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2019-07-30潘思菁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阐释学主体性译者

潘思菁

摘  要:傳统翻译注重作者和原著,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常被忽略。随着翻译的多元化发展,译者主体性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乔治·斯坦纳从阐释学的观点提出翻译分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本文以翻译四步骤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英译《想北平》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旨在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02

1、引言

传统翻译以作者和原著为主导,将译者比作“一仆二主”的仆人,认为译文是派生活动,译者是生活在原作者下的影形人,不具有个人情感和背景(屠国元,2003),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被忽略的现象。随着文化转向问题的提出,译者主体性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刘喆,2017)。自此译者被置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关于译者主体性研究也逐渐增多。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提出了阐释翻译观下的翻译四步骤,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试图以翻译四步骤为基础,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以期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新的借鉴。

2、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

乔治·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语言和翻译的面面观》中阐述了阐释学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四步骤为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信赖即译者相信文本言之有物,且自身具有解读文本的能力。而后译者侵入原文,通过挖掘语言的表层,提取深层含义。侵入的目的是吸收,译者侵入文本后,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归化或异化的策略将原作移植到译文的语言环境中。然而译者不可能完全复制原文,或是添加太多;或是删减过甚;亦或是截去了不易翻译之处使原作变形,这都难免会使译本丧失原语本色(许敏,2010)。那后期的补偿工作来弥补翻译过程中的失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3、阐释翻译观照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翻译不仅以原文和作者为中心,译者地位也不可忽视。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认为翻译是译者能动地理解和阐释原文,其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主体性。首先,译者选择文本,初步明确翻译思路。接着译者发挥鉴赏和创作能力,理解原作的表层含义并挖掘深层内涵。同时,译者将能动地选择翻译策略,避免绝对的异域化和本土化,再现原作的风格和思想。不同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目的语的掌控不同,那么主体性的发挥就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陈琳,2012)。翻译不是复制,其中定有失衡,这就需要译者争取译作与原作间的平衡,根据不同文本采取不同的补偿策略。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四步骤中具有很大的主体性,译者在理解原文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到位地将对原文内涵传达给译语读者。

4、张培基英译《想北平》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4.1信赖

信任是翻译的第一步(George Steiner, 2001),它源于译者对原文的认识、译者自身语言能力、等因素。只有译者认为原文是言之有物的,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翻译。《想北平》写于1936年,当时正值日寇入侵,文章热情颂扬北平,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张培基先生生活于北京,对北京情感深厚,因此与《想北平》产生共鸣,对文本的信赖也由此建立。

4.2侵入

译者在解读原文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原文的阻碍,使刚建立的信赖受挫,这就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文学能力,从文本的表层文字深入到文章内部去解读。此时,译者便进入翻译的第二步:“侵入”。“侵入”即渗透,理解。因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解读方式,在解读文章时难免会带有自身烙印(王小燕,2012)。

4.2.1从个人语言能力看译者对原文的“侵入”

例(1) 原文:我所知道的那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

译文:What little I know it is probably a mere drop in the ocean. The Peiping I love is not something in bits and pieces.

牛的一毛来自成语“九牛一毛”,张培基先生用英语习语“a mere drop in the ocean”来诠释;原文中的“枝枝节节”译为“bits and pieces”。两处翻译皆体现了译者主观能动性,巧妙地运用英语习语来表达原语,使通俗语译为习语。

4.2.2从个人背景看译者对原文的“侵入”

例(2) 原文:论说巴黎的布置已经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译文:Though Paris has a better layout than London or Rome, it nevertheless cannot compare with Peiping.

原文中“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从读者直观阅读看,意为巴黎的布置与北平的有所差距。但在译文中,张培基先生以“cannot compare with Peiping”来诠释,这实是对原文的一种带有“偏见”的“侵入”。因为张培基先生作为中国人,巴黎的地位自然比不上自己的国家和生活的城市。

4.3吸收

吸收即译者将其对原文的理解融入到译文中去,通过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充分表达出原文含义,同时也尽力保存原文的形式和风格。如,

4.3.1 对原文意义的吸收

例(3) 原文: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译文:Peiping is always in my mind. I cant tell why. I can never become attached to either Shanghai or Tianjin. I cant tell why.

原文中“說不出”和“说不出来”,张培基先生没有采取直译,而是在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将作者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将这两处理解为说不出缘由地爱北平,传达出作者对北平深沉的爱。可见译者充分发挥了主体性,翻译出既有利于读者理解,又能自然准确表达出作者情感的语句。

4.3.2 对原文句子结构的吸收

例(4) 原文: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于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赐予的。

译文:That is quite a letdown to both Peiping and myself, for it is to this ancient city that I owe what I have within me, including my early knowledge and impressions as well as much of my character and temperament.

此处并无完全遵从原文语序,“在我的血里”被意译为“what I have within me”;最初的知识与印象,我的性格与脾气被译为两个并列的名词短语,原文句子结构进行了重新整合。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语义关系蕴于行文内部,而英语属于形合语言,句子结构严谨,前后相扣。那么对原文进行翻译便需巧妙把握住英汉语言的特点,翻译出更符合英文习惯的表达。

4.4补偿

斯坦纳认为,经过以上三个翻译步骤,“原文的能量外溢,而译文却注入,改变了原文和译文,改变了整个系统的和谐” (George  Steiner, 2001)。译者主体性的频繁介入或多或少都会改变原文与译文间的平衡,因此,译者必须通过补偿,使两者在形式和意义上尽可能恢复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王喆,2015)。译者补偿策略包括脚注和篇末的附录、文中加括号注释、语内直接补偿等。张培基先生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常采用文中加括号注释、语内直接补偿的策略,既实现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又不构成对原文本的过度损失,找到了原文与译文的平衡点。如,

例(5) 原文: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译文:Each gate tower of the city wall and each pailou (decorated archway) can be seen from afar.

牌楼,中国传统建筑之一。国外读者不了解牌楼,若只用拼音”pailou”翻译牌楼,难免使读者费解,导致译文在一定程度上受损,故译文采用加括号注释的补偿策略对牌楼进行准确阐释。

例(6) 原文: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

译文:An ancient Chinese poet by the name of Tao Yuanming says aptly in one of his famous poems, “Plu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hedge, I calmly view the southern hills.”

“采菊东篱下”出自陶渊明的《论酒》。本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相连。诗句翻译若采用直译,定会破坏原文意境。张培基先生对原文进行解释性翻译法,采用语内直接补偿的策略,既传达出诗句含义,也使其不失美感,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平衡,也为原作者和读者架起沟通的桥梁。

5、结语

在传统翻译中,译者一直处于边缘地位。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译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译者主体性也逐渐被重视。本文以乔治·斯坦纳阐释学中的翻译四步骤为基础,以英译散文《想北平》为例,发现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的活跃因素,其主体性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地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14.

[2]刘喆,江滨.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林徽因译《夜莺与玫瑰》为例[J]. 海外英语,2017(15):77-78.

[3]Steiner G.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许敏.论乔治斯坦纳阐释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的介入[J].保定学院学报,2010(2):82-84.

[5]陈琳.乔治·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以《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为例[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5):62-65.

[6]王小燕,田玲.从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以张培基英译《致蒋经国的信》为例[J].外语交流,2012(2):38-39.

[7]王喆.斯坦纳阐释论视角下《生死疲劳》英译本译者主体性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1):51-54.

猜你喜欢

阐释学主体性译者
《意象之美
——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简介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