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美学视角下国际汉语教学探究

2019-07-29周玫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4期

周玫

【摘 要】本文论述教育美学视角下的国际汉语教学,提出教育美学的审美形态包含教育主体、教育环境、教育艺术之美;教育美学在国际汉语教育中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汉字与文化之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场所之美和师生情感关系构成的教学氛围美之美,施教主体的外在形象美、知识涵养美、教态美和教学语言美,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多样化和艺术化之美。

【关键词】教育美学  国际汉语  教学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136-02

教育美学是一门由教育学和美学交叉渗透所构建的新兴学科。它研究人在教育实践中的审美关系,研究各种形态范畴的教育美,包括教育主体美、教育环境美和教育艺术美,旨在探索教育的艺术和审美规律,以提升教育者的审美修养、品位和创造能力,达到教育艺术化的效果,从而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格健全、精神独立的优质人才。当前,在国际汉语教学研究中,并没有充分关注到如何将教育美学的理念引入教学中。事实上,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和真理的传授过程,也是美的创造过程。教学实践中,若一味强调教学的知识性与系统性,而忽略教学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则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和无味,从而滋生厌学情绪,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若教师充分关注到教学的艺术化和审美化,能按照美和艺术的规律来组织课堂、讲授知识,则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中获取知识,从苦学变成乐学。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如何使“知识”与“艺术”有机地结合,对于培养外国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对新知识的探究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育美学视角下的国际汉语教学有如下“四美”:

一、国际汉语教学内容美

国际汉语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语言类,二是文化类。语言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汉字教学、汉语阅读、汉语口语、汉语写作等;文化类教学内容涵盖面比较广,包括中国文学、艺术、哲学、民俗、历史、信仰等等。国际汉语教学内容的美学内涵十分丰富,比如汉字美。中国汉字是象形文字,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化表达,自古以来便有书画同源之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汉字之美,首先是汉字的形体线条美。从中国现存的最早文字甲骨文可以看到,中国的汉字最初便是依据具体事物的形状来模仿创造,汉字字形视觉信息意蕴丰富。外国人在初学汉字时,也常把汉字看成难懂的画,看成一种艺术。中国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认为汉字具有丰富的象形意蕴,汉字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水声。其次是汉字的音韵节奏美。汉字的四声调、轻重音交替、平仄变化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美。中国汉诗之所以横亘古今,享誉中外,与汉字独特的音感效果密不可分。汉字的音感效果与其相对应的意义形成同构关系。一般来说,口型较大、读音响亮浑厚的汉字,其表意也多激昂奋发;反之,口型较小,读音低沉拘谨的汉字,其表意也收敛压抑。可见,汉字不仅给人提供一种视觉美,也给人一种听觉美。汉字是举世公认的难学语言。在国际汉语的汉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将汉字从形到音的美讲授到位,让留学生充分感受到汉字的美学魅力,便十分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汉字学习效果。在国际汉语文化教学中,中国传统的文化,如哲学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更是蕴含十分丰富的美学内涵。在哲学文化中,儒家哲学所体现的中和之美,道家哲学所追求的自然之美,禅宗哲学所崇尚的空灵之美,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精神。在国际汉语的文化教学中,不搞清楚中国哲学美学对艺术精神的根本性影响,学生也不会真正深入了解中国文艺为何形成这样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样式。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美学意蕴渗透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如中国的服饰美、饮食美、建筑美、节庆美、民间信仰美、民间艺术美等。在国际汉语文化教学中,充分发掘中国汉字语言和文化之美学内涵,不仅可以将中国语言文化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也可以让留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感,提高学习效率。

二、国际汉语教学环境美

教学环境美指教学的客观物理环境和主观心理环境所呈现出来的教育美学形态和价值。客观物理环境美主要指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场所美;主观心理环境美指由师生良好的情感关系构成的教学氛围美。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和气质塑造是潜移默化的。优美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利于良好教学情境的营造和教学活动的展开,也有利于调节人的心理健康。

第一,教学场所之美。国际汉语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国语言和文化,因而教学场所可以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来营造一种简洁明了的中式情调。色彩具有情感性和象征性,可以影响人的情绪,所以在教学场所的美化中,色彩运用的恰当,可以影响师生的情感和心理。国际汉语教学场所的布置可以适度增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色调。比如可以在教学场所中适当放置红色的剪纸和中国结等,增添情调美。红色是最能体现中国民俗文化的色彩,象征着喜庆与吉祥,但红色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激动,不利于学习者凝神静气,因而少量点缀即可,不宜过多。中国传统建筑大多是来源于大自然的实木材料,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文化内涵,因而棕色调的木质材料也可以成为营造中式氛围的装修主材料,比如教室的桌椅布置可以选用体现中式风格的木质桌椅。中国雅人四好的琴、棋、书、画等文化元素也可以融入教学场所的美化之中,茶文化元素也可以融入其中。此外,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体现环境文化品位的小植物,比如兰花、文竹等。兰花居静而芳,与世无争,坚韧不拔,气质高雅,体现中国人所崇尚的君子品性。小植物既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又可以营造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當然,教学场所的美化也不宜太过复杂,要符合简洁明了、整洁有序的形式美原则。

第二,良好师生情感关系构成的教学氛围美。教学的活动,需要师生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教学的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应注意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情感交流。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由于中国教师和外国留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生存空间,所以沟通交流存在文化差异性,而擅长沟通交流的教师则十分懂得尊重留学生的文化习惯,擅于从文化的“同”入手进行沟通与教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营造顺畅和谐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国际汉语施教主体美

施教主体指教师。施教主体美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教育美学形态,包含外在形象美和内在精神美两个层次,具体包括外在形象美、知识涵养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等要素。教师是教学的关键要素,其形象美和精神美构成了其富于感染力的个人魅力,而这种个人魅力不仅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影响到学生的三观。国际汉语教师的身份具有双重意义,兼具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身份和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身份,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形象,其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涉外活动。因此,国际汉语教师在个人外在形象上要符合中国文化传播者的形象。个人的外在形象美主要体现在服饰美。服饰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和审美文化,体现出一个人的审美品位和个性内涵。传统的教师衣着品位要求体现端庄、典雅、严肃、简洁的美学风格,这固然没错。但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打扮,可以在传统的衣着品位上更加突出文化品位和个性内涵。国际汉语教师是外国学生在中国学习中接触得最多的对象,对教师的印象影响他们对中国人的整体印象。作为承担着中国文化传播责任的国家汉语文化施教者,其服饰形象上可以突出中国文化元素與现代时尚相结合的特点。施教主体可以融合课程的特色来选择着装,例如,讲授中国汉字和书法的教师可衣着带着中国水墨韵味元素的现代服饰,展示出具有淡泊宁静、简单朴素的审美韵味的服饰形象;讲授中国历史和民俗文化的教师,可以衣着带有中国传统图案和民族特色元素的现代服饰。中国的龙图腾,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被广泛运用;中国民族文化绚丽多姿,比如民族刺绣、民族色彩等在服饰设计中也十分普遍。这些体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民族文化的服饰,实际上是一种无形又生动的教学语言,激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探索欲,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印象。

教师的知识涵养美属于内在精神美的内容,也是构成教师精神气质、形象魅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汉字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也要广泛涉猎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熟悉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等。教师的教态美是由教师自然生动、平易近人的表情、落落大方的姿态、生动优美的手势相结合的美学形态。国际汉语教学中,教师仪表端庄、稳重大方、充满自信的教态美充满魅力,可使留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感,激发学习兴趣,辅助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语言美是获取良性的师生互动和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语言美的基本标准,一是简洁准确、逻辑清晰;二是情感充沛、抑扬顿挫;三是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施教主体的教学语言除要具备以上特点外,在语言表述方面,要注意尽量使用简单句,不要用生僻词,语速尽量放慢,发音一定要标准。

四、国际汉语教学手段美

教学手段美指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美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审美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的教育美学形态。国际汉语教学手段呈现出技术化、多样化和艺术化之美。第一,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音并茂的现代教学媒介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时,可以选取一些图片、音视频素材插入教学课件中,配以文字说明,在课堂讲授中展示给学生。第二,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艺术资源来创设美的教学情境。在听说课上,可以将丰富的中文歌曲资源渗透到国际汉语教学课堂中来,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审美氛围中增加汉语词汇量。在中国的民族歌曲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民俗文化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的民俗风情,比如民歌《达阪城的姑娘》和《在那遥远的地方》,都蕴含着中国北方民族的婚恋民俗文化。由中国古典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比如王菲《明月几时有》改编自苏轼的词、邓丽君《几多愁》改编自李煜的词、安雯《月上西楼》改编自李清照的词,等等,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词曲艺术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还可以利用丰富的中国影视艺术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中国概况的课程教学时,可以辅助以一些关于中国地理、历史、文化方面的纪录片来增加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形象记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审美愉悦感。

【参考文献】

[1]何齐宗.中国教育美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4(9)

[2]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M].户晓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周 玫(1980— ),广西北流人,硕士,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网络美学、海洋美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