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的临床体会
2019-07-30诸波
诸 波
(四川省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四川 泸州 646000)
选择我院接收治疗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经口气管机械通气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治疗效果,其研究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3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展开研究分析,所有患者中女8例,男14例,年龄55~72岁。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根据心肌酶谱特异性升高、心电图特征性的改变情况;急性肺水肿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产生咳嗽、呼吸困难、咳出白色或粉色泡沫痰、肺部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哮鸣音、胸片显示双肺发生渗出性病变。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神志模糊,面部出现发绀,其呼吸频率每分钟在35~43次,每分钟心率为109~146次。在所有患者中8例患者出现发室性期前收缩症状、6例患者则呈现可见性及舒张期奔马式心率律。
1.1.1 入组标准
本次所选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协会拟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且均经脑部CT和MRI检查证实;所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发病至入院时间在72 h以内;所选患者均无合并严重高脂血症患者;研究得到患者家属的签字和同意。
1.1.2 排除标准
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功能障碍患者,排除有药物过敏史者,排除不明原因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脑梗死患者,排除须静脉溶栓或者行手术治疗患者。
1.2 方法
将口气管插入呼吸机内,对人机对抗患者在使用呼吸机前先进行镇静,在心力衰竭症状逐渐改善之后,使用单纯的压力支持通气,根据患者的病情减少使用呼吸机直至脱掉呼吸机。观察使用呼吸机治疗前及脱掉呼吸机30分钟后患者的体征和症状记录,对患者的血气进行分析,同时检测血压,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1.3 评价标准
如果在肺部的二分之一处,啰音减少或者消失,HR小于100次/min,分析血气的结果表现正常,SaO2大于95%,则为有效。
停止治疗标准:患者不良症状呈现出显著改善,肺部杂音彻底消失、动脉血气、血压等指标均恢复正常,患者各项体征均得到恢复,经X片诊断,患者肺部渗出阴影出现好转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临床数据的统计分析,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参与研究的22例患者中,2例患者因恶性心率市场记忆心源性休克等原因,治疗无效死亡,剩余20例患者经过治疗病情都有所好转,有效率为91%。呼吸机治疗最长时间为30小时,最短为6小时,治疗之后患者的血压稳定。治疗前后HR、RR、PaO2、SaO2指标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SBP、DBP以及PH值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血清指标水平
患者治疗前的IL-6、MIF及CRP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IL-6、MIF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使用呼吸机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表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使用呼吸机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时间 HR(次/分) RR(次/分) PaO2(mmHg) SaO2(%) SBP(mmHg) DBP(mHg) PH值治疗前 124.3±15.5 33.6±4.8 52.33±10.19 84±3 125.7±25.6 70.5±15.2 7.3±0.04治疗后 93.1±12.5 19.6±2.2 84.5±16.4 94±5 118.2±18.4 64.4±10.4 7.3±0.03 P<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对比患者治疗期间各项血清指标水平(±s)
表2 对比患者治疗期间各项血清指标水平(±s)
IL-6(ng/L) MIF(μg/L)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12.65±1.244.11±0.65 35.93±1.54 11.63±2.94 15.63±1.085.24±1.32 P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在临床医学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水肿作为危重病症之一,如若操作不当便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当患者患上该疾病便会出现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且心舒张压显著升高,排血量下降幅度大,进一步增加患者管壁通透性。医务人员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对象为通过常规性治疗并不能够缓解病情的患者,其心急梗死面积表现过大,合并患有急性肺水肿。参与研究的患者中很多年龄较大,治疗过程中易产生全身的组织器官缺氧等症状。采用呼吸机等机械通气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辅助性治疗,正压通气,能够迅速纠正低氧血症,提升治疗的有效性[2]。通过研究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在研究的22例患者中,20例患者被成功抢救,占研究总数的91%。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其作用机制有一下几点:(1)采用机械通气后,患者胸腔的内外压力差加大,降低心脏的后负荷。因正压通气适量形成胸内正压静脉回心的血量逐渐减少,减轻了心脏前负荷,改善患者缺氧症状,降低心脏的前后符合,心输出量增加。(2)随着缺氧症状的改善,心肌供氧不断增加,其顺应性得到了改善[3]。(3)因呼气末正压功能残气量增大,通气血流比值得到改善,促进氧合,提升了PaO2。
传统的临床医疗观点认为:经过机械通气,胸腔内的正压不断升高,静脉回流随之下降,心脏的前负荷也同时降低,跟随其综合效应下降的还有血压以及心输出量。经过本次的研究显示,对低血容量进行及时的纠正,选择恰当的通气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血压下降的现象发生[4]。经研究,本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压下降并没有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机械通气对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急性肺水肿可获得确切疗效,主要体现在患者肺血重新分布、血流状态发生必变,胸内压力阶差是导致肺血重新分的重要因素。患者左室充盈的增加导致吸气时左室泵功能的增加,在心力衰竭治疗中药物治疗发挥出有效作用,但药物治疗在失代偿期重症心力衰竭治疗中收效甚微,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尤其在急性危重型肺水肿治疗中死亡率极高。目前,在急性危重型肺水肿患者中采取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受到了医务人员的认可,但也有研究报道急性心肌梗死性急性肺水肿并不适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因此有创机械通气就成为该领域的关注焦点。机械通气利用机械产生的压力促使肺泡充气,以改善肺通气,促进氧合,机械通气包括正压通气、负压通气两种,其中正压通气应用更加广泛,其常用模式包括间歇正压通气、吸气末正压通气、高频射流通气等。在具体的临床应用中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方法。
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经口气管插管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应掌握呼吸机的使用方法与治疗时机,以此来提高疾病的抢救率。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时,需注意面罩连接是否紧闭。与患者经常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对于配合不佳的患者可应用气管插管的方式。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口腔PH值进行定期的检查,患者进餐之后,对其面罩松紧度进行检查,保障通气的效果[5]。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肺水肿患者会产生剧烈疼痛感,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便难以提高,据此在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还应加强护干预力度,缓解患者及家属的不良心理,确保治疗工作的有效实施。首先应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为患者创建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耐性倾听患者的担心与焦虑,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可采取有效手段来转移患者注意力,稳定患者情绪,在急救期间建立静脉通路,对患者各项体征水平严格监测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当患者病情有所恢复后,便可开展转运护理干预,通过与家属的沟通来提高依从率。值得注意的是,在患者转运期间,护理人员应与医院保持紧密联系,做好准备工作,引导患者呈卧位,确保静脉通路的通畅,对患者呼吸状况进行监测,到达医院后马上将患者情况简要向医生说明,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接诊治疗工作。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心律失常作为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在清晨发病,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加强病房巡视工作,给予不间断心电监测,间隔15分钟便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记录;若出现新症状或病情加重需提高警惕,立即通报医生协助处理,并指导患者适当运动,运动时注意强度与时间,应当以患者无不适感为宜;告知患者坚持合理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能使心肌能量代谢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目前对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在临床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来讲,药物只能起到一小部分的作用,不能够发挥很好的疗效。特别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的患者,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死亡率较高[1]。应用机械通气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进行辅助性治疗,迅速纠正患者的低氧血症,提高动脉血氧的分压,患者体内血液的含氧量提升,呼吸障碍等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心肺功能也得到有效改善,在临床治疗中,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