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与端午

2019-07-29李金坤

博览群书 2019年6期
关键词:朝云东坡屈原

李金坤

林语堂说苏轼“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苏东坡传》)。2000年入选法国《世界报》评选的世界12位“千年英雄”之一,苏轼是我国唯一入选者。

苏轼诗词创作领域极为宽广,上自玉皇大帝,下至卑田乞儿,抑或山川草木,抑或鸟兽虫鱼,时而社会时事,时而节日风俗,顺手拈来,皆成妙笔;八面来风,触处生春。在己亥端午节来临之际,笔者就东坡部分有关端午之诗词作一简论,以见其精神世界之人文情怀及其艺术价值。

综观东坡描写端午诗词,按其内容划分,大致有以下四类:一、奉命应制,状景叙物;二、缅怀屈原,深表敬仰;三、思念亲人,注重情感;四、民俗风情,纪游览胜。兹就此逐一赏论之。

一、奉命应制,状景叙物。按宋朝宫廷惯例,每逢立春、端午等时节,皇帝均命翰林作帖子诗进献宫中,并剪贴于禁中门帐,供皇帝及内宫欣赏。《古今岁时杂咏》便收录东坡端午帖子诗50余首,如《皇帝阁》16首、《太皇太后阁》11首、《皇太后阁》6首、《皇太妃阁》5首、《皇后阁》4首、《夫人阁》9首、《郡王阁》5首等,都是东坡于翰林任上所作。这些奉旨之作、无非描写时序变迁、自然景物、歌功颂德而已,多为平淡寡味的游戏之什,佳构甚少。而其中《皇太妃阁五首》之三,其写景艺术则颇有可取之处。诗云:

雨细方梅夏,风高已麦秋。

应怜百花尽,绿叶暗红榴。

此诗作于元祐二年(1087)端午。四句全写仲夏时分景物,其中“雨”“梅”“麦”“百花尽”“暗红榴”等物候,甚切端午时令,堪称一幅《仲夏风景图》。此诗前二句之景为铺垫,而诗人要突出的则是后二句百花凋零后独具风韵的“绿叶暗红榴”。如果前二句描写的是远景之“面”的话,那么,后二句则是凸显的则是近景之“点”,远近相映,点面结合,层次分明,具画面感。尤其是诗中的“红榴”,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视觉效果。应该说,此诗思想意义不大,而其绘画般之构图、设色、布局等艺术手法之娴熟运用,还是值得肯定的。

二、缅怀屈原,深表敬仰。端午节,原本是夏季驱除瘟疫之节日,后来由于楚国诗人屈原不满楚王昏聩、社会黑暗而自己理想破灭、国家衰亡之残酷现实,而于五月初五含愤抱石投汨罗江自尽,老百姓纷纷纪念他,遂逐渐演变成以纪念屈原为主的节日。他是中华民族迄今为止唯一用传统节日来纪念的伟人。屈原,以其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优秀品格,被誉为后世楷模,也以其“逸响伟辞”的不朽诗篇而“卓绝一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于端午节期间无不以吟诗填词的独特形式来表达对屈原伟大爱国精神与人格魅力的崇敬之情。在宋代于端午节悼怀屈原的众多诗词中,东坡的一诗一词则别开生面,独具风采。

先看其《屈原塔》诗云: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对于“屈原塔”,诗人“自注:在忠州,原不当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此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此时的东坡正是意气风发、壮志凌云的青年才俊,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中进士第,正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孟郊《登科后》)的大好光景。是年冬,東坡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目睹此地本与屈原毫无关系竟然建有一座屈原塔,惊诧之余,诗人顿生崇敬之情,遂写下了这首五言古诗。

诗人开笔直叙楚人悲悼屈原千载未歇的优良风俗传统,人们祖祖辈辈采用投粽子、赛龙舟等朴素而实在的形式,隆重纪念屈原,深刻表达哀思,可见屈原的爱国精神与高风亮节已深入人心。“哀叫楚山裂”一句,用极度夸张之手法,极写诗人耳闻目睹当时人们竞渡龙舟时惊天动地的壮观场面,生动而真切地再现出广大人民对屈原的那种比山高、比水深的挚爱热情,气氛热烈,动人心魄。紧接着,诗人由现场隆重纪念屈原的壮观场面,自然想到了忠州原本无屈原塔,是因为后人为表达对屈原铭刻不忘之情而建塔的客观事实,凸显出屈原人格魅力之大、精神影响之广的社会文化现象。此诗末尾8句,作者再次表达了对屈原高洁人格的高度赞美之情:名声的无穷与富贵的短暂,唯有像屈原这样的大夫才能明白真正的选择,才能做到“持死节”而誓志不渝。全诗由纪念屈原传统风俗写起,继而对屈原塔建造者的猜测,终了对屈原赴国死节伟大精神的高度概括与赞美,层层叙写,步步加深,使屈原形象逐步高大完美起来,令读者由此而产生共鸣。

东坡于端午节追怀屈原的另一首佳作则是《六幺令·天中节》词。词云: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此词作年无详考,由词意可知,大约作于东坡尚未贬谪之前。它完全是一首由端午节而引发的对屈原不幸遭遇及后人为之哀悼不已的感怀之作。全词情感脉络十分清晰,上片“述今”,描写端午节日气氛及纪念屈原形式;下片“忆往”,追怀屈原悲剧人生。

词人借助于端午传统节日,再现了人们浓烈的欢度场面,批判了昏聩楚王致使亡国的罪行,歌颂了屈原忠贞不二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丰厚,境界高尚,体现了东坡深厚的屈原情结。而有利于充分表达此词主旨思想的是,此词对比手法灵活运用,效果甚好。如上片端午活动“述今”之“实”与下片悲悼屈原“忆往”之“虚”的对比描写,触节生情,感怀屈原,十分自然地将歌吟屈原的主旨融化到端午节中来,由今及往,发思古之幽情,表无限之感慨。另外,此词中“涕淫淫”“陵阳”等词直接取自屈原《哀郢》作品,充分表明作者对屈原作品娴熟程度之深、感情之厚,同时具有亲切感、逼真性与感染力。又如“新亭对泣”典故之引用,更突出了屈原不忍楚国灭亡的悲哀凄切之情,若非词作妙手,是难以臻此艺术妙境的。

三、佳节怀人,注重情感。对于一个“独在异乡为异客”漂泊甚久之人来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定是题中应有之义。作为重情重义的东坡来说,更是如此。众所周知,东坡与胞弟苏辙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平时的书信往来频繁、诗词酬唱不断。由东坡《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五言古诗,我们可窥兄弟情深之一斑。诗云:

一与子由别,却数七端午。

身随彩丝系,心与昌歜苦。

今年匹马来,佳节日夜数。

儿童喜我至,典衣具鸡黍。

水饼既怀乡,饭筒仍愍楚。

谓言必一醉,快作西川语。

宁知是官身,糟曲困熏者。

独携三子出,古刹访禅祖。

高谈付梁罗,诗律到阿虎。

归来一调笑,慰此长龃龉。

元丰七年(1084),宋神宗下手诏说:“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才实难,不忍终弃。”于是便将苏轼从黄州团练副使改为离京城较近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在赴汝州途中,东坡先到筠州(今四川宜宾市筠连县)去看弟弟苏辙,正好在汝州过上端午节。本诗即作于此时。由诗题可知,东坡于端午节游览汝州真如寺,其三子苏迟、苏适、苏远随之,其弟弟子由因在酒局未能同游。此诗前8句,东坡叙述与苏辙七年之别的思念之苦,以及相见后的欢欣情景。昌歜,即菖蒲根的腌制品。又称昌菹。昌,通“菖”。诗人以“昌歜苦”比喻思念之苦,形象而贴切。中间8句,极写宴席“水饼”“饭筒”“糟曲”等美酒佳肴之丰盛及独携三子游览真如寺的畅快之况。苏轼、苏辙兄弟阔别七年之久,此次相聚,其欢快之情,自不待言。在这种觥筹交错、不醉无归的热烈气氛中,兄弟俩全是用四川家乡话在交流了,竟然达到了忘我的境地。西川,即今四川。末4句,抒发诗人携三子游览真如寺并与他们谈天说地、吟诗填词的父子欢情,因此而欣然忘掉自己以前所有纠结不快之事。梁罗,即苏迟、苏适小名;阿虎,即苏远小名。此词将东坡与弟弟七年之别的思念之苦与当下欢聚之乐对照叙写,主旨鲜明,中心突出,很好体现了东坡一贯注重亲情的美德。

东坡还作过一首反映失宠宫女于端午节百无聊赖心绪的《浣溪沙·端午》,词云: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璧醉佳辰。一番红粉为谁新。

团扇只堪题往事,新丝那解系行人。酒阑滋味似残春。

从此词所述内容看,大约作于东坡在朝廷任职期间。上片以“入袂轻风”“玉簪犀璧”“一番红粉”等雅词描写宫女的精心打扮,如此装扮,简直美若天仙。古语云:“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赵策一》),女人为喜欢自己的男人精心打扮自然是天经地义之事,可眼前这位美人已经失宠了。所以,她又很快意识到“一番红粉为谁新”的万般苦恼之事。下片径写苦恼之况:团扇只能题写往事,新丝难系旧人,饮酒毫无滋味。团扇,也叫“宫扇”“纨扇”,因形似圆月,且宫中多用之,故称。东坡此词,以端午节这个特殊节日,借助于一位宫女不幸失宠的典型之例,反映了众多宫女普遍不幸的悲凄命运,富有现实主义意义,与唐代白居易等诗人反映宫女遭遇的诸多杰作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民俗风情,纪游览胜。东坡一贯对民俗风情兴趣浓厚,对自然山川情有独钟,这在他的部分端午诗词中都有深切而生动的描写。

先看《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诗云: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端午节,此时作者刚到湖州不久。同游者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可证。这是一首典型的纪游揽胜之作。诗以时间为序,从白天写到夜晚;以空间为维,由山谷写到峰巅。诗人或焚香,或品茗,或盆山,或卞峰,或震泽,或云天,或晚烟,或道人,或孤灯,和谐天地人,快乐万物亲。尤其是“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二句,实乃全诗之眼,写出了诗人游览山川之后那种曲径通幽而胸襟阔达的愉悦美感。湖州是风景优美的鱼米之乡,东坡在作杭州通判时就非常向往。尝作诗云:“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然而,东坡在湖州仅仅待了3个月,便因“乌台诗案”而被逮捕入狱。倘若东坡在湖州再多待些时日,歌吟湖州的诗篇定会增色不少。

次看《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词云: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元丰四年(1081)五月,这是苏轼贬谪黄州的第二个端午节。此时,苏轼心绪稍安,与徐君猷(苏轼贬官黄州时之好友,时任黄州太守)同赏美景,开怀畅饮,作词以赠。上片写黄州五月一派清新升平气象。作者所见之池塘、栏杆、碧波、绿荷、兰枝、菖花,加之“清和”的天气,自然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百花争妍的令人陶醉之美景图,颇得“晴沙金居色,春水麹尘波。红簇交枝杏,春含卷叶荷”(白居易《春江闲步赠张山人》)之神韵。下片写苏轼与友人徐君猷一起欢度端午佳节热烈气氛。“好将”三句,极写东坡与友人徐君对酒当歌的豪迈情怀,十分传神。“狱草”三句,是东坡赞美好友徐君猷太守的治理功绩。黄州牢狱无囚犯、公堂无诉讼,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政治清和,所有这些都是徐太守治州有方之结果。此词借助对端午风俗美景之描写,歌颂徐君猷善施政德、使民安乐功德的同时,也自然隐含东坡自己为民分忧、造福一方的美好愿望。

再看《南歌子·游赏》(亦名《南歌子·杭州端午》),词云: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元祐五年(1090),词人到杭州担任知州。俗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般美丽的杭州风景着实迷倒了东坡,陶醉了诸友。这首《南歌子·游赏》词,便是词人于端午节与友人游览杭州名胜十三楼欢快心情的真实记录。

此词以大写意笔法描写十三楼绝妙风神,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人与大自然融化合一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巧妙采用对比、拟人、移情之艺术手法,将杭州城名胜之一的十三楼景观及山水之美、佳肴之美、风俗之美描摹得栩栩如生、别具魅力,耐人寻味。所谓妙笔生花,东坡之词自可见证。

末看《浣溪沙·端午》,词云: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浣溪沙》是东坡爱用的一个词牌,其词集中多见。本文仅东坡咏“端午”之词,就两见。此词作于绍圣二年(1095)端午节前一天,即五月四日。此时的东坡,经过千里跋涉,贬谪惠州才半年多点时间。诗人身边只有侍妾王朝云与两个小儿子。东坡寓惠后,深受地方官员与百姓的礼遇,还有好多友从外地赶来看望,于是他在这里度过了流放生涯中颇为难得的两年多的安稳生活。尤其令东坡至为感激的是,在他最艰难的日子里,爱妾朝云一直追随和陪伴着他。朝云不仅是其生活上的伴侣,更是其精神上的知音。他们相依为命,学佛参禅,甚为默契,虽苦犹乐。因此,当端午节来临之际,重情之东坡自然首先想到了爱妾。他想填一首词,以其表达对朝云的喜爱与敬重之意。

上片设想朝云于端午芳兰沐浴可以涤污辟邪,由此体现东坡对朝云细致入微的关爱挚情。惠州五月天气湿热严重,朝云初来乍到难以适应而常常微汗,細心的东坡想到明天就是端午节了,朝云可以美美地洗一回芳兰澡了。端午洗兰浴,是我国古老而悠久的节日习俗。《楚辞·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通过沐浴芳兰的习俗,即可涤污添香,又可辟邪佑福,实在是两全其美之好事。接着,东坡又进一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端午这一天,除朝云沐浴芳兰之外,惠州妇女们一样会沐浴兰汤的。那么,女人脂肪之体香与汤浴之水香混合之流香,当会涨满丽日照耀下的西湖等水域。上片3句,由朝云之“轻汗”之香、汤浴之兰香的外在之“体香”,不难体会到朝云内在之“心香”。在东坡心中,朝云就是“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西江月·梅花》)的玉洁自香的仙女。她“敏而好义,忠敬若一”(苏轼《朝云墓志铭》),“一生辛苦,万里随从”(苏轼《惠州荐朝云疏》)。东坡为朝云曾作挽联云:“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对于朝云如此“体香”与“心香”完美融合的知音爱妾,东坡焉能不怜之惜之爱之敬之耶?

下片就端午彩丝缠臂、符挂发髻之习俗,依然设想朝云端午节时其“红玉臂”与“绿云鬟”的特殊之美。俗谓,五色丝线是“长命缕”或“长寿丝”,缠绕女人手臂可以青春不老、长命百岁;小符,即用香草等药材做成灵符或香囊,戴在女人头上,可以辟邪平安。对于缠丝挂符既美若天仙又得神佑长寿的朝云爱妾,东坡简直是喜爱无比、欣慰之至了。于是便情不自禁地发出誓言:佳人啊,但愿我们不仅此生相依相伴,千年之后依然恩爱有缘!至此,东坡已将对朝云之爱推向了情感的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东坡作《浣溪沙·端午》的当天,他还作了《殢人娇》(又名《赠朝云》)词,其下片云:“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两词精神相通,喜爱朝云如一,重情如此,感人肺腑!

东坡《浣溪沙·端午》词,借助于对端午习俗之描写,巧妙表达对爱妾朝云的深挚爱意,别具韵味。此词在艺术上亦甚具特色,上片首句为人物实写,下片歇拍发乎内心的千年之愿,情真意切,亦属实写;中间四句皆为对第二天端午节的悬想之词,属于虚写。全词风俗之鲜明,坡云之挚爱,艺术之精湛,不失为端午词中之杰作。

苏轼的确是一个百事皆趣、万物钟情的文学豪杰、文化精英,在人们习以为常的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中,他则能以博爱之心、寻美之眼、敏锐之悟、灵动之笔,写出诸如应制叙景、缅怀屈原、思念亲人、借节览胜等含蕴丰厚的端午诗词佳作,给人以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精神感染与艺术享受,这委实是难能可贵的。仅此而言,“东坡不是一颗倏然划过长空随即消逝的彗星,而是一座永远矗立在华夏大地上的巍然丰碑”(莫砺锋《漫话东坡》)。

(作者系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朝云东坡屈原
苏东坡“炼丹”
早春欣见海棠绽
远行的舞者
定风波
屈原之死
苏东坡: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骑车赋
东坡画扇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