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创作中“灰色情绪”的运用
2019-07-29肖璐侯佳伦
肖璐 侯佳伦
〔摘 要〕在雕塑创作中,有很多艺术家的灵感都是来自于潜意识里的情感,这时雕塑成为了自身情感的一种传达媒介。艺术家的童年经历、情感现状、社会压力等都有可能成为创作的灵感源泉,雕塑创作成为了一种属于艺术家的独特倾诉方式,他们在创作中传递着他们情感的同时,也通过作品让观者能够去产生共鸣,从而面对和反思自己的“灰色情绪”。
〔关键词〕灰色情绪;当代雕塑;潜意识
一、“灰色情绪”的释义
“灰色情绪”在本文中是指人们从早期经历直至步入社会期间,经历所带给我们的一些如不安、惶恐、消极等负面的情绪。从孩童到成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历过负面的、消极的、迷茫的情绪侵扰,有些是一辈子的,有些只是一个时期,人们与自己的“灰色情绪”相处的方式各有不同,有时我们会选择将它压抑在心中,慢慢地就被封印在了潜意识里。
在每个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潜意识往往也会有一定的共通性,这种共通性被称为“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会与一些重大社会事件有关,比如战争、经济萧条等。雕塑艺术家有着属于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表达当代人内心里的不安、焦虑、紧张等。“灰色情绪”的雕塑采取一种大众能直接感受的方式,来传达一种隐秘的情感。这些反映“灰色情绪” 的雕塑艺术家将当代人的内心活动和潜意识作为创作的灵感源泉,他们在时刻关注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关注着这个社会中大众普遍的压力和不安。在“灰色情绪”的驱使下,艺术家们以自我的情感为基础来进行着属于自己的艺术化诠释,而艺术家们所表达的情感通常也是时代背景下集体心理的代表性体现,往往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
二、雕塑作品中“灰色情绪”的体现
如上文所讲,灰色情绪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她来我们自生活和成长的点滴细节,在雕塑艺术中,雕塑艺术家创作这类作品时往往是自发地表达内心最真实的“灰色情绪”。本文将从路易斯·布尔乔亚、让·穆克、村上隆和向京这四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分析入手,探寻雕塑艺术背后的“灰色情绪”运用。
《妈妈》是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代表作品,这件雕塑作品代表了路易丝·布尔乔亚的童年,布尔乔亚一直坚称不堪的童年是她灵感的来源。布尔乔亚这件雕塑作品的形象——巨大的蜘蛛正是母亲所给予她的印象,通过这一形象告诉我们在母爱背后,是一种爱的强迫,这像极了蜘蛛这种生物的特性——控制离它距离不远的其他生物,是蜘蛛的天性,就像母爱本身也是一种天性。在布尔乔亚诸多蜘蛛的作品中,唯有体型巨大的,其名称才是“妈妈”。她曾表述,当自己站在蜘蛛雕塑下时,能获得一种莫名的安全感,感受到母亲的存在。所以,只有体积大得可以视人如小生物一般的蜘蛛,才是母亲的象征,这其中明显透露出母爱对布尔乔亚内心留下的一种强迫。这件雕塑将这种极其复杂的爱和感受表达了出来,因此,当观者站在巨型蜘蛛下方时能感受到一种“保护”,但也会感受到全方位的压迫与不安。
其实童年所带来的影响在布尔乔亚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在她的日记里多是对自己的不满和质疑,童年所带来的自卑让她无比痛苦。在她的诸多作品中有很多红色的表现,红色是她积压于心底的愤怒和恐惧,在她看来,红色代表责备和某种痛苦。在布尔乔亚的作品中,还时常能够看到躯体、铁网、笼子、挂毯(家里以做挂毯的生意维持生计)、镜子、衣服(家中的旧衣物)、甚至骨头等,这些都是布尔乔亚的童年剪影,成为被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压抑情绪。
让·穆克(Ron Mueck)的雕塑作品《长眠的父亲》中,雕塑是作者父亲离世后的一个再现,表达了让·穆克在父亲弥留之际无法陪伴在身旁的一种遗憾。他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死亡作为表达的主题,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人生的这一特定片段,而是要从独特的角度去为自己的遗憾和愧疚寻找出口,在创作《长眠的父亲》之后,他运用超写实的创作手法通过夸张的比例来放大人们普遍存在的灰色情绪,在他的思想中,情感在雕塑的大小中得到了想要的强化,更容易让大众所直接感受到其想要表达的隐秘情感。
从让·穆克的雕塑中,表现了人类对于人群的恐惧、在死亡之下,我们的渺小与压抑以及社会压力下的喘息。让·穆克时刻地观察着这个社会的种种“灰色情绪”,同时也在不断地审视自我,从而获得更敏锐的感知力。
日本艺术家村上隆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美好和可爱的印象,但是在他2018年的一件雕塑作品《无题》当中,奢华的金色的太阳花乍一看像他的绘画作品一样开心可爱,但是细看时大太阳花空洞的双眼并无法让人感受到快乐,手中攥着被折断的小太阳花。在雕塑中,村上隆做了很多的细节处理:大太阳花满身的尖刺,他美好的笑脸背面竟然还有另外一个面孔,而且在它的后背还有很多小的正在生长的脸颊,花拥有了一个人类的身体,大太阳花与小太阳花就是人性和童年的象征。这件雕塑作品同样有着非常美好的外观,但是在慢慢地欣赏中你会发现其实雕塑本身包含着很多作者想要传递的人性话题。在传达“灰色情绪”的雕塑中,这种看似美好的雕塑,其实是更强烈地表达“灰色情绪”的存在,它利用强烈的反差感在给予大众美好的同时也警醒了当代人他们心中的恐惧、不安和焦虑。
在网易的艺术访谈中,中国女性雕塑家向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些作品是我内心淤积的释放,无法解释的后面潜伏的是我对人性、对存在的思考。”在腾讯的一篇对向京的采访中,我也摘取了这样一段:“在向京的早期作品中,人们能够直观地从雕塑本身看到自己同样经历过的感受。”例如《哈欠之后》,一个体态臃肿的母亲正在洗澡,一旁的女儿看见了这一幕,做出了厌恶的表情,这来源于向京最早有性别意识时萌生的耻辱感。在她的采访中我多次看到了这几个字眼:“释放”“心理情境”“可被感受”等,她曾说过女性问题是她骨子里的东西,就是她这一辈子一直在追求的命题,她希望她的雕塑可以是一个被大众感知到,并认识到女性情感的这样一种雕塑,而这个也是她“排毒”的过程。向京在与澎湃新闻的艺术专栏里曾说过“抑郁和欲望如同一個事情的正反面,一个上升,一个就会下降。我们常常会在这两者当中挣扎,而且多半我们都知道抑郁不好,会小心地去抑制它,隐藏它。”在她追求女性命题的过程中,身为女性的她,深知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压抑,而这些压抑她更多的是去通过自我的“排毒”来进行艺术创作,也让观者感受到了女性的那份压抑与焦虑。
三、总结
我们经常会感受到“灰色情绪”,因为它来自我们自己的生活、他人的影响乃至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些情绪不一定只有负面的作用,通过合理的排解,它也转化可能成为心理分析的入口、成长的宝贵经验,艺术创作的源泉等。
在展览上看见具有灰色情感色彩的雕塑时,很多人会驻足静静地观看,他们或许并没有完全理解雕塑家创作时本身的情感,但是他们一定感受到了自己。这些关注“灰色情绪”的艺术家,他们专注于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将“灰色情绪”变成一个具有大众欣赏价值意义的艺术品,通过艺术传达给人们一些隐藏的情绪,向人们展示灰色情绪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种美好的艺术存在。对于这些艺术家而言,“灰色情绪”成为自己创作的源泉和情感的媒介,他们与其对话并将它转化成为一件有故事的雕塑作品,成为我们与自我、与大众和与世界对话的雕塑艺术语言,将灰色情绪视作一种美,鼓励大众去面对。
(责任编辑:??牧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