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鄢陵第二高级中学M1发掘简报

2019-07-29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0期
关键词:河南

摘 要:2013年,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抢救性发掘了河南鄢陵县第二高级中学院内的一座汉代古墓,为探讨研究鄢陵地区乃至中原地区汉代墓葬的丧葬风俗、社会生产、生活以及货币的演变提供较为详实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考古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河南;鄢陵;汉代墓葬;丧葬习俗

鄢陵县第二高级中学在院内伐树时,发现一座古墓葬埋葬于树下,经校方领导上报鄢陵县文管所,待查实后,由鄢陵县文管所上报许昌市文物局,经许昌市文物局的委派,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参与此次鄢陵县古墓葬的发掘工作。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接到通知后,迅速组织考古发掘人员赶赴鄢陵县第二高级中学,于2013年5月27日至6月15日,对鄢陵县第二高级中学的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现将这座墓葬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M1位于鄢陵县城东北部、文明路北段、鄢陵县第二高级中学院内东北部(图1),在原教师宿舍门前过道旁的大树下。开口位于扰土层下,打破生土,距现地表深0.5米。

1 墓葬形制

該墓为竖穴土坑双空心砖室墓。由南、北两墓室组成,墓室方向为100度。南、北两墓室形状结构一致,均为空心砖室结构,分前、后墓室,顶为拱形(图2)。

墓室顶部均由东西向16排空心砖组成,其中每排均有三块空心砖组成,南、北两侧的两块空心砖呈对称斜坡状卡于壁砖上,中间一块空心砖平铺卡与坡面砖之上。中间的这块空心砖俯视呈长方形,侧视呈等腰梯形,砖两端对称向内斜收,近底部4厘米处,砖两端再次分别外扩与砖底形成三角状夹角。顶部两侧的坡面砖,俯视呈长方形,侧视呈梯形,砖一端为齐头,另一端向内斜收,近底部4厘米处再次外扩与砖底形成三角状夹角。南、北两墓室顶部造型结构一致,南墓室顶部墓砖保存较完整,北墓室东部由于伐树,再上树根破坏和盗扰,墓葬顶部东部小面积墓砖缺失(图3)。

该墓葬南、北两墓室西端均有后室,并且形状结构一致,与墓室同宽,空心砖室结构。北墓室西端的后室北壁有3块空心砖,由东向西侧立于铺底砖之上,高度与墓室北壁同高;西壁由6块空心砖横向叠砌于铺底砖之上;南壁下有3块空心砖,由东向西侧立于铺底砖之上,上部有一块空心砖东西向叠压于3块侧立砖之上,通体高度与北壁同高。因盗扰破坏,南壁下部3块侧立空心砖已大面积缺失。在清理中发现北墓室的前室与后室连接处有一过梁横穿墓室南北,因盗扰过梁缺失,仅残存过梁下部的立柱砖,立柱砖南北各一块,与墓室南北两壁壁砖顺向排列,并且内收,与两壁壁砖形成90度夹角。后室长0.62米,宽0.96米。在此后室内清理出的随葬品有陶壶(图4、图5)。

南墓室西端的后室,形状结构与北墓室西端的后室一致,所在位置并列且对称。南墓室西端的后室与前室之间的过梁保存较完整,在此后室内清理出的随葬品有大陶瓮。

清理两前室时发现南、北墓室的前室并排且相互对称,北墓室前室的北壁与南墓室前室的南壁均有13块空心砖,由东向西侧立于铺底砖之上。因盗扰破坏,北壁砖残断,而且此壁已不再规整。北墓室前室的东壁有3块空心砖,并排横向侧立于铺底砖之上。而南墓室前室的东壁,由6块空心砖横向平铺叠砌于铺底砖之上。北墓室南壁与南墓室北壁两壁紧贴,东部各有4块空心砖并排侧立于铺底砖之上。由此向西,各有1块空心砖,东西向侧砌,与东部的4块空心砖相连。由此再向西,又各有4块空心砖并排侧立于铺底砖之上,形成北墓室的南壁和南墓室的北壁。而中部的那块东西向侧砌的空心砖下部,东、西两头各有1块较低于壁砖的空心砖支撑,其总体高度与北壁同高,中部空缺,形成过洞,且两墓室相通,初步推断此过洞是为了让两墓室主人死后也能互通来往所制。两墓室底部均有19块横向平铺的空心砖组成,两墓室均长2.38米,宽0.86米,底距地表深2.12米(图6、图7)。

因盗扰严重,北墓室未见骨架,葬式不详。在清理填土中,发现填土中包含乱骨、棺钉等,推断葬具为木棺。南墓室清出骨架一具,保存状况差,头向东,面向上,葬式为仰身直肢,骨架仅残存头骨残片与下肢骨。头骨腐朽成残片状,盆骨也已腐朽,很难辨别男女,骨架北部残存少许上肢骨,在此处清理出的随葬品有铜钱。在骨架四周有一长方形的黑色棺痕,棺痕残长2.2米,宽0.6米,固推断葬具为木棺。并在南墓室西南部壁砖夹缝中清理出随葬品,即包铜管铁饰一件(图8)。

由于墓葬早年积水和遭盗扰等原因,墓室内被泥土淤塞,部分器物已偏离原位置,棺木朽痕依稀可辨。

2 随葬品

此墓因被盗扰,残存的随葬品较为稀少,有陶器、铁饰件等共3件,另外还发现铜钱36枚。现分类介绍如下:

陶器共2件,均为泥质灰陶;器类有壶、瓮两种。

壶:1件,器形较小,泥质灰陶,编号M1∶1,侈口,方唇,平沿,矮颈,弧腹斜收,平底内凹,颈部及腹部饰凹弦纹。口径14.8厘米,底径14厘米,高26厘米(图9)。

瓮:1件,器形较大,泥质灰陶,编号M1∶2,侈口,圆沿,尖唇,折肩,鼓腹,平底。口径34厘米,腹径63厘米,底径35厘米,高48厘米(图10)。

铁饰件:1件,器形较小,铁、铜复合质地,编号M1∶4,外包铜管,柱状,一头残断,残长14.6厘米,铜管一端有一直径为1毫米的圆孔,两头为齐头,铜管长11.5厘米(图11)。

墓葬出土铜钱36枚,M1∶3其中30枚为五铢钱,6枚为大泉五十。

出土五铢钱30枚,铜质紫红细腻,通体精整光洁,钱文的笔画纤细颀长。“五”字交笔弯曲,上下两横偏长,与交笔相连处呈直角,“朱”头方折,“钅”头较“朱”略低且呈箭镞状。外郭坚挺匀称,由外向内作坡状倾斜,有的正面穿上有一横划,也有的穿下见半颗星,直径2.5厘米,按五铢钱的特征,应为西汉宣帝(前73—前49)时所铸(图12)。

大泉五十钱6枚,制作粗劣,轻薄有砂孔,方孔圆钱,有内外郭,悬针篆纹,直径2.6厘米。此钱应为王莽居摄二年实行第一次货币改制时始铸(图13)。

墓室所用的砖有墓室顶砖、坡面磚和壁砖三种。

墓室顶砖:正面中部为五组山形纹,上、下两边为长条阴格纹,砖左、右两侧均为素面。砖背面中部为三组山形纹,上、下两边为长条阴格纹。砖正面长0.5米,背面长0.3米,宽0.18米,厚0.16米(图14)。

坡面砖:正背面均饰山形纹和长条阴格纹,砖左、右两侧均为素面。砖正面长0.56米,背面长0.54米,宽0.175米,厚0.15米(图15)。

南北两后室内的所有壁砖:正面中部为山形纹,上、下两边饰菱形回字纹。两墓室四角的那块空心砖,砖两面呈双面出沿,沿上部抹角,沿下部平直,砖正面饰长条阴格纹和双龙纹。

3 结语

这座墓葬的形制别致,整体结构规整,采用不同规格的空心砖,构筑了较有地域特色的砖室墓。墓葬虽经盗扰破坏,但仍出土了部分随葬品。其中,南墓室出土的随葬品较丰富,对墓葬断代研究很有帮助。此墓分南、北两墓室,并且两墓室都由前室和后室组成,墓室中部有过洞,墓室顶部均为拱形。从墓葬的整体结构上来看,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建筑学中的抬梁式构架,单体造型,中轴对称,以墓砖独特的形状结构等特点,以榫卯相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根据此墓葬的结构及随葬器物的形制,尤其是用五铢、大泉五十两种钱币随葬的情况,可判断M1的年代应在王莽居摄二年实行第一次货币改制之后。

此座墓葬的发掘,为探讨研究鄢陵地区乃至中原地区汉代墓葬的丧葬习俗、社会生产、生活以及货币的演变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考古价值和意义。

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了河南省许昌市文物局、鄢陵县文化局、鄢陵县文管所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发掘:王芳、冀克强、程清芬

绘图:王芳

执笔:王芳

参考文献

[1]高汉铭.简明古钱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2]洛阳区考古发掘队.洛阳烧沟汉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3]徐承泰,范江欧美.东汉五铢钱的分期研究[J].文物,2010(10).

[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第一期河南长葛出土的汉代画像砖[J].华夏考古,1992(1).

[5]鄢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鄢陵县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河南
社区教育的“河南经验”
大相中原
半途而废
Jokes Today
不要问我为什么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河南省级特色农产品品牌一览表
74年前的河南大饥荒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河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