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载体优化研究
2019-07-27呼延涵丹潘业旺
呼延涵丹 潘业旺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和变革,自媒体逐渐兴起,使得网络平台触手可及。本文结合某大学品牌活动,对互联网平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现状进行论证和研究,提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优化路径和措施,有助于高校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的传播与实践。
一、“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载体优化研究的必要性
外来文化和中华文化碰撞的新时代,自由主义重新登上舞台,所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转化为校园信仰力量,在互联网传播和交流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使命,关注传统文化在网络环境中的发展,分析传统文化传播的网络途径。创新互联网传播和弘扬五千年沉淀的中华文明,既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承担的责任。
二、我国高校传统文化传播的现状
(一)高校传统文化传播的基本状况
调查显示,在389位调查对象中,3.86%的答复者表示非常了解传统文化,60.67%一般了解,28.28%基本了解,7.2%并不了解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高达79.43%的调查对象通过电视媒体了解传统文化,77.63%的调查对象通过互联网媒介了解传统文化,低于50%的调查对象通过纸媒了解传统文化。
65.04%的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文化对我们现如今的时代和生活仍存在影响,19.28%的调查对象认为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亡,形势低迷,82.52%的调查对象热衷于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内容,73.52%的调查对象关注传统文化中的民间习俗,70.69%关注点着重于传统服饰。
(二)高校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分析
在389位调查对象中,76.61%的答复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大力宣传传统文化,22.88%的调查对象觉得高校传统文化的宣传处于一般程度便可以,仅有0.51%认为在高校中,传统文化的宣传可有可无。高达67.35%的调查对象希望通过多举行比赛活动,促进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宣传发展;62.47%希望通过微信平台、微博官网等进行新闻推送。81.75%的调查对象支持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加入新媒体元素,仅有1.54%不支持这一举措,认为新媒体元素的加入,可能会破坏传统文化的内涵,阻碍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模式的建构
(一)传承传统,打造“互联网+”文化精品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修复力,高校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型手段重新建构起更加符合当前形势的文化观和发展观,发挥现代传媒技术的优势,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涵的提炼与传播,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将大学生日常的所思、所感、所悟在网络上分享、交流和反思,使文化精品交流平台成为认识深化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
(二)融合差异,打造“互联网+”文化亮点
因为文化具有共通之处才使得不同国籍的文化可以相互交融、吸收对方优秀合理的因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处于网络环境大背景下的中國传统文化,更适合新形势下的传播,有利于当下社会信仰力量的发展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所以,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文化传播交流的机会,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优势,形成既包含外来文化又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新的文化艺术形态,打造文化亮点,积极引导大学生既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外来文化精髓,这对提高本国文化的认识度、清晰度有很大的帮助。
(三)走向世界,打造“互联网+”文化产品
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成为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化输出的力度,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中国将自己文化的精神内涵分享给世界,世界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作出了积极反映。新媒体的出现深化了传统文化的双向流动,新媒体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打造线上平台文化产品,不仅利于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文化产品要与不同地区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求相呼应,同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分享交流平台,并使相关教师加入,以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及衍生品。
【本文系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载体优化研究”(20181020509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