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对FIB水平的影响
2019-07-27林雪华
林雪华
(龙岩人民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便是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验证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病的常规的治疗方法有超前期溶栓治疗、血液稀释疗法、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其中超前期溶栓治疗的效果最为显著,但治疗时间窗仅为3h,不利于该治疗方法的普及[1]。相关的研究指出[2],对于超过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降纤酶也能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实现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目的。但对于降纤酶具体剂量的选择,学界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本文选择了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四组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8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D四组,每组各40例。A组男23例,女 17例;年龄 43-87 岁,平均(61.62±1.71)岁;FIB水平(8.36±2.83)g/L;B 组男 24例,女 16例;年龄42-86岁,平均(62.01±1.71)岁;FIB水平(8.34±2.82)g/L;C 组男 25例,女 15例;年龄 41-85岁,平均(63.11±1.84)岁;FIB 水平(8.27±2.34)g/L;B 组男22例,女 18例;年龄 40-85岁,平均(62.27±1.67)岁;FIB 水平(8.43±2.25)g/L。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B、C、D均行基础治疗,包括严密调控血压、脑细胞保护治疗、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水肿、做好并发症的防护、早期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A、B、C、D 组分别给予 5U、10U、15U、20U 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降纤酶(国药准字H11022188)。降纤酶均加入250mL的生理盐水中,1h内滴完,连用3d。治疗结束后检测患者血浆FIB水平,并记录。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病情改善程度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标准(NDS)来评价治疗效果。体征及症状消失,NDS评分降低超过90%以上,病情明显好转为显效;体征及症状改善,NDS评分降低20%-90%,病情好转为有效;体征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NDS评分降低低于20%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四组治疗效果比较
B、C、D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治疗有效率最高,C、D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1。
2.2 治疗后四组FIB水平比较
治疗后A、B、C、D四组FIB水平分别为(5.83±1.76)g/L、(1.38 ±0.07)g/L、(3.90 ±0.39)g/L、(3.80 ±0.55)g/L。B、C、D组FIB水平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FIB水平最低,C、D两组FIB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四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对此学界也发展出了多种治疗方案,如前期溶栓治疗、血液稀释疗法、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血栓阻塞脑动脉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首要原因,因此溶栓治疗是关键。大量的研究文献指出[3],溶栓可提高血流灌注,通畅闭塞的脑血管,缓解脑细胞受到的有毒物质伤害,实现对脑细胞功能的保护和恢复。但是溶栓治疗时间窗仅为3h,大部分患者送达医院时已错过最佳的治疗实际,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为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关的研究指出[4],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FIB水平较高,已成为脑血管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也是缺血性卒中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降纤酶是一种类凝血酶,提取自蝮蛇毒,其含有的α肽链可裂解FIB,改善机体的纤溶系统,实现有效的溶栓[5]。然后降纤酶的剂量不是越多治疗效果越显著,过量的降纤酶不仅不能降低血浆PIB水平,甚至还能增加颅内外出血的风险。因此什么剂量的降纤酶最为合理,能在降低PIB水平的同时把颅内外出血风险降低最低,是一项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国内的大样本实验研究指出[6-7],5-20U降纤酶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且风险也较低。在本次研究中,A、B、C、D 四组分别给予 5U、10U、15U、20U 降纤酶,其中B组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治疗有效率为97.50%,远高于其它三组(P<0.05),提示 10U 剂量的降纤酶具有最优的治疗效果。此外,B组FIB水平最低,PIB 水平为(1.38±0.07)g/L,远低于其它三组(P<0.05),提示10U剂量的降纤酶在降低FIB水平上效果最优。
对于急性脑梗死,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10U剂量的降纤酶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FIB水平,其应用效果远高于5U、15U、20U剂量的降纤酶。对于5-20U之间其它剂量的降纤酶是否能达到更好的应用效果,应需要更大样本的实验数据支持,值得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