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高龄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
2019-07-30姚理娜
姚理娜
(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心内科,山东 聊城 252000)
慢性心力衰竭主要诱发机制为心肌遭受损伤,病理表现以心肌功能不全、结构改变为主,因心室不具备较好的充盈、泵血功能,预后质量并不可观[1]。沙库巴曲缬沙坦属于新型抗心衰药物,是缬沙坦、沙库巴曲通过1:1的摩尔比例形成的一种盐复合物晶体,可以对AT1受体、脑啡肽酶产生有效抑制,同时其代谢产物还能促进脑啡肽酶对肽类的降解,所以抗心衰效果较为显著[2-3]。本次为了探讨该药物临床应用价值,选择我院收治的高龄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54例,以常规抗心衰方案为对照,展开了如下对比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高龄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54例,纳入标准:①与慢性心衰诊断标准相符,且左心室射血分数<40%;②患者、患者家属了解并授权本次研究;③年龄>70岁;排除标准:①血流动力不稳定;②恶心肿瘤、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③药物反应严重或是特殊性生理反应等;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本次研究;以数字表为参考将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27例)与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70~83岁,平均(75.34±8.24)岁;观察组患者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71~82岁,平均(75.60±8.18)岁。比对两组患者对应的基线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值得开展。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抗心衰治疗方案,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扩血管药物、洋地黄类制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以及螺内酯等等。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以沙库巴曲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H20170344)替换,初始给药剂量为25 mg/次,每天给药2次,然后结合患者病情改变情况适当的增加给药剂量,最大不能超过400 mg/d。值得注意的是,给药前36 h,需要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进行药物洗脱。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如下[4]:①治疗后心功能改善超过2级,心衰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②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级,心衰症状明显好转,为有效;③治疗后心功能未得到改善,心衰症状有进一步发展迹象,为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为显效概率与有效概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取SPSS 19.0软件以计数资料(n/%)形式采集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组间差异检验值为x2,P<0.05为统计学意义成立的判定标准。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78%,组间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n(%)]
3 讨 论
心血管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便会罹患慢性心衰,现阶段临床治疗方案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效果并不可观,尤其针对一些高龄患者,无法为患者的预后质量、生活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所以社会各界对慢性心衰防治方案的研究高度关注[5]。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一种新型抗心衰药物,可以有效阻断脑啡肽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而且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重叠性、互补性,因此已经发展成为慢性心衰临床治疗的“突破性”药物[6]。本次为了探讨该药物临床应用价值,选择我院于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高龄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54例,以常规抗心衰方案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78%,组间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替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乐意改善患者心肾功能,且不会干扰患者心脏结构,因此有利于患者获取较好的预后效果。
综上,以沙库巴曲缬沙坦替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乐意改善患者心肾功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