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分析
2019-07-30黄玉芹时桂琴郭见光
黄玉芹,时桂琴,郭见光
(1.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东 日照 276800;2.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 日照 276800)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严重、危险性高,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医近年来参与此症的治疗,获得了很大程度认可[1]。本文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中西医组与西医组,各61例。其中,中西医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57.88±5.46)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5.41±1.56)年;西医组男33例,女28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9.56±6.14)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6.26±1.7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西医组予以常规治疗,即:应用扩冠、稳定板块、抗血小板以及降低心肌氧耗量类药物。若患者有高血压、高脂血、糖尿病,予以用药干预,保持各项身体指标稳定。
中西医组患者除西医用药,增加中医中药施治,选用通络化瘀活血汤辩证加减,基础方组:甘草3 g、桔梗6 g、川芎6 g、枳壳9 g、赤半夏9 g、芍药9 g、陈皮9 g、桂枝9 g、牛膝10 g、红花12 g、当归12 g、生地黄12 g、柴胡12 g、瓜萎15 g、桃仁15 g。辩证加减:存在气滞血瘀状况患者将柴胡、桔梗去除,加用地龙、延胡索各10 g;胸闷明显患者加用厚朴10 g;有痰浊阻络型表现患者将桔梗、枳实、柴胡、芍药、红花、桃仁去除,加用干姜3 g、附子10 g、补骨脂15 g。用法:将方组中药物配伍好后加水煎制,患者每天应用1剂。
两组患者均用药15 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在用药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次。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检查结果评估此次临床疗效,以显效、有效、无效区分,即: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生频次有80%以上的减少,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评定显效;患者心绞痛的发生频次有60%以上减少,心电图检查提升ST-T趋于正常,评定有效;患者不符合以上标准,评定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用药前后临床指标变化
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在治疗前对比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次均下降,中西医组与西医组相比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次均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前后临床指标变化(±s)
表1 两组用药前后临床指标变化(±s)
组别 n 持续时间(min) 发展频次(次/d)中西医组 61 治疗前 15.02±3.78 3.77±0.45治疗后 3.35±1.26 0.72±0.14西医组 61 治疗前 15.13±3.61 3.65±0.47治疗后 6.45±2.07 1.66±0.52
2.2 两组效果
中西医组与西医组对比获得了更高的临床总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效果比较(n,%)
3 讨 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相对特殊的冠心病类型,也是病情较严重的类型,属于稳定型心绞痛过渡至心肌梗死之前的阶段[2]。用药方面,西医主要是对症用药,包括应用扩血管、抗血小板、受体阻滞、肝素、调脂类药物,但效果中规中矩,并不十分理想[3]。中医将此症归为“胸痹”范畴,病位于心,其发生和脏器损伤有密切关系,乃本虚标实之症,主要在于患者阴阳、气血亏虚,使得心脉不容、心脉失养,进而引发疼痛[4]。
此次研究中西医组除西医用药,加用中药方组施治,其内当归内养血补气;川芎可活血行气;红花、桃仁能化瘀活血;柴胡可理气疏肝;赤芍能祛瘀、止痛;生地黄能养血、滋阴;瓜蒌可散结、涤痰;牛膝能疏通气血;半夏能散结、化痰、燥湿;桂枝能散寒通阳;陈皮能祛瘀化痰、健脾理气;甘草可对主要进行调和。全方共用能化瘀通络、活血理气、开胸通痹[5]。结果提示,中西医组与西医组相比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频次均更低;中西医组与西医组对比获得了更高的临床总有效率,两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以上结果证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本标兼顾,提高临床效果,帮助患者有效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