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沫若这样为新中国少年“点赞”

2019-07-29张勇

博览群书 2019年6期
关键词:点赞中国少年先锋队郭沫若

张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延续百余年屈辱历史也终将结束。全新的国家,崭新的历程,呼唤和激励着新中国的民众奋发向上,而作为成长在新的历史时空,新的岁月天地中的新中国少年儿童,更是欢欣鼓舞,他们在1950年4月拥有了自己的队歌,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典之际,也迎来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国家儿童节。在以上提及的事件中,总离不开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亲历新中国成立的郭沫若,他用直抒胸臆的诗歌创作,意气风发的演讲热情,为新中国儿童的成长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第一首儿童颂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每当提及《中国少儿先锋队队歌》,我们耳畔便会回响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欢快昂扬的歌词和旋律。这首由周郁辉作词,寄明作曲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曾是故事片《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曲,而此歌曲却在1978年10月27日才被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那么在此之前,也即是新中国成立后少年先锋队队歌又是哪首呢?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便很快于1950年4月诞生了,这是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名为《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的乐曲。它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的队歌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歌名、歌词也几经变化。1953年6月27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将“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1953年8月21日,经团中央下发了《关于“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说明》,于是《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也相应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但无论怎样变化,激昂奋进的时代旋律未曾改变,激越向上的社会主题依旧如故。这首歌词是这样的: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

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新中国的太阳!

你领导着中国的人民,

中国的青年,中国的共产党,

经历了多少年辰的苦斗,

已经把黑暗的势力扫荡。

我们要努力学习呵,你的榜样!

为了光辉灿烂的明天,

我们要努力工作,努力锻炼,

成为健全的青年团员,

成为英勇的共产党员,

高举起毛泽东胜利的旗帜,

战斗在民主阵营的最前线!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郭沫若作词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是一首承上启下的青春赞歌,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歌曲共分为三段,第一段关注于儿童的生活现实,告诫新中国的儿童们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为国家独立,民族自立后便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他们要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抱负;第二段则是回顾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进一步警示少年儿童们珍惜当下的时光,努力学习各项技能,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作出贡献;第三段以雄浑壮阔的词句,激励广大儿童们奋勇拼搏,继续奋战,成为新中国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以少年儿童为创作主题的《少年儿童队队歌》既展示了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历史任务,又展望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从宏观上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指明了明确方向。

郭沫若作词的《少年儿童队队歌》还是一首易于传唱的乐曲,具有鲜明的艺术美学特点。歌曲在音韵上,别具匠心,歌词的选择多押“ang”韵,在诵读和演唱时更加具有气势,具有英雄主义的时代精神,彰显出新中国少年儿童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奋力拼搏的勇气,与新中国成立的时代基调保持高度一致,成为传诵近30年之久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曲在字词音节的构架上,多使用较为简短的二三音节的排列组合,第一节的“我们,新中国的儿童”与第二节的“毛泽东,新中国的太阳”,在形式上不仅相互对应,适宜演唱,在内在旋律上“我们”“儿童”“太阳”“毛泽东”“新中国”等简单二三音节的词句组合,使演唱更加畅快、自然、平实和简单,更加适合于少年儿童年龄阶段的传唱。

郭沫若作词的《少年儿童队队歌》延续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在1978年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少年儿童队队歌》也完成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成为一道永不消失的历史景观。

一曲期待明天的赞歌:《“六一”颂》

郭沫若是一个热情洋溢,充满生命激情的青春诗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借助于现代白话新诗集《女神》的写作和对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译作,他高扬起时代青春的主题,把捉社会变革的脉搏,留下了诸多激荡人心的历史瞬间和影像。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更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孩子们健康成长,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创始者郭沫若为生活在新天地的少年儿童,为他们倾情抒写出《“六一”颂》的优美诗篇,再一次以“女神诗体”直白大胆的抒情形式,真诚地为成长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讴歌,颂扬他们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力。

从诗歌内容上来看,《“六一”颂》是典型的以儿童成长作为写作题材的现代诗歌作品。全诗共分为三段,每一段都以“小朋友们,亲爱的小朋友们”为起句,以此也说明全诗的写作主題和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着特定的主角——“小朋友”的成长、思想和未来等几个方面展开书写的。诗歌的第一段用词语反复的手法,希望小朋友们“健康,健康,健康”,从宏观发展的视角祈望小朋友们成长为对人民、对人类都有用的人才;第二段则从物质和精神的角度,从微观现实的角度,期盼小朋友们在各个方面努力完善自己,成为身心健康的接班人;第三段则是从总体上,希望小朋友们适应时代的要求,勇于成立历史和时代的创造者。三段诗句,层层递进,表达了诗歌作者从各个方面对儿童成长主题的关切。

《“六一”颂》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专门为少年儿童而写作的诗歌,因儿童特有的知识结构和年龄阶段所致,所以口语化是《“六一”颂》最主要的写作美学特点。诗歌中写道:

我诚恳地祝你们健康,健康,健康,祝你们自由自在地在自由的天地中成长,祝你们一个个都长成为人民中国的栋梁,祝你们一个个都长成为人类社会的栋梁。

郭沫若用最直白的词句组合,朗朗上口,更加适宜于诵读,同时郭沫若也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对儿童的颂赞。通过口语化的方式,《“六一”颂》更加利于知识储备还不系统的少儿阅读和接受,以此消除了与新中国儿童因年龄、时代等方面原因所造成的客观代际之间的差异,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为传诵的儿童诗歌作品。

一次不同寻常的讲演:《献给儿童节的礼物》

演讲是郭沫若最擅长的一种公开语言交流活动,在北伐战争和民族抗战期间,正是借助于丰富的演说内容,鼓动性的表达语气,郭沫若鼓舞了广大民众抗敌的热情。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面临的历史任务与北伐和抗战时期已截然不同,但是通过公开的演讲,调动各个阶层建设的高涨情绪的内在需求却大体相似。

作为未来中国发展和建设主力军的少年儿童,不仅需要加强他们对先进科学知识的认识,也需要强化他们对革命历史时代的正确认识,更需要鼓励他们健康成长的信心和力量,因此,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六一”儿童节之际,郭沫若在1951年5月31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献给儿童节的礼物》的演讲。

演讲是最讲究技巧的语言活动,如何吸引不同的听众进入到演讲主题,是演讲的最重要的技巧之一。面对不同的听众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郭沫若《献给儿童节的礼物》演讲的对象是面对全国少年儿童的,在面对还处于掌握初级知识的幼年人这样一个特定群体和听众,郭沫若并没有直接进入到言语说教的内容,而是以自己专为“六一”儿童节所写的一首歌词作为礼物献给广大少年儿童。“礼物”“歌词”等都是吸引儿童眼球和注意力的关键词,因此郭沫若以此作为进入演讲主题的开场白,既表现了他对儿童听众的重视,也说明了他高超的演说技巧。接着他便使用了“这样幸福的光景,是什么人为我们争取得来的?我们应该感谢什么人呢”,这样三个逐渐递进的问句,进一步紧扣少年儿童精神的脉络,既让少年儿童听众了解到了新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也让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加深了对所听内容的记忆和思考。

对新中国儿童提出殷切期望是郭沫若《献给儿童节的礼物》演说辞的落脚点,也是着力点。“认真地学习、学习、再学习,锻炼、锻炼、再锻炼”是郭沫若为新中国少年儿童成长所提出的殷切期望,在学习中锻炼,在锻炼中学习,要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把我们新中国的胜利巩固起来,更进一步为创造自由、平等、和平、幸福的新世界而努力奋斗。”(《献给儿童节的礼物》,《人民日报》1950年6月1日)

《献给儿童节的礼物》一方面通过回顾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史,告诫广大的少年儿童,要珍惜来自不易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又通过对比的手法,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各国儿童生存的状况,希望小朋友们要胸怀长远,在学习、在身体等方面时刻做好创造新世界、新天地的各项准备。表现了郭沫若对于新中国儿童事业顺利发展的持续关注和美好祝愿。

一篇直面现实的文本:《爱护新鲜的生命》

儿童之所以能够代表未来,因为他们是鲜活生命的象征,但也正因为是鲜活的,所以才更加稚嫩,也更加脆弱,如何让儿童茁壮成长,如何保障他们鲜活生命健康的成长,是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程。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他们由炮火战争中的“红小兵”转变成独立自由天地中的“接班人”,但如何让他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部门迫切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1952年当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个“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郭沫若更加深了对少年儿童关注的力度,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写下了《爱护新鲜的生命》一文。

《爱护新鲜的生命》一文与《六一颂》《献给儿童节的礼物》都有所不同。首先,从写作对象来看,《爱护新鲜的生命》主要是写给儿童工作者的一篇文章,而《“六一”颂》《献给儿童节的礼物》是写给儿童阅读的。因此,《爱护新鲜的生命》从语言表达、行文结构等各个方面都与众不同。

《爱护新鲜的生命》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该文开宗明义地指出了“怎样来爱护我们的民族生命,怎样来培养我们的创造的原动力,实在是有关国家建设与人类进步的一个基本问题”。(《人民日报》1952年5月31日)接着文章便围绕,如何爱护儿童,如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工作等多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个的问题的方法。特别是郭沫若在该篇文章中提出了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儿童教育,特别是对小学学制的设置,课程的安排等方面都提出了中肯合理的意见。《爱护新鲜的生命》无异于是一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儿童事业发展的工作指南和手册。

其次,从写作目的来看,《爱护新鲜的生命》是为了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基础薄弱,儿童基础设施缺乏的情况下,少年儿童工作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多重挑战而完成的。作为一名文艺作者和社会主义现代文艺的建设者,郭沫若直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儿童精神层面教育贫瘠和不足的问题,“中国有几千名的少年儿童,却仅仅有这48万份少年报……在今天我们还没有以儿童为对象的电影片和幻灯片……中国儿童的精神上的粮荒依然还没有很好地解决”,面对这些棘手和客观问题,郭沫若旗帜鲜明地提出文艺工作者要“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的写作”,从更高层面思考培育儿童高尚精神情操的现实问题。

再次,《爱护新鲜的生命》表现出了郭沫若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他在文章中所提出的现阶段少年儿童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都是着眼于新中国未来发展的历史要求的时代命题,因为他认为:

一国接一国,一代接一代,为了新鲜生命的健康,为了国家民族的发展,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要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旗帜稳当地传递给少年儿童的手里,并永远传递下去。

郭沫若把儿童的精神教育和思想培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他反复强调“少年儿童是人类的新鲜的生命,是国家建设最可宝贵的原动力。人类能够进步,国家民族能够发展,全要靠今天的少年儿童,和今后世世代代的少年儿童。”

正如梁啟超面临民族危亡之际所发出的“少年强,则中国强”的感喟一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少年儿童能否健康茁壮的发展,也必将决定着新中国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利用歌曲、诗歌、演说和论文等方式,郭沫若在新中国之初,每逢“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奉献给全国少年儿童最珍贵的礼物,这里有他对儿童幸福生活的歌颂,也有他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期望,更有他对儿童历史使命的寄托。健康是成长的基础,快乐是成长的源泉,而成长是健康和快乐的结果,郭沫若就是这样为新中国的儿童们点赞。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

猜你喜欢

点赞中国少年先锋队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
队前教育认识《中国少年先锋队》争做时代新人
爱国知识小题库
山茶花
郭沫若向老师请罪
郭沫若与两个被遗弃的妻子
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60周年知识竞答题(二)
纪念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60周年知识竞答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