿牡丹》《黄桑店》《战洛阳》等,均以当地戏曲剧目为依据进行刻画。五是传说故事类,如《麒麟送子》《禹王锁蛟》《俞伯牙摔琴》《文王访贤》等。六是门神类,与日常年节使用门神相近,但表现形式更为粗犷,包括孟良焦赞、秦琼敬德、招财进宝等。上述类别包括的各类精美的戏曲人物造型均是用于糊制纸扎,在丧葬仪式上焚烧以表对逝者的哀思,以及祷愿其进入冥界后能够有比在阳间更华丽舒适的居所。同时,百姓们认为死者亡灵是永恒的,为了满足亡者在阴间的生活,需要扎制他们生前喜欢的戏曲,带到阴间去享受,这种风俗也体现了“丧家之乐”的遗存。由于罩方画糊制的纸扎在葬礼上需要焚烧的缘故,流传下来的罩方画作品寥寥无几,现仅一些民间老艺人仍保存有为数不多的精品。
因罩方画与传统年画的使用有一定的差异,受众群体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在使用及制作的时间性上,不像传统年画那样集中在年节,因此几乎每一日都是民间艺人印制罩方画的时间。在印制之外,每年春夏秋冬四季相交时,民间艺人便驱赶马车开始售卖自家印制的罩方画,一般是在鲁西南附近区县面向民间纸扎艺人出售,由北至南到再次折回,所载罩方画便销售殆尽。现如今,当地还有不少民间艺人掌握有一定的刻版或印刷技艺,但由于机器印刷的冲击及受众群体的消失,仍然从事罩方画木版印刷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如果继续传统题材及功用的罩方画制作,将很难重现当年的辉煌,如何利用历史上流传的纹样、图案进行题材与体裁的创新,将是鲁西南罩方画能否继续存活的关键。
鲁西南历史悠久且民间文化遗存丰富,传统的农耕文化为该地木版年画的产生提供了优质的土壤,木版年画在这里通过与当地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众风俗的融合产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作题材及表现形式,罩方画便是其中的代表。但由于各种原因,该地区现存的罩方画作坊寥寥无几。该地区特殊的木版画形式具有重要的教化、规范、调节、实用功能,是一方水土文化与历史的见证,如何唤醒这些记忆甚至将这些技艺记录传承下去是学界及当地文化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