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资助管理工作模式改革的探讨

2019-07-27郝鑫鑫樊波

决策探索 2019年14期
关键词:模式研究生改革

郝鑫鑫 樊波

【关键词】研究生;资助管理;模式;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研究生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这些都促使研究生教育各项管理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研究生教育被国家设定为精英教育,不仅学住费由国家全包,研究生每月还能领取到国家发放的几百元生活补贴。学生没有缴纳学住费的压力,又有固定的生活补助,一般都能安心完成学业,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也能通过业余时间的兼职或勤工来解决自身经济问题,高校研究生资助工作相对简单。自2014年国家开始推行研究生全面收取学住费后研究生资助不再是以往简单的“全包”模式,而是实行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业奖学金 、“三助一辅”、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并行的“奖、助、贷、勤、免、补”多元资助模式,高校研究生资助工作难度逐渐加大。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扶贫,陆续出台高校资助政策,研究生资助工作在此形势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资助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研究生资助管理工作发生了重大改变和面临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国家层面。国家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等政策的落实要求高校研究生资助管理工作必须做出对应的调整。2018年党和政府向社会做出庄严承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求高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的“三不愁”。同时考虑到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为激励其提高学术能力及就业技能,将研究生助学金标准提高的同时延长了国家助学贷款偿还期限,并对应届毕业研究生提供求职创业补贴。这些都对高校资助工作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

第二,高校层面。首先研究生全面收取学住费制度落地后,研究生经济压力增大,原有的奖助制度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同时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激增,学生需求又有差别,而高校研究生资助管理工作队伍薄弱,人员配备普遍较少,原有的资助模式不能令所有受助学生都满意。更為重要的是,民政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信息没有共享,高校开展精准化、无死角的资助工作有一定难度。

第三,学生层面。首先,现有的奖学金制度造成部分研究生不追求科研的质量,精于计算,为申请国家奖助学金而“科研”,学术竞争扭曲为“论文锦标赛”,这就与为激励研究生专注于学术而设置奖学金的初衷相违背了。其次,相较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随着年龄、学历、社会阅历等的增长,管理难度更大,是一个更为松散的群体,在管理模式上无法用本科生的办法“生搬硬套”,需要更为灵活的管理模式。最后,部分贫困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不愿意主动申报贫困信息,资助管理人员难以核查其真实情况。

二、资助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调整

针对以上问题,各高校都在积极改革研究生资助管理工作的模式,例如,笔者所在大学研究生资助管理工作做了以下改革和调整:

第一,制定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出台适合研究生发展现况的政策。2014年年底根据国家研究生收费制度的变化,第一时间调整研究生奖助政策,扩大了研究生奖学金覆盖面,全日制非定向博士生100%享受每年等同学费的学业奖学金,硕士生40%享受等同全额学费的学业奖学金,60%享受等同半额学费的学业奖学金。助学金方面,在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设立学校助学金,大幅提高了研究生助学金标准,基本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第二,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充分依靠和发挥辅导员的能动性。学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将印发的宣传手册、扶贫明白卡、致贫困家庭家长的一封信等材料发放给院系,由辅导员负责宣传和信息收集,提升辅导员在资助过程中的可为空间。

第三,积极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为贫困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2014年以来申请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在校研究生数量逐年大幅递增,2018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在校研究生达2366人次,受益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第四,积极筹措经费为特困生(含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困难补助,同时优先为其安排校内勤工、助研、助管岗位,通过劳务费补助学生,充分发挥“三助一辅”的功能,为学生提供资助的同时提高其自身能力,扶贫与扶智并举。

第五,鉴于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情况,为保护学生隐私,改变传统的实物资助模式,形成以资金补助为主的资助模式。同时,由于贫困生存在需求差异,以补助资金为主的资助方式更能满足不同贫困生的不同需求,提高了资助工作的效率。

三、高校研究生资助工作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

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和调整,为高校研究生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项资助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资助工作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认真分析和思考,资助管理工作进一步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实行民政部门先认定、教育部门后资助的管理工作模式。研究生资助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贫困学生的认定,因为研究生从年龄、学历、工作经历、个人婚史、家庭所在地域、学科特点等都与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大学的本科生不同,个体差异很大,资助对象及标准不好简单划定或明确。单纯通过学校制定政策标准、辅导员调研或学生主动申报等手段认定是否贫困,工作难度大、效果不好,难以保证相对公平,且部分自尊心强的贫困学生有抵触心理。建议结合民政部门的精准扶贫工作,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成员信息、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信息、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信息等与教育资助管理部门共享,贫困人员数据与学信网在校生数据进行比对从而明确资助对象。高校资助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及学校政策及规定负责落实各项资助,这样不仅能节省各高校资助管理人员的大量精力,还能做到相对公平公正,一举两得。

第二,实行管理部门内部数据共享与对外保密有机结合的管理工作模式。在研究生资助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数据没有共享,无法确定贫困学生的情况,需要学生上报各种证明或个人信息;另一方面,考虑到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问题,管理部门又不愿意让学生提供太多的信息,或对资助人员信息进行公示。这就需要做到数据共享与保密有机结合,管理部门应尽可能与招生、财务、后勤、培养、研工等部门协调,通过这些部门掌握的数据,整合后进行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分析,将可用信息挖掘出来,用于贫困研究生的资助工作。这样既能资助贫困学生又能避免学生提供过多敏感信息。

第三,实行现金资助为主,助管、助教、勤工补助为辅的资助模式。考虑到保护隐私及研究生差异化较大的问题,发放实物的资助模式不但手续复杂且效果不好,不如直接以助教、助研、助医等补助形式直接资助学生。对于研究生群体,“三助一辅”不仅有助于以更加隐秘的方式对其完成资助,同时也有助于其提高科研和工作能力。另外,由于研究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研和工作能力,能够参与实习项目或学工部门提供的助管、勤工工作,通过实习单位、联培基地单位或学工部门发放的劳务费形式的资助,也是资助工作的重要补充和今后应大力度开发的领域。

第四,实行“资助”和“育人”并举的管理工作模式。我国的研究生资助政策从最初的研究生教育单轨制度到研究生教育双轨制度再到今天的全面收费制度,政策发展的同时也代表着资助的内涵在不断地深入,从最初简单的研究生经济援助扩展到如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的保障型资助理念到如今的发展型资助理念。学校如果只是一味地利用高额的资金资助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学生之间较易形成学术不端、唯论文论的学术氛围,那么国家资助政策的内涵势必遭到扭曲。因此,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牢牢把握国家资助政策的正确方向,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确保资助政策的有效实施。一方面,每个研究生培养单位都要营造以诚信、感恩为支撑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掘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等优秀研究生的典型事迹,发挥榜样作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应注重提高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研究生信用意识,使其充分了解贷款规则和违约行为。同时应确保研究生资助的过程从上到下遵循公平、公开和透明的原则,对试图违反资助规则的行为保持警惕。

四、结语

高校研究生资助工作是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中不可缺失的环节,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省、校主管部门对资助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研究生资助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地做出改革和完善,以适应高校研究生资助面临的新环境、新机制、新情况,更好地为贫困家庭研究生排忧解难,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最后,大学高等教育是培育贫困学生成功成才的关键一步,一切资助管理模式的完善都是为了高校在完成资助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只有這样才能真正做到扶贫同扶志相结合,激发贫困学子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参考文献:

[1]张颖,孙鹤,卢铮松,马德刚.高校研究生生态化资助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40-44.

[2]袁熙祥,杨洋.构建研究生资助工作内涵化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24):104-105.

[3]周巧云.新时代高校研究生资助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2018,(22):130-131.

[4]李爱彬.路径依赖视角下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变迁约束及破解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2):12-17.

[5]洪柳.改革开放4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变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9,(21):45-50.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猜你喜欢

模式研究生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改革创新(二)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瞧,那些改革推手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