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及其绩效管理的问题研究
2019-07-29张超
张超
摘 要:所谓的财政支出简单而言就是指在市场经济下,政府部门在实现其职能、取得其所需实物、服务和社会环境而进行的支付。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财政支出就是政府一切行为的成本。而政府的一切行为,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效用即绩效。绩效是个经济学概念,是成本收益的比较,然而若用在政府方面,绩效揭示了政府的一切我们称之为资源配置的活动,与政府做到的社会稳定繁荣程度的实际效果的一个比价。
关键词:政府行为绩效;公共品理论;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一、评价所参考的基本准则以及政府与企业支出评价的区别
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就是对摘要中提到的政府行为与社会效果比价的评价,但是我们参考了一定的科学标准,根据统计数据得出必要的参数与公式,建立了相关的指标体系,对这个评价水平给予量化。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是绩效评价的三个主要基本准则。
因为政府部门与公共品之间的特殊联系,对于财政支出与一般企业支出的评价有很大的区别,不可不做分别的一概而论。
企业对于自身的营运支出取得的效益,只是需要计算各项成本和产品收益,只需套用投入产出相关准则来分析计算,就可以得出其经营状况,标准非常容易计算用货币就可以衡量。而在评价政府行为时,仅仅计算投入产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计算统计无形的、精神层面、人文方面的社會效用,并且这些效用都无法用货币进行衡量。政府获得的收益不仅包括具体购买实物物品与服务的花费,还必须加上政府行为产生的额外的社会外部性。
社会、政治两大绩效是政府的行为带来的一切效用的最根本与独有的特点。经济绩效在政府的工作中表现在宏观方面,即GDP的增长率、通货膨胀的稳定、国际贸易的收支平衡。社会绩效故名思义,就是指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就业问题的逐步解决、社会法制社会治安的完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生态自然环境的改善、全民人文精神素质的提高。政治绩效的特点在于社会制度的安排和创新方面的进步。在政府行为里,经济绩效只是政府行为外在的表现,其根本内涵还是对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而且政府行为的绩效量化判定非常复杂。
二、财政支出即公共支出绩效管理所考虑的理论本质问题探讨
(1)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以下简称财支管)的实际意义。世界各国的政府财支管都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基本特征:
1.财支管根本在于优化政府的资源配置行为,因为财政的支出是政府行为中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政府资源配置不当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的固有顽疾,因此需要将优化政府资源配置作为地方政府财支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财支管是包括多个方面的,首先是公共品的科学配置,再次是公共品生产的科学合理管理,因为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行为,相对应地来看,自然财支管的研究延伸到了公共品的配置和生产的效率管理研究,随着理论拓展和技术的进步,各项丰富的公共品观点理论创新导致社会资源配置职能调整,因此财支管可以分解为政府对资源合理的配置、政府的资源运行产生的效率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财支管不仅需要配置政府资源,还应该兼顾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原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政府资源配置过程中越公平就越有效率,或者说越有效率也就越公平。
(2)基于基础理论论述公共品与财支管的内在联系。因为公共品是政府行为中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与操作手段,而财支管是建立在公共品效率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中的公共财政基础理论,公共品拥有三大特性。经济学最根本最原始的基本假定里人为理性假定的,理性人不会放过稀缺的社会资源带来的盈利机会,这也就是公共品特性带来的典型的“搭便车”行为。政府对社会提供的制度服务、社会服务等公共品需要每个享受正外部性的社会成员对其消耗的公共品需要进行纳税,虽然纳税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搭便车的各种不良现象,但这也正是政府正在力求改善的地方。税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对政府一切行为的成本。
(3)官僚制管理理论研究与财支管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性人这一根本的经济学假设,在各项经济案例或理论分析时均不会改变。理性的个人不论在任何场合,任何职位都是首选满足自身的效用最大化。不仅仅是市场中的买卖双方为理性的个人,在政治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是理性的人。不论是作为政府的执行者的个人还是作为参与政治生活的投票民众或广大的纳税人时,人们的这一特性并不会改变。作为一个人选民,人们一定是趋向预计能给自身带来最大化利益的政治方案然后才会投票给相应的政治家。政府的执行者也面临相同的问题,对于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很难解决,因为相比政府来说纳税人个体太过微小。对此最根本的解决方法便是市场机制。必须限制政府的作用,政府不应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于一身,政府提供的服务应尽可能采用竞争机制。从理性人角度,公共选择理论家得出的结论是:“最佳的结果总是由于市场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政府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给予公众对
公共服务进行自由选择的机会。”
(4)交易成本理论问题研究与财支管之间的内在联系。交易成本理论对政府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交易成本成为衡量政府组织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如果政府在支出方面一直走过去的老路,不考虑成本收益不考虑三大准则,就会在政府行为中产生不经济的行为,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所以此理论认为,政府同样应该考虑成本收益的分析,尤其在实施自己的行为的时候应该要以交易成本为关键考虑因素。同时,政府组织在制订与执行公共政策时,要能够更加理性选择有效的制度,以降低管理的交易费用。
当然不能忽略的另一个问题是,交易成本理论的有效假设必须维持,即明晰有保障的产权制度,政府提高自身经济绩效的根本在于不断提高自身绩效的本质特性之一,即制度绩效。政府在建立并维护制度、提供完善的相关法律规定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责任。
交易成本理论带来的第三个启示是,当社会发展程度与社会需要的服务与物品相比足够高的时候、政府维护整个社会所需的商品与服务易于衡量、供應足够多时,社会公共品服务由市场提供最好;反之,政府效率最高的情况是社会维护所需物品和服务的质量特别重要、难以足够供应的时候。
三、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及其绩效管理的问题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已成为政府管理国家行为包括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完善法制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这项工作非常复杂,如何将社会资源分配做到合理高效,需要考虑的问题方面繁多,如果没有一个科学构架系统性地支撑整个管理工作,分蛋糕这件事情绝对无法做到让人满意。另外,管理这项工作一定需要做到与时俱进,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一定要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动向,与市场经济做到完美接轨,做到料机于先,管理与现实不符是绝对要不得的。
参考文献
[1]张雷宝.中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从理念到实践[J].财政研究,2007(5):66-70.
[2]沈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3]王志刚.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制度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