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岘与版画
2019-07-30史爱君
史爱君
刘岘先生为我国20世纪现代版画艺术的先驱,是鲁迅先生倡导的“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积极实践者和开拓者。他毕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木口木刻创作,一生以不懈的创作和强烈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呈现出对黑白木刻和木口木刻的探索历程,展现了新兴木刻对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鲁迅引领下的木刻道路
1915年8月17日,刘岘出生于河南省兰封县(今属兰考县),原名王之兑,又名王泽长。六岁时,刘岘随祖父移居开封。
1932年,刘岘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专业,在这期间,他对木刻版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自学木刻技法。刘岘最初临刻的范本是鲁迅和柔石编印的木刻画选集《艺苑朝华》,以及德国梅菲尔德的《士敏土之图》。在鲁迅编选的《近代木刻选集》中,英国的达格利秀、苏联的法复尔斯基精湛的版画技巧给刘岘以巨大的启示和影响。刘岘以这些作品为范本,夜以继日地学习临刻。
1933年,刘岘赴上海美专继续学习木刻和油画。此时的刘岘十分渴望得到鲁迅先生在木刻方面的指导,他打听得知内山书店老板是鲁迅的好朋友,于是他写信请求书店老板内山完造将自己的作品转交鲁迅。一周后,刘岘得到了鲁迅先生的回信。在信中,鲁迅勉励刘岘要打好绘画根基,多画、多刻,并指出他寄去的几幅作品的优缺点。这封信给了刘岘极大鼓舞和信心,使他学习木刻的信心更加坚定。
据《鲁迅日记》中的不完全记载,1933年1月至1936年3月,鲁迅与刘岘来往信件51次,刘岘给鲁迅去信37封,鲁迅复信14封。
在“德苏原版木刻年画展览”上,刘岘第一次见到鲁迅,鲁迅给观展的青年们讲解木刻历史和世界名作,告诫大家要认真增强木刻技法练习。此后,刘岘多次与鲁迅先生见面、通信,在鲁迅先生的指导和引领下,创作、出版了一系列木刻版画集。刘岘曾多次说,是鲁迅先生为他的人生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他的艺术观,成就了他的艺术道路。
1933年11月,刘岘在上海美专发起成立无名木刻社,用木刻反映生活、传达劳苦大众之疾苦为志向。1934年定名“未名木刻社”。在刘岘的主持下,木刻社先后出版了《无名木刻集》《未名木刻选集》《阿Q正传画集》《孔乙己画集》《怒吼吧,中国之图》《木刻新辑》等数十种画集。七七事变后还出版了《抗战版画》《木刻雕法》,直至抗日战争形势日益紧迫,未名木刻社才不得不宣告结束。
未名木刻社自成立起就得到鲁迅先生的热情扶植和关怀,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很有影响的版画团体。在刘岘的邀请下,鲁迅先生亲自为《无名木刻集》题写序言,这份序言不仅引领了刘岘的木刻道路,也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指明了方向。
作家萧军曾说:“在30年代,鲁迅先生的两只手,一只手培育了若干青年文艺作家,我本人就是其中之一;另一只手培育了若干青年木刻家——刘岘同志就是其中之一。”
在北平和上海辗转求学期间,与鲁迅先生的结缘,坚定了刘岘进行版画创作的信心和决心。在鲁迅先生的直接教导下,刘岘成为新版画运动的代表人之一,为中国革命文艺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渡日本留学
1933年7月,蒋介石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上海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此时继续进行木刻版画的创作已经影响到个人安危,不愿意放弃木刻创作的刘岘决定赴日本学习。
考入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后,刘岘师从日本当时著名版画家平运一,专攻木口木刻技法。平运一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对刘岘刻作影响十分深远。每当提起这位老师,刘岘都会感慨地说:我不仅从他那里学到高超的木口木刻的技法,更学到他对待艺术的真诚精神。
木口木刻起源于18世纪后半叶的英国,是以多种雕线刀,假黄杨木或枣木横断面刻制,其精细度为一般平面木刻所不及。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比威克、达格利秀,苏联的法复尔斯基和日本的平运一。
在日本,刘岘用黄杨木板为《罪与罚》刻成了130幅插图。这是他创作的篇幅最长的木口木刻,获得了日本版画界颇高的评价。刘岘以此作开创了中国现代版画史上木口木刻的新篇章,也确立了他在中国版画史上的地位。
用刻刀做武器 投入抗日前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刘岘终止学业,慨然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中,先后参加上海留日归国同学救亡团、河南留日学生救亡团,并在开封举办了“抗战宣传美术展览”。他非常明确要用雕刀做武器,为祖国而战斗。
1938年春,刘岘奔赴确山竹沟,参加了新四军彭雪枫部,参加了拂晓剧团、拂晓歌咏队,成立了拂晓木刻研究会,举办木刻技法讲习班,为部队和老百姓举办画展。
1939年,刘岘调到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任教。在此,他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不是艺术家象牙塔里的玩物,而是时代和人民的心声。在延安窑洞微弱的灯光下,刘岘创作了《保卫河防》《收复失地》《生产曲》等大批反映抗战和边区军民生活的作品。毛泽东看了刘岘的木刻作品,很是喜欢,立即题词:
我不懂木刻的道理,但我喜欢看木刻。刘岘同志来边区时间不久,已有了许多作品,希望继续努力,为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艺术而奋斗。
当时“鲁艺”的院长赵毅敏说:“据我所知,主席还没有专门为哪个美术家题过字哟!”刘岘是唯一获得毛泽东题词的美术家。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和凯丰联名发出请柬,邀请延安文艺界的同志们座谈。刘岘参加了会议,聆听了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更坚定了自己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5月23日,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此后,刘岘的创作往往以革命的需要和大众的喜爱为前提。在边区大生产自救运动中,他为边区钞票刻制了纹样,还创作了仿民间窗花式的年画、报刊题头等实用性木刻。他的作品在取材、造型和运刀技巧上,都更为成熟,更富有民族特色,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刘岘奉调到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揭露国民党腐败政治、美帝侵略行径和反映老百姓困苦生活的作品。这些强烈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木刻画,在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斗争中,起到了积极广泛的宣传作用。
刀耕不辍 壮心不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刘岘仍然紧握刻刀,毫不懈怠,潜心创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常常刻作至深夜。其题材、体裁视野更加开阔,其造型能力与刀法已纯熟到得心应手的程度,作品数量激增。
一幅幅形神兼备具有人文气息的人物肖像,富有装饰性和人生哲理的寓言、童话、民间故事插图,饱含精神意蕴的花卉以及传达人民心声的生活图景……都是刘岘在夜半人寂、斗室孤灯下奏刀完成的。刘岘的版画视野开阔,题材广泛,自觉地坚持并开拓版画艺术的审美价值,自此构成了刘岘木刻丰富多彩、与时代相辉映的艺术画卷。尤其是人物肖像和花卉作品,从技术技巧到美学境界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时期的肖像作品,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把握准确,刀法流畅圆润,线条光影变化丰富,达到了人物风采、气度栩栩如生,形神毕现,散发出悠然的人文韵味。
1960年,刘岘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调到初建的中国美术馆。1977年,中国美术馆恢复研究保管部建制,刘岘任主任。在任职的十年间,他主持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在全国各地遴选、收藏大量优秀美术作品,奠定了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级美术馆的地位。
刘岘在近六十年的艺术创作生涯中,真善美是他作品的灵魂和魅力。他始终致力于钻研木刻尤其是木口木刻的技法。在借鉴外国雕刻技法的同时,他又吸纳中国传统木刻版画和古代石刻的艺术效果,融通西方雕刻、绘画技巧与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形成刀法圆润洒脱,刻线细腻、刚柔相济,构图严谨典雅、富于装饰性的唯美艺术风格。刘岘以木口木刻为标志,谱写了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独异的篇章。
作者单位:开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