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馆藏铜带钩赏析
2019-07-29吴艳丽
吴艳丽
摘 要:汉魏故都许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许昌地区整理出许多精美的、不同造型的、具有历史代表性的铜带钩。这些带钩虽小,却真实地反映了古人的着装习俗、审美情趣、铸造技能以及人文经济,为研究当时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与审美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许昌;铜带钩;鉴赏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中原腹地,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许昌地区整理出多种精美的、具有历史代表性的文物,起源于战国、盛于汉代的铜带钩就是其中的一项。
带钩是古时人们用来束腰丝带一端系扣的挂钩,古称“鲜卑”“师比头”,历经千年演化成为我们今天生活中常见的皮带头。带钩最初单称“钩”,《左传》《国语》《管子》等书中均有记载。“带钩”一词可能始于《史记·齐太公世家》,其中有管仲为保公子纠为君,偷袭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带钩”的记载。黄河流域最早的带钩出土于山东蓬莱村里集7号西周晚期墓[1]。从各地出土春秋战国、汉代时期的带钩较多可以看出,带钩在当时已大量使用。魏晋时期,带钩逐渐消失。带钩经历了约600年的发展历程,种类比较丰富。王仁湘先生曾对古代带钩进行过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2]。
带钩一般由钩首、钩体、钩钮三部分组成,用法是将带钩背面的钮嵌入革带一端,钩首则钩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将钩首穿挂在置于革带另一端的带环上。制作带钩的材质有多种,以金属类、玉石类、牙骨角类、木质类为大宗,目前常见的带钩以青铜铸造者居多。带钩造型多种多样,有兽面形、珍禽瑞兽形、琵琶形、曲棒形、竹节形、长牌形、异形等。工艺制作有错金银、镂空、鎏金、嵌珠宝玉石、雕刻等。下面介绍几件许昌地区馆藏的具有代表性类型和制作工艺的铜带钩,供大家鉴赏。
1 兽面形、兽面纹铜带钩
兽面是各种幻想动物的组合,以兽面形和兽面纹两种形式出现,在商周青铜器、玉器上出现较多,一般比较突出兽面的双目。
戰国兽面形铜带钩(图1),现藏于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带钩长11.1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钮直径1.2厘米。钩首残断,钩身呈扁条状,背面平、略弧,钩尾似鸱尾。兽面在钩的中部,一双大圆眼睛炯炯有神,双耳耸立,口吐长舌为钩首的长颈。钩钮位置接近整器的中部。器物造型逼真、别致。
战国鎏金兽面纹铜带钩(图2),现藏于许昌博物馆。带钩长8.6厘米,宽3.8厘米,厚1.2厘米,钮直径1.1厘米。钩首为回望蛇首,钩身呈长扁条状,钩尾为兽面纹,圆形钮在钩尾部正中,整体造型似中国传统乐器阮。兽面双眼圆睁,双耳耸立,凸鼻。镶嵌物已脱落,鎏金部分也局部脱落。器物造型轻巧,做工精良。
2 珍禽瑞兽形铜带钩
珍禽、瑞鸟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的象征。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立体雕刻鸟是灵井“许昌人”遗址出土的用鹿角雕刻的微型鸟化石,距今1.5万~1.2万年。以鸟形作器是古代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表现。
汉代鸟形铜带钩(一对),现藏于许昌博物馆。其中一件长2.7厘米,高1.9厘米,钮直径2厘米;另一件长2.7厘米,高1.8厘米,钮直径2.3厘米。钩首呈鸟形,鸟身上羽毛清晰可见,钩钮当座,鸟儿卧在其上,仿佛真的就是一对在枝头歌唱的百灵,造型生动、逼真(图3)。有关资料显示,较短的带钩数量很少,流行时间较短,仅在三国初期出现,可见这对短小、精巧的鸟形铜带钩的稀缺和珍贵。
战国龙形鎏金铜带钩(图4),现藏于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带钩长10.7厘米,宽0.95厘米,高0.75厘米,钮直径1.7厘米。带钩整体为龙形,通体鎏金,局部鎏金已脱落。钩首为回望螭首,也是龙形之尾,钩尾塑成龙首。龙有双角、双耳,双眼圆睁,龙嘴大张,露齿含珠。钩钮在龙颈下面,靠近钩尾。此带钩造型线条流畅、简洁粗犷,是带钩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战国雁形铜带钩(图5),现藏于许昌博物馆。带钩长7.5厘米,宽3.6厘米,高1.3厘米,钮直径1.7厘米。钩首呈雁首回望,钩身高高隆起,从侧面看与钩首呈S形。钩背扁平,在钩背和钩尾处有两个似卷云纹的回钩,仿佛是大雁的羽毛,大雁双翼展开作欲飞状。钩钮在雁身下方靠近尾部,从侧面看好似雁足。整体造型栩栩如生,是一件精良之作。
3 琵琶形铜带钩
因带钩的尾端呈圆弧形,稍宽,另一端窄,形状酷似乐器中的琵琶而得名。琵琶形铜带钩有的钩体镶嵌有宝玉、松石,有的错金银。
战国琵琶形铜带钩(图6),现藏于许昌博物馆。带钩长14.3厘米,宽1.9厘米,厚1.6厘米,钮直径1.5厘米。钩首为回望螭首形,钩背扁平、略弧,与钩尾形成微拱状,钩钮在钩尾处。钩体表面刻有一条呈S形长龙,龙首在钩尾,龙尾近钩首。龙眼睛圆睁,龙口大张,龙麟清晰,张牙舞爪,给人感觉十分威猛。该带钩独特的造型与工艺,向人们展现了它的精美所在。
战国琵琶形错金铜带钩(图7),现藏于鄢陵县文物管理所。带钩长14.3厘米,宽1.5厘米,厚1.4厘米,钮直径1.3厘米。钩体首窄尾宽,钩首为回望螭首形,钩尾略弧,钩钮在钩尾处。钩身表面有两条棱贯通首尾,把整个钩面均分为三个部分,凸显立体感。钩身表面采用错金嵌绿松石的技法,以错金线条构成兽面纹饰嵌于其中,纹饰图案精美,错金工艺复杂,让人赏心悦目。
战国琵琶形错银铜带钩(图8),现藏于建安区文物管理所。带钩长10厘米,宽1.9厘米,厚2.2厘米,钮直径1.7厘米。钩首为回望螭首形,螭首双眼圆睁,有两只尖尖的耳朵,钩颈呈细三角形,钩体为弓形,圆形钮位于整个钩体中部。钩身表面采用错银技法,以错银线条或点构成纹饰嵌于其中,纹饰错落有致,花样繁杂,不失为错银工艺中的精品。
4 曲棒形铜带钩和竹节形铜带钩
曲棒形和竹节形铜带钩整体似一根长棒,稍有弯曲。曲棒形铜带钩较长,竹节形铜带钩相对较短。
汉代曲棒形铜带钩(图9),现藏于许昌博物馆。带钩长17.3厘米,宽1厘米,厚1.6厘米,钮直径1.5厘米。钩首似回望螭首,整个钩体为细长条,呈圆弧状,钩钮在钩体正中,造型简洁、流畅。
汉代竹节形铜带钩(图10),现藏于许昌博物馆。带钩长6.8厘米,宽1.1厘米,厚1.1厘米,钮直径1厘米。钩首残,钮在钩体正中,钩体上饰竹节纹,寓意节节高升。
这两种带钩在各地收藏量都比较大,造型简单大方,它们的存在反映了当时带钩在社会中的普遍性与实用性。不管是哪个阶层的人佩戴,无论精美与否,都表达了佩戴者祈盼骁勇善战、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带钩虽然属于我国古代器物中的蕞尔小物,但它却凝聚着深厚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研究当时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与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因此,它必定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王仁湘.带钩概论[J].考古学报,1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