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动力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共培模式

2019-07-29林洁裴廷福王夏秋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4期

林洁 裴廷福 王夏秋

【摘 要】本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现有校企人才共培模式面临的问题,从校企合作动力模型的八个构成因素对其进行分析,从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专家库”、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共担培训风险和共享间接驱动利益等方面探讨基于校企合作动力模型的人才共培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人才共培模式  校企合作动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C-0112-03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城市轨道相关的建设、运营、养护等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结合区域特点,相继进行城市轨道交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从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大部分运营时间长、校企合作经验丰富的轨道交通企业来说,简单的人员数量和质量要求已经不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或优化时考虑的关键问题。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人才共培的平台,通过各类项目合作促进学生素质培养,成为行业及高校希望解决却无从下手的关键点。也就是说,现有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行业发展,如何构建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适应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企业运营管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且能够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现有校企人才共培模式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新技术应用给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挑战。近年来在城市轨道交通牵引变电、车辆构造、列车控制系统方面研发成果都出现突破性进展,各高校利用科研平台搭建等模式,开展技术研发及应用。如西南交通大学已建设1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拥有轨道交通领域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研基地;北京交通大学在轨道交通各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支撑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突出的成果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思考。一方面,随着列控系统、无人驾驶等创新技术研发的推广与应用,现有的基于企业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将无法适应技术变革;另一方面,校方与企方只有形成真正的利益驱动关系,才能够获得高效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二)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在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上存在矛盾。对比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相对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国内现有轨道交通校企合作模式较为单一,以“订单班”为主要方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营人力需求,但是随着高职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第一,由于基于订单班合作培养,导致人才培养体系过于单一,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出现了学生顶岗实习不对口、创新能力较差、学习兴趣迁移等问题,限制了学生自身发展。第二,由于订单班组建过程考核体系不够系统,导致订单班学生质量不均衡,留岗比例低,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管理难度,以及岗前培训成本。两方矛盾使传统“订单班”培养模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亟须改革创新。

(三)现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无法实现“学生到员工”的转变。由于各地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企业的行业标准存在差距,人才培养很难形成标准。虽然人才培养模式紧跟区域内企业需求,但是有两方面原因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未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培养的过程中受到实训条件、教材及教学资源、师资条件等客观问题的限制;另一方面,企业及学校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开放度不够,合作平台及机制不健全,合作的关键点不明确等,导致学生就业无法适应企业标准化工作流程、无法实现“学生到员工”的无缝衔接。

二、校企合作动力模型的构成及分析

(一)校企合作动力模型。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缺乏循环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不能促进学生培养及企业运营综合水平的提高。如果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内外存在多种因素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影响因素之间直接或者间接地相互产生作用。这样的隐形影响形成的关系网以及驱动这张关系网循环发展的模型,即为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具体的校企合作动力模型如图1所示。

(二)校企合作动力模型构成因素。校企合作动力模型主要涵盖八个动力因素,每个因素之间存在关联,共同影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1.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标准主要包含各地区对于轨道交通相关专业校企合作的政策指导。在行职委、教职委及装备委员会的牵头下形成的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及正在修订的顶岗实习标准,加之轨道电客车司机准入类标准的推广,保证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2.实训条件。实训条件主要涵盖校内实训基地条件及校外实训条件。校内实训条件根据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建设,能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各专业实训需求,以及企业培训中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培训需求。校外实训基地是主要用于对设备要求较高的实训内容、企业环境熟悉及顶岗实习的场所。

3.国家一级技能竞赛及准入类职业技能鉴定。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值班员竞赛及轨道电客车竞赛为国家一类竞赛,同时赛项分为职业组与学生组,为校企合作构建了很好的关键因素。同时电客车司机鉴定作为行业准入类资格成为校企合作有力的驱动。

4.合作战略。校企合作主体战略应围绕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框架协议、人员保障条件、合作机制、协商制度等内容,完善合作模式,形成资源共享、风险公担、发展共享的合作战略。

5.师资水平积累。师资条件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校内教师作为主体,应提高实践技能综合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获得行业认可的技能证书如技能竞赛裁判员资格、岗位许可认证、准入类考评员资格等提升技能综合实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技术创新项目提升科研水平,通过技能水平及科研能力提高促进教学。另一方面,企业指导老师通过掌握教学体系、加强教学能力培养、掌握顶岗实习标准要求等方式提高教学指导专业化水平。

6.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需充分考虑学生综合技能发展及企业实习条件限制。扩大基础课程范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企业岗前培训前移至学校,压缩企业顶岗实习周期,解决校企合作模式中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上存在的矛盾。

7.风险分担。分担的风险主要包括企业岗前培训期间对于正常运营影响的风险及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人身安全风险。

8.驱动利益。由于校企合作动力模型主要的目的是形成优秀的人力资源,因此无法利用经济价值衡量,这里主要考虑间接利益,包括缓解企业岗前培训压力,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企业社会影响,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等。

(三)校企合作动力模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等交通运输部职业标准,同时配合各地区轨道交通企业标准,参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标准,形成适合区域轨道交通需求及高职院校教育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依托行业与高校学生共同参赛的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及准入类技能鉴定,做到“校企共享实训条件、校企共享培训方案、校企共享培训资源”的共享培训过程,统一企业岗前培训与校内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人才共培模式。同时借助实训条件建设达成合作战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这一过程中将不断促进师资数量和质量提升,课程体系改革,驱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发展。模型中的风险因素及间接驱动利益能够通过提升企业运营水平扩大社会影响,拉动合作院校办学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更进一步促进合作深入、培养模式升级。综上所述,每一个因素均是不可或缺且联系紧密的。

三、基于校企合作动力模型的人才共培模式构建

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術学院的实践为例,探讨基于校企合作动力模型的校企人才共培模式的构建。

(一)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形成合作战略。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要求和资源情况,以企业为主导提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建设。企业全程参与建设与验收过程,并提供技能大赛赛前培训、鉴定培训及岗前培训场地。校外实训基地依托订单班及轨道电客车司机鉴定项目,主要包括线路车站及车辆中心,为学生见习参观、顶岗实习提供保障。

(二)建设“校企专家库”。由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组成“校企专家库”,并加强师资培训。一方面,安排校内教师参与技能鉴定考评培训、技能竞赛制裁培训及通过企业岗位资格证考试、一线跟岗实习等方式提高校内教师培训水平,掌握行业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培训服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按计划安排企业教师进入课堂,掌握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要求,提升企业兼职教师授课管理水平。同时,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共研,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校企教师科研水平以及企业管理水平和学校教学水平。

(三)根据企业需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课程体系中涵盖宽口径基础课,开设城市轨道交通信号设备基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概论等课程,以提高学生技能竞争力。与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共同建设真实场景还原的教学系统,嵌入企业标准,实现远程授课指导,以场景体验的方式完成岗前培训过程,达到岗前培训与学生教学相统一的目的。

(四)共担培训风险,共享间接驱动利益。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条件及师资队伍,降低企业在培训新员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和风险。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相关岗位有特殊要求,进入企业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岗前培训,培训周期长,投入大,人员流失风险大,若将岗前培训转移至合作院校,培训考核后根据需求上岗,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利用合作院校培训优势补偿企业培训短板,同时提升合作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共享间接驱动利益。

当前,基于校企合作动力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共培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以下方面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一,合作机制与平台不够完善,合作服务范围不广,还需要不断深化合作深度与广度,提升合作效益。第二,随着合作深入,应逐步完善风险责任,促进人才共培模式产生经济效益。第三,探索人才共培模式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模式的实施成效及确定改进方向,形成可持续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丛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

[2]陈海军.校企合作培养轨道交通一线专业人才[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8(4)

[3]贺璐.校企合作创新动力机制与利益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仇献忠,彭才根.校企资源共享下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探索[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1)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