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蒲坂藏书”地方志初探
2019-07-29谷敏
谷 敏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图书馆为北美顶级研究型图书馆之一,该馆中文图书多达30 余万册,是其重要馆藏。UBC 图书馆也是加拿大收藏中文古籍最多的图书馆,中文古籍超过6 万册[1]。UBC 所藏中文古籍当中,最为知名的为“蒲坂藏书”。1960年代开始,学者们陆续对“蒲坂藏书”展开研究,但成果主要集中在庋藏概况、个案分析两个方面,许多领域仍然存在空白。
1 “蒲坂藏书”及其研究概况
“蒲坂藏书”为澳门内科医生姚钧石旧藏[2]。1958年底,受UBC“图书馆之友”与姜纳博士(Dr.Walter Koerner)赞助,UBC 委托历史学家何炳棣赴香港与澳门从姚钧石处购得“蒲坂藏书”4.5 万余册[3]。
关于蒲坂藏书的来源,王伊同早有论述:“余观其(姚钧石)书目,得之南州者十七八,余则海山、泰华故物。间远走沪渎,采艺风旧藏。”[4]据此可知,蒲坂藏书主要来自广东藏书家徐信符之“南州书楼”,其余来自广东藏书家潘仕成(其藏书处为“海山仙馆”)、李文田(其藏书处为“泰华楼”),以及江苏藏书家缪荃孙(“艺风”为缪荃孙之号)的收藏。当然,蒲坂藏书远不止以上来源。笔者在整理该藏书的过程中,还见到多枚藏书印,如藏书家梁汝洪的“紫云青花砚斋”、温澍梁的“漱绿楼”、刘小衡的“贻令堂”、陈澧的“东塾书楼”、吴荣光的“荷屋”等,而温澍梁之“漱绿楼”藏书又来自广东学者曾钊之藏书楼“面城楼”[5],可见蒲坂藏书的来源相当复杂。
蒲坂藏书进入UBC 后,备受名家关注。王伊同据此编纂《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宋元明及旧抄本善本书目》[6]。钱存训撰《欧美各国所藏中文古籍》[1],论及蒲坂藏书价值;其有“Astatement on the appraisal of the Pupan collection at the Asian Library”(《亚洲图书馆“蒲坂藏书”评价调查》)一文,为未刊稿,笔者未见[6]。潘铭燊(Poon Ming-Sun)有“Appraisal of the Pu-pan collection,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蒲坂藏书”评价》)一文,对蒲坂藏书价值进行了评价[6];李直方为蒲坂藏书写有一份简介[7];沈津也曾讨论过蒲坂藏书[8]。
近年围绕蒲坂藏书的研究集中在庋藏概况、个案分析两个方面。在庋藏概况上,Jing Liu 撰有“Books on the Move:Rare Chinese Collections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9]一文,为国际图联(IFLA)2013年年会宣读论文,原文用英文撰写,2015年杭州图书馆金新秀译成中文,题名为《中文善本古籍流转沿革: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所藏中文善本古籍为例》;其他文献包括《论加拿大卑诗大学亚图所藏中文善本古籍的文物价值与文献价值》[10]、“Building an Academic Library in the Heart of Pacific Canada:The Case of the Asian Library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加拿大太平洋地区中心的学术图书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 )[11]、“Asian Materials from the UBC Library Collections”(《UBC 图书馆藏亚洲文献》)[12]。个案分析的论文不多,主要有《严文郁与广东姚氏蒲坂书藏——记蒲坂书藏售书史料一则》[13]《黎简诗文集手稿及其自删诗辑录》等[14]。总体来说,蒲坂藏书研究刚刚起步,专题类探讨更是缺乏。
2 UBC图书馆“蒲坂藏书”地方志概况
蒲坂藏书中有一批独具特色的地方志类古籍,目前已整理出199 种(说明:本文所有图表的原始数据均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武亚民老师提供)。
2.1 以清代地方志为主,通志与专志各半
蒲坂地方志以清代最多,有179 部,占比近90%;此外,民国时期有17 部,明代有3 部。在清代地方志中,又以光绪及乾隆两朝为多,详见表1。需说明的是,蒲坂地方志虽以清代为主,但不少均是清代早期刻本甚至明刻本基础之上的续修本;还有一些地方志虽出版年代较晚,但均为清代不同时期的初刻本或原刊本,仍不失珍贵价值。
表1 蒲坂清代地方志不同时期分布
为了方便统计,笔者将蒲坂地方志分成通志与专志两类。通志下分省志、府州志、县志、乡镇志等;专志分为山水志、名胜志、风土志、祠庙志、军事志等。其中,通志97 部,占48.74%;专志102 部,占51.26%,可以显示出,就大的类别而言,收藏家并无偏好,有全面的收藏兴趣。
2.2 地域分布特点
蒲坂地方志从地域看有3 个特点。一是覆盖面广,共覆盖25 个省市及地区。二是广东方志共64 种,约占三分之一强。蒲坂藏书的原收藏者徐信符、姚钧石等均为广东藏书家,故显示出立足全国、关注广东的旨趣。广东地方志中,县级方志较集中,其特点正如王伊同所言:“至粤省方志,以桑梓鱼钓之地,搜庋尤周。”[4]三是对边疆及港澳台地区的关注。蒲坂地方志涉及中国25 个省市及地区,其中属于边疆省份及港澳台地区的有10 个,占比达40%,参见表2。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已整理的蒲坂地方志共199 种,其中合志23 种,包括全国志21 种,甘肃、四川合志1 种,陕西、甘肃、宁夏合志1 种,此处为了说明各省市及地区分志情况,未列出合志。此外,广东方志有通志与专志共64 种,表3为了展现县志较为集中的情况,仅列出广东通志43 种。
表2 蒲坂地方志的地域分布
表3 广东省、府州、县、乡镇志分布
2.3 专志中山水志最多
潘铭燊表示:“(蒲坂)地方志当中的山志部分,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收藏。”[6]蒲坂藏书的山水志66 部,其中山志51 部,遍布14 个省份,显示出收藏家对山志的刻意搜求;广东与江苏山志居多,除收藏家乐于搜集乡邦文献外,也与蒲坂藏书中部分图书来自江苏,且江苏名山较多有关。详细情况见表4、表5。
表4 专志分布
表5 山志分布
3 地方志善本撷英
从版本学的视角看,蒲坂地方志中,明刻本、清代稿抄本、民国初年精抄本为其中的亮点,下文举例说明。
3.1 明刻本
蒲坂地方志中的明刻本,较集中于寺志与山志,兹举《武夷山志》进行说明。《武夷山志》,北宋刘夔始纂,终于清代董天工,先后有14 种,大部分亡佚,现存版本有5 种[15],见表6。
表6 《武夷山志》主要存世版本
UBC 所藏明劳堪编《武夷山志》共六册,四卷,艺文目录一卷。版框:150mm*230mm,卷首有“南洲书楼”朱文方印、“姚钧石藏书”朱文长方印等。书根有“武夷山志”字样,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版心有江士日等刻工名,镌有卷次、页码等;明万历十年刻本,卷首有“浔阳劳堪重编”字样,书末有万历壬午徐秋鹗所作题跋,书前有劳堪自序,以及明正德时期状元舒芬所作旧序。国内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有藏。
学术界在使用《武夷山志》时多用清代董天工所纂之《武夷山志》。李智君认为:“董志在武夷山志中最为晚出,在编纂过程中,作者借鉴前人成果,吸取精华甚多,故在诸多武夷山志中体例最为完备,内容也最丰富。”[16]董志虽然更为详备,被视为集武夷山志之大成者,但董志在编纂时,无缘得见劳堪所纂《武夷山志》。董天工在《武夷山志·凡例》中写到:“武夷山志,自宋刘道元创始,嗣后程嗣祖、杨恒叔、蓝世中、江仲鱼、樊斗山、徐德望、衷稚生、李尝之、李磊英、郑慎庵、蓝勋卿、王明府适庵、王草堂皆有编辑。今得见者,惟衷稚生、徐德望、王适庵、王草堂四种……兹合四志,互参详订,汇成一编。”[17]故此,劳堪本《武夷山志》所载史料,董本《武夷山志》并未收录。以董本《武夷山志》卷首所收历代序文为例。由于《武夷山志》历经多次编纂,故董本《武夷山志》所收历代序文多达10 篇,但劳堪所作序文以及载于劳堪本的舒芬所作旧序均不见于董本,可见UBC 所藏的劳堪本在文献学及史料学上的价值。
3.2 清代稿抄本
蒲坂地方志中的清代稿抄本虽然不多,但资料珍稀。抄本中多保留有地方志纂修过程的修改痕迹或者名人批校,这些对了解和掌握清代地方志的纂修历程大有裨益。下略举数例,予以说明。
(1)《三路通说》。UBC 藏《三路通说》,为清代广东学者曾钊之稿本。版框:185mm*122mm,版心印有“广东海防要览”红字,四周单边,朱丝栏,白口。卷前有“曾钊之印”朱文方印、“勉士”白文方印、温澍梁之“漱绿楼藏书印”朱文方印、梁汝洪之“紫云青花砚斋”朱文方印、姚钧石之“姚钧石藏书”朱文长方印、“蒲坂书楼”白文长方印等。卷末有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钊补撰跋语,其云:“此《海防汇览》底本也。道光十四年,余与陈范川承制府卢公(厚山)之教,编纂是书,意见不合,辞不为。故此帙尚未交出,其后范川延梁章枏(笔者按:此处当为‘梁廷枏’)为助,书成,卢公意不满之。已而卢公薨,邓公(嶰筠)来粤,嘱余删定。范川原书一百卷,余删其重复,定为四十二卷,今刊行者是也。此帙略已刺取其要,余皆賸语。儿辈以其初稿装存,春暇蠹书检得,爰识其缘始如此。道光二十有八年曾钊记。”
图1 UBC 藏《三路通说》书影
《广东海防汇览》是一部史料价值极高的专题类方志。清代时的广东,是海防前线及贸易港口,该书先后在广东督抚卢坤、邓廷桢主持之下完成,跋语中提到的陈鸿墀、梁廷枏及曾钊都是当时广东著名学者。在鸦片战争前夕,编辑这部汇聚大量海防资料、外贸史资料、战争资料的图书,显然有为战争服务的意图,故而在当时即意义重大,在现在也是不可多得的广东专志资料。由书末作者识语可知,道光十四年(1834)曾钊应两广总督卢坤之邀,与陈鸿墀共同编纂《广东海防汇览》,《三路通说》即为该书底本之一,卷中辑录《方舆纪要》《海防纂要》《一统志》等书中有关广东海防之重要论述。后因曾钊与陈鸿墀意见不合,曾钊乃携此书离去。陈鸿墀成百卷本后,曾钊又复奉继任总督邓廷桢之邀,将百卷之本删为四十二卷刊行。曾钊特意在此书跋语中写到“此帙略已刺取其要”,说明其内容论及广东海防。曾钊主持完成的四十二卷本《广东海防汇览》与其留存的稿本《三路通说》所体现的主旨与精神一致,故而《三路通说》对了解《广东海防汇览》的体例裁定、资料选择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互相参看。
(2)《新疆纪略》。UBC 藏清抄本《新疆纪略》共一函四册,分上下卷,无书名页,不题纂辑人姓名,亦无序跋。版框185mm*144mm,10 行21 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版心上写有题名。卷前有“南州书楼”“钧石所藏金石书画印”“荷屋”等朱文方印,书根及函套处注明该书为《新疆纪略》,故笔者在此沿袭该题名。该书内容与清七十一所纂《新疆纪略》截然不同,但与清松筠修,汪廷楷、祁韵士所纂《西陲总统事略》大部分相同,表明两书当出自同一版本源流,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书均不见载。
《西陲总统事略》最早刊刻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是当时西北问题研究者的必备书[18]。UBC 清抄本《新疆纪略》虽与《西陲总统事略》同源,但该书在卷次编排、内容上仍与《西陲总统事略》有差异。例如,UBC 藏本与《西陲总统事略》均有《绥府纪略图诗》,但UBC 在卷下第六,有目录;《西陲总统事略》则将其移至书末《西陲竹枝词》之下,无目录;UBC 藏本卷下第九收录纪昀之《乌鲁木齐杂诗》,《西陲总统事略》未收。而《西陲总统事略》中之卷六(训练、军器、营务成案)、卷七(兵屯、旗屯、回屯、屯务成案)、卷八(钱法、船工、图籍、教学、世职、节孝)、卷九(牧厂、厂务成案、卡伦、会议卡伦成案),UBC 藏本不载。即使是相同的目录卷次,两书在内容上也有差异,如二书末均有《西陲竹枝词》一节,但UBC 藏本缺《西陲总统事略》所载程振甲所作序文。故UBC 藏《新疆纪略》当为不同版本来源的《西陲总统事略》,可与现存通行本相互补充。
3.3 民国初年精抄本
蒲坂地方志中有一批精抄本,集中抄写于民国初年。这批抄本质量上乘,且版本稀有。在此撷取两种,供学界参考。
(1)《崖山志》。《崖山志》编修始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记载了南宋在广东新会崖山的最后覆亡,存世主要有5 种版本[19],见表7。现存《崖山志》大都与徐信符“南州书楼”藏本有关。199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崖山志》影印本,几乎搜罗比对了传世《崖山志》的各种底本,是历代《崖山志》 之集大成者。其底本之一源自“南州书楼”之黄淳版五卷抄本,底本之二来自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新会赵创基堂刻本之卷六、卷七,该刻本上有“南州书楼”印章,显示该套《崖山志》亦是从“南州书楼”流出[19]。
表7 《崖山志》主要存世版本
UBC 藏《崖山志》抄本,无版框,无界栏,不避清乾隆之“弘”字讳,不避雍正之“真”字讳,但避康熙之“玄”字讳,再结合纸张、装帧以及“蒲坂藏书”中类似抄本的抄写年代综合推断,该抄本之前应该还存在一个以明万历黄淳刻本为底本的康熙年间抄本。故此,UBC 藏《崖山志》当为以康熙抄本为底本的民国初年精抄本。由于《崖山志》明万历黄淳刻本早已失传,因此,该版本十分珍贵。
将1996年版《崖山志》影印本与UBC 藏《崖山志》抄本进行比较,虽然同源自明万历黄淳五卷本,且同为“南州书楼”抄本,但UBC依然有其独一无二的文献学价值。UBC 藏本仍可为《崖山志》的进一步整理提供参考。总体来说,UBC 藏本保留了明万历黄淳《崖山志》的更多原貌,应是价值更高的抄本,这是因为:一在抄写质量上,UBC 藏本明显优于1996年本;二是明万历黄淳《崖山志》刻本已不存,比对UBC 藏本与1996年本,UBC 藏本保留了黄淳刻本的更多原貌。例如,由于是抄本,图像的部分较难通过手写复制,故而1996年版本将万历黄淳本卷一的图像部分全部略过,将卷一最后一部分“宋帝纪”直接移到卷二。UBC 藏本虽然也没有描摹卷一的所有图像,但它保留了原书的卷次目录,保留了人物画像位置,让我们可更真切地感受到已经失传的黄淳刻本原样,并了解其编排体例。
(2)《西宁县志》。西宁县,清代隶属于广东省罗定州。UBC 所藏《西宁县志》共一函五册,共十二卷,正文无版框;有徐信符“南州书楼”朱文方印、姚钧石“姚钧石藏”白文方印、“姚钧石藏书”朱文长方印、“蒲坂书楼”白文长方印、“钧石所藏金石书画印”“民国庚辰”朱文方印。书根有“西宁县志”字样及册数,书前有一页不著编撰人的版本说明,书写笔迹与抄本有别。书首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孙允恭序,康熙五十七年(1718)西宁县知县李玉鋐重修序。
图3 UBC 藏《西宁县志》书影
该书最有特色之处,是书前有一页不著编撰人之版本考。全文如下:
“西宁县立于明万历五年。越十五年,县知事林致礼始有县志之辑,即万历二十年林致礼修、朱润纂。此书今已无存,仅北平图书馆有残本一卷。至清康熙时,知县赵震阳、王钺、张溶、李玉鋐皆相继增修。康熙二十六年,书成十二卷,署名张溶纂修。至康熙五十七年又增修,署名李玉鋐纂修,亦十二卷。张修本今无存,仅日本东京内阁文库存一部。其李玉鋐增修本即照用张溶所修本,原版其有阙失,则加修补,复于康熙二十七年以后之事,而略加增辑,故于十一卷之外,加十一卷下,十二卷之后又有十二卷,即其所增之证也。但李志亦流传绝少,仅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存有一部、番禺徐氏‘南州书楼’存有一部而已。广东省立图书馆、广东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岭南大学图书馆所藏县志皆甚丰富,但均无此书。其通行者则道光十年诸豫宗修、周中孚纂。此部亦十二卷,岭南大学图书馆有此书。”
据此可知,《西宁县志》的主要版本共有四种,其中UBC 所藏为清康熙时期李玉鋐增修本,海内仅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有藏。此外,“蒲坂藏书”中的《西宁县志》抄本大多均选用明代稀见版本作为底本,同时抄写精美且笔迹相近,当为同一时间抄写完成。但究竟抄于何时?根据《西宁县志》的书前考证及全书所用纸张等,可以判断这是一批民国初年抄本。又根据其书前考证所提及的近代图书馆名称,可以推断这批抄本的大致成书年代。例如,北平图书馆成立于“民国纪元前二年”[20],即1909年;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于“民国十四年”,即1925年[21]。
4 结语
北美是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镇,也是域外中国地方志的重要保存地。“蒲坂藏书”为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最重要的中国古籍收藏,对其中的地方志进行研究,既有助于以点带面地深入了解域外中国地方志的收藏情况,也有助于全球视野下中华古籍保护与整理工作的相互交流。蒲坂藏书的地方志整理工作仍在进行中,笔者的研究也存在不少需要补充完善之处。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学者对域外中国地方志以及“蒲坂藏书”的研究兴趣。
致谢 感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武亚民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刘静、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RBSC 中心闫维艳、Jacky Lai、Hiller Goodspeed、 Felicia de la Parra、 Chelsea Shriver 等老师,以及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白锐、纽约大学廖博雅等同学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