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讨教学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2019-07-27徐瑛

决策探索 2019年14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

徐瑛

【關键词】研讨教学法;实验教学;RLC并联谐振

研讨教学法是一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起的开放式互动交流教学平台。教师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目标构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问题,实际考察研究内容,由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由普通的生活物理现象到物理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适应新课标的教学目标。

RLC并联谐振电路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电路模型,因而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但传统实验教学中多数以RLC串联谐振电路为研究对象,探讨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不但忽视了RLC并联电路的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忽略了内部元件损耗而导致的系统误差等问题,导致学生不得不面对大量复杂的实验数据,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本文以RLC并联电路谐振实验教学项目为例,探索研讨教学法对本实验教学效果的影响。

一、传统大学实验教学的弊端

在传统填鸭式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要详细地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方法、具体实验步骤、仪器使用注意事项、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等,有些院校还要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把实验从头到尾给学生展示一遍。因此,学生只要机械性地重复上述内容和实验操作,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好,这堂课就算基本完成了。学生在这样的实验课中根本不用动脑思考什么,更谈不上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此,笔者针对一个课堂的RLC实验项目开展了研讨教学法实施教学。

二、RLC实验研讨教学法方案

(一)实验情境设计

根据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特点,笔者在长期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总结以往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优点,通过多方面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改革意见。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应提问学生:何为RLC并联电路,其特点有哪些。以此提问为起点,使学生在试验中围绕电路图循序渐进。

当学生了解RLC并联电路之后,可以继续提问:此电路是否是理想电路,若以此电路设计实验,电路元件是否是理想元件?在设计实验时,应尽量减少系统误差,通过计算给出品质因数。教师应提前介绍品质因数,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有关概念,为了加深这一印象,需要数据的论证,可用通频带法计算品质因数,分析品质因数,通过这种方式间接分析电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和公式使学生明白何为通频带、有何用。教学时,公式推导通频带法并非重点,可将学习压力从数学推导转到电路分析,既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又减轻了课堂压力。事实上,通频带法只是一个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并非教学目标,因此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让学生理解也就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

(二) 实验过程设计

按照实验原理连接电路,对于各元件采取给定的数值进行数据测量并记录。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学进度,明确实验目标。为模拟不同电路的品质,可选取不同的电阻阻值进行多次实验。

(三) 数据处理过程设计

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这样不但节省了实验时间,还使实验变得轻松有趣,这正是学生所乐于见到的,在做中学、学中乐,寓教于乐,既迎合了信息时代下教学形式转变,也实现了课程革新。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合作学习模式。对教师给出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然后组员给出各自的理解。最后,组员进行班内交流。教师对各小组的结论再进一步分析,从中找出更为合理的解释,然后总结评价各组的表现,给予学生正向激励。

三、结语

通过这个实验,由定性理解谐振,到定量处理实验数据,阐述RLC并联电路谐振;让学生在这个实验中,用不同的电路和方法,得到不同电路的谐振数据和曲线,有助于学生理解品质因数这一定义。以研讨教学法实施RLC并联电路谐振实验教学,极大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索其他实验题目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小艳,金平,杨毅.RLC并联谐振电路的实验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13(02):18-22.

[2]张新德.RLC电路及其基本应用[J].家庭电子,1998,(05):57-58.

[3]陈水生,郑富年.关于品质因数Q的定义的探讨[J].景德镇高专学报,1998,(04):1-6.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
问题引导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践探索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光反应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结合的研究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以“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教学为例
高中自然地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