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

2019-07-29张秀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物保护

张秀丽

摘 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需要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才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文物的信息,发挥出考古学的应有价值。文章就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应急措施

若考古遗址是偶然性发现,部分文物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损坏,考古人员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文物进行应急保护,开展抢救性发掘,避免文物历史信息的丢失。

1 历史文物应急保护的意义

考古的意义在于研究历史,正确认识历史,从历史发展中汲取文化与力量,推动当代社会的繁荣发展。历史文物被封存的时间非常长,在考古发掘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损坏历史文物,从而无法从中获取一定的历史信息。在历史文物发掘的时候,首先就是进行应急保护处理,在保护处理之后再进行科学的开发,从历史文物中解读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汲取历史文物的思想与智慧,推动人文精神的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1]。

2 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研究

2.1 温度与湿度的控制

在考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温度与湿度是两个核心的问题。很多历史文物在发掘时都是因为没有对环境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合适的控制,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坏。

在考古发掘工作进行的时候,需要对出土文物的含水率进行有效的检测,因为出土文物的具体含水量将直接影响后续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通过测试出土文物的含水率,可以设定历史文物保存环境的湿度。避免空气湿度较低,造成历史文物的干裂破坏;或者是保存环境湿度过高,造成历史文物字迹的模糊。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给历史文物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到历史文物考古工作开展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若出土的竹简、漆类制品、工艺品、镂空雕刻件等文物的含水率大于100%,为了保障历史文物保存的可靠性,可以采取纯水浸泡的方式进行应急保护。若是历史文物的含水率低于100%,在对其保护时,需要维持该历史文物出土时的湿度。

由于自然环境的湿度与历史文物的正常储存环境的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有时外界控制的湿度与空气温度无法准确达到历史文物的保存条件。为了避免历史文物出现损坏,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密封处理。在进行密封处理时,需要根据历史文物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不可盲目对其进行密封处理。密封处理不具有透气性,很容易影响到历史文物的储存质量。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提高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质量[2]。

在对干燥类型的历史文物进行储存时,需要根据历史文物的具体大小、形状、材质,设定最佳的历史文物保护工作方案。例如,皿方罍、花鸟纹银香囊、大克鼎、万工轿、兵马俑、青花瓷、彩陶等虽然都属于干燥性的历史文物,但是由于大小、材质、形状的各不相同,所以需要采取不同的保存方式进行文物保护。

对于干燥性的历史文物,主要利用干燥剂进行保护,通过干燥剂控制储存室内的湿度,利用其他相關设备对储存室内的温度进行一定的控制。在文物修复室主要利用硅胶干燥剂进行干燥保护,因为硅胶属于物理性的干燥,不仅不会对历史文物造成损坏,还可以有效保证历史文物储存空间的干燥。

随着我国考古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科技产品应用到考古工作当中,如虚拟建模技术、空气分子检测技术等,可以对历史文物的应急保护与历史文物的修复工作有很好的帮助,有效提高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2 文物的密封处理

随着我国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衍生出了很多专项的考古学派,如水下考古、地下考古、沙漠考古等,每一次考古的历史文物发现,都是对我国悠久文化的最好验证。由于历史文物都历经了长时间的储存,而不同的文物对应的储存环境是不一样的,有的利用水银进行密封保存,有的利用特殊的木材进行保存,有的利用特殊的气体进行保存。但是无论历史文物采取哪种保存方式,都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因此,在历史文物发掘的时候,需要对相关的历史文物进行密封处理保护。

在对历史文物密封处理的时候,尽量保证在最先发掘的位置进行密封处理,不能将历史文物进行空间位置的移动之后再进行密封保护。如地下考古的时候,就需要在地下对相关的历史文物进行很好的密封处理,不能将相关的文物移至地面再进行密封处理。地下的空气湿度、大气环境、空气温度、氧气含量与地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地面对文物进行密封处理,很可能就会对历史文物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在对历史文物进行密封保护之后,就可以运输到专项的博物馆修复室,在特定的工作环境对历史文物进行科学的研究,发掘其背后蕴藏的秘密

2.3 文物的采集

在考古工作进行的时候,需要对发掘的文物及时转移,因为考古的现场已经受到了破坏,文物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可以将相关的文物运输到博物馆进行有效保护[3]。无论在采集的过程中,还是文物的运输途中,都需要严格执行相关的考古应急保护制度,确保科学合理保护历史文物。

文物出土的过程中最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文物采集的时候,必须要轻拿轻放,且使用专业的采集工具对土层进行处理,最大程度保留文物的原始面貌。如山西雁北地区出土的北魏青铜器,该历史文物已经在地下掩埋了上千年,在采集的时候,任何的疏忽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确保有专业的考古团队对相关的墓葬进行历史文物的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需要对考古文物进行应急保护,一旦出现了非人力影响造成的损坏,需要第一时间保护现场,利用摄像机记录相关的资料,以便后续文物修复人员根据影像资料对相关的文物进行修复。

例如,山西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4]出土的陪葬品中包含了大量的陶乐俑、舞俑,演奏箜篌、筚篥、胡笳和鼓类、筝类乐器,不同造型的乐俑人物集中展示了大同北魏平城时期的群体奏乐场景。而在发掘这些陪葬品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将其安全无损地转移到博物馆当中,考古工作人员需要细心对这些陶乐俑进行应急保护。经考古人员的修复与整理后,统一运输到大同市博物馆展览,让人们观赏到北魏平城时期乐舞伴奏组合的真实场景。

2.4 遮光处理

在考古发掘的时候,需要根据文物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保护措施。一些带有色彩的装饰品,若是直接接触到阳光,在颜料物质的化学反应下装饰品的色彩会快速消退。如秦始皇兵马俑在发掘的时候就出土了一些彩色的陶俑,但是由于没有进行很好的遮光处理,彩色陶俑出土不久之后色彩就完全消退。由此可见,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文物发掘时,需要对其进行遮光处理。

在对历史文化进行遮光处理时,需要根据文物的大小与形状进行相应的遮光处理。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黑色的塑料袋进行遮光保护。黑色的塑料袋不仅可以很好地阻绝可见光,避免可见光对文物造成破坏,还可以很好地阻挡紫外线,避免紫外线对历史文物造成损害。考古的环境非常恶劣,无法采取博物馆的方式进行遮光处理,而黑色塑料袋遮光不仅高效,而且成本较低,提高了文物保护的工作质量。在对一些特殊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若是考古的文物无法进行转移,可以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在遗址的区域构建自然博物馆,从而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同步进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考古工作开展的时候,为了保障工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做好应急保护工作,编制相关的考古应急工作手册,更好地保障历史文物的安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宪微.探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及措施[J].中国民族博览,2017(11):221-222.

[2]赵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浅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7):124-125.

[3]关舜甫.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3):162-163.

[4]刘俊喜.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众[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议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之间的关系
基层田野文物保护方式初探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中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研究
文物保护的意义与措施
浅谈县级文博馆文物的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