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智造
——以国家艺术基金“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为例

2019-07-27王麒钧韩文华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美术学院雕塑数字

王麒钧 韩文华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以科学技术、科学理念、科技成果为载体的艺术创新,长期以来不断伴随着人类艺术发展、演变。如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艺术更以其独特的理念解读着我们的世界,以更多元的视角传播思想和体验,以更智慧的方式完成表达。吉林艺术学院历来高度重视数字科技在雕塑教学、创作实践中的应用,以多年来所积累的教、科研经验及师资力量,依托吉艺省级工程中心“吉林省3D艺术实验工程研究中心”的优越硬件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召集优秀学员,为数字雕塑的探索、发展、传播和创新架设学术平台,正式启动国家艺术基金——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项目。

2017年10月,该项目的招生简章通过了国家艺术基金审核,并以学校网站、官微以及自媒体等艺术网站为载体面向社会公布招生信息。2018年6月25日,组织专家对报名学员进行评审,学员招录遵循高层次、小批量的原则,最终确定30名录取学员名单,并报送国家艺术基金备案,并于2018年7月21日举行了开班仪式。

项目团队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很强的学术号召力。主要教师均为高等艺术院校学术骨干及数字雕塑的领军人物,在国家级美术机构中担任着重要的学术兼职,学术活动频繁。项目的授课教师分为主讲教授与讲座教授。师资配备与申报时基本一致,师资匹配合理。项目共聘请国内专家7人,校内副教授1人。主讲教授为:孙伟、张盛、刘晔、王寅、韩文华、张云飞、王麒钧、金润民;讲座教授为:孙伟、刘晔、李松吉。

学员来源是通过艺术高校、创作团体和机构等单位招录的有潜力、有才华、有专业基础的青年才俊共30人。本项目的30名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吉林省内18人,省外12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18人,35岁以上的有12人。本次录取的学员多数由高校教师和学生、艺术机构重点培养人员组成,其中14人为研究生学历,层次较高,具备较好的雕塑基础与艺术素养。

图1 《英雄集结》孙伟 245cmX70cmX57cm 铸铜

一、项目培训制定紧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组制定了完备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详尽的人才培养课程表。课程设置根据每个教师的专长和特点安排课程,课程结构合理,环环相扣。培训计划分为两个阶段。集中培训以课堂讲授和课下实践为主、以雕塑理论类为补充,通过课堂讲授、案例示范、分组讨论、座谈研讨、专家点评、专题训练等方式进行。分散学习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学员返回原单位后,按照教师布置的创作任务进行自主创作,学员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与教师沟通创作方案,教师对学员作品进行细致辅导。学员结业后汇编《数字雕塑作品集》,并为优秀作品举办结项展览。

第一阶段集中式培训为室内课堂教学和集体考察,开设《写实雕塑》《写实人物雕塑技法》等课程,突出写意精髓,强调个性语言,要求学员以新的高度和要求审视自己的作品,深度锤炼学员的造型能力;开设《ZBRUSH软件应用》《软件实践》《写实人物雕塑技法》《3D数据逆向处理方法》《3D打印技法》《数字化放大》《数控雕刻技法》《数位屏写实人物写生》《3DMax数字化艺术造型表现》《ZBRUSH进阶详解》《ZBRUSH数字雕塑实践》《Keyshot渲染》《雕塑创作中数字交互应用》等课程,重点培养学员在数字化创作实践方面的能力。专家结合学员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现场指导、交流,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此外,项目举办了由主讲教授孙伟、刘晔、李松吉的3场讲座。每位导师的讲座都精彩生动地展现了自身专业领域的视野高度与独到见解,为学员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学术指引,座谈会上导师与学员之间沟通良好,氛围融洽。课程中,教师们与学员座谈,总结探讨每个课程阶段所出现的学术问题,交流心得,学员们学习氛围浓厚。课程还组织学员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第九次文代会、第十次作代会的重要讲话精神,聘请了吉林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松吉教授为学员讲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主题讲座。

第二阶段课程要求学员在进行初步创作实践的过程中通过现场指导、远程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导师沟通交流,创作进度依据学员个人情况而定。创作实践中,导师对学员的创作进行逐一指导,由各位导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经过几轮的辅导与筛选,最终遴选出一定数量的参展作品。

项目完成两个阶段的培训后,学员们积累了大量的习作和创作。在两个阶段的课程中,学员共完成了52件雕塑作品,并于2018年12月22日—2019年1月3日举办了国家艺术基金“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作品展”,面向社会开放,观众达到7000人次。计划2019年出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作品集》,目前正在进行书籍的设计排版工作。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名师示范、具体辅导、结课汇报等方式,强化了学员的数字雕塑创作技法,提升了学员的认识高度与视觉表达能力,课程学习能够满足3D科技雕塑当前和长远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跨媒介创作能力的高端艺术人才。

图2 《时代丰碑》韩文华240cmX275cmX60cm 光敏树脂

图3 《流光之恒-力士》 王麒钧15cmX20cmX50cm 光敏树脂

图4 《给父亲的爱》张铁东65cmX31cmX58cm 综合材料

二、项目研讨会顺利开展,深度研讨数字化雕塑发展及应用

12月22日下午,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红厅”美术馆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校数字雕塑探索与创新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所高等艺术院校、科研机构的43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就数字雕塑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动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学者们以此为契机,搭设交流平台,分享经验,促进计算机技术与雕塑艺术共同发展。研讨会实况由专业艺术网站全程进行现场直播,全国有5200余人观看了研讨会情况,新浪网等多家网络媒体也在现场录制了会议情况。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批评家、策展人唐尧主持,共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的主要内容是雕塑系成立数字工作室的经验交流,第二板块是关于数字创作方法论的交流,第三板块是关于数字艺术在社会应用方面的情况介绍。会议过程中,各位专家讨论热烈,彼此分享经验,为中国数字雕塑的探索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设想,更为高校数字雕塑的科研建设贡献了宝贵的建议。由此可见,未来数字雕塑的发展必将会以高校学术力量为重要的载体。艺术的人文性质素让科技承载了更多元的文化内涵;崭新思维有力地拓展了更深远的艺术边界。当代视角的数字化解读作为一种科学技术手段,带给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以巨大改变。当代社会的艺术领域,从生产制造到信息媒介,从交流方式到文化教育,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数字化技术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3D科技是数字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明确的当代性文化特征。它不仅对当代艺术的观念和技术层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又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表达的对象。其对科技的价值判断直接影响艺术表达的语言体系和思维结构。3D科技所拥有的敏锐感受力和洞察力,似乎成为了洞悉未来的焦点。同时,明晰科技的发展方向和脉络是维护和坚定学术立场的重要手段。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韩文华在发言中,以吉林艺术学院省级工程中心3D艺术工程研究中心为例,就如何建设数字雕塑科研平台发表了演讲。韩院长讲到,建设科研平台不仅仅是促进国家级地域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优化地方科研研究的布局需要,同时还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科研平台的建设过程中,由吉林艺术学院、九三学社吉林省委员会、吉林省残疾人联合会、吉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共同发起的“爱握手”公益活动,为40名残疾儿童开发了专属的3D打印假肢,践行了为医疗康复献力的社会服务精神。最后,韩院长表示,接下来他们将规划在新一届学生来学校报考的时候,发展一届五年制的数字雕塑课程。课程将设计新的教学大纲,在保持传统雕塑训练、材料实验以及公共艺术课程模块的同时增加软件学习和实践,并以数字采集技术代替传统体制,培养、选拔一批新的学术型数字雕塑高级专门人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讲到:“用3D技术是否只是简单的、数据的获取,或者用软件去模仿自然?”他认为上述可能只是一个基础训练的部分。当新的技术出现时,我们不光要掌握技术软件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要重新构建新的创作逻辑思维,尤其在院校里,面对学生,更应该强调这一点。

中央美院教授、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伟讲到,数字技术在高校的教学里,特别是艺术院校中,不能丢了艺术院校的属性,不能放弃教育体系的自主逻辑,教育逻辑必须要努力研究好。我们把科技,或者数字当作传统造型,或者传统视觉的技术支撑,在造型拓展、多样表达、审美突破、思维创新上多方面深入,这个技术的应用可能会使我们掌握更新的东西。

身为中国雕塑界做数字雕塑最年长的前辈,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在《数字雕塑写生的相关话题》的演讲中表示,要坚守雕塑最本体的东西,数字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通过数字科技雕塑拥有了一些更便捷的方式。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教研室主任郭继锋老师发表了名为《数字的异化》的演讲,回顾了中国数字雕塑发展的整体历程和脉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王寅在发言中,结合自己的创作谈了三个问题,一是数字化技术带来的数字化创作思维;二是如何在数字化的语境里重新解读或者看待雕塑已有的一些概念;三是雕塑家应当如何运用及面对数字技术为雕塑带来的众多影响。

图5 《新时代全家福》王天娇70cmx55cmx40cm 光敏树脂

图6 《虚线》孙衷超28cmX13cmX48cm 铸铜

图7 《春天年年到人间》张琪73cmX34cmX45cm 光敏树脂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麒钧进行《来自逻辑的世界,寻找灵感的世界》的发言,深入到了数字雕塑的语言特征研究及数字性语言表达方式等具体环节。他分享了几方面实用性的内容,如参数化技术如何帮助呈现具有数字逻辑美学特征的雕塑语言,以及由逻辑主导的算法如何介入雕塑创作的应用等。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三维教研室主任张盛的发言为《3D数字雕塑的特征》。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数字雕塑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结合自己在此领域内的多年工作经验,展望了数字金属运用到雕塑创作时的可能性及雕塑艺术更可观的未来。艺术家周长勇的发言为《雕塑之于数字为先》,他分享了当代创作的方式和数字手段相结合的案例,通过数字手段做出的造型完美地表达了他想要表达的艺术观念。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董明光在《数字艺术的理解和运用》的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在数字雕塑上的探索历程。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殷小烽,上海极臻三维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蕾女士,四川美术学院跨媒介工作室的张增增,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副院长田勇,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印洪,天津美术学院教师汤耀胜,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晔,北京大道融元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O朱小均,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仲夏,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主任、教授李惠东,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罗瑾,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马天羽,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谭勋,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副院长、城市与环境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田勇,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韦扬锋,中科院建筑设计网研究院公共艺术中心主任宿志鹏,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印洪也相继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会议最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刘兆武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数字科技结合艺术创新是当今一个世界性的论题,同时对中国新时代的美术创新、人才培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以新技术孕育新形式的美术作品,实现了全新的思想表达和信息传递方式,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边界,对新时代文化艺术更具有传承和创新的意义。

三、专家对项目的高度评价,展望数字雕塑专业的未来

业界专家表达了对吉林艺术学院承办该项目的高度认可,对项目的师资与条件资源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每位专家对数字雕塑方向的前瞻性和培养成果给出了切实的分析和评价: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丁杰对此次活动成功举办表示了热烈祝贺,并预祝活动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他还提到:“科技并不是此次人才培养计划的终极目的,3D技术也不仅仅是手段和方法,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类似3D科技与写实雕塑人才培养计划这样真切、实际的学术活动。用科技为艺术提供支持,用艺术给予科技人文关怀,用科研的方式、学术的态度去实现艺术与科技共生的新格局。”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伟讲到:“3D科技与写实雕塑人才培养计划恰到好处地将科技、艺术、教育结合为一体,从文化与科教的角度,为以科技发展改变教学理念做出了良好的范式。”他认为,3D科技所带来的学术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技术优势,而是通过3D科技背后所呈现的针对新时代、新技术所创作的拥有独立思考价值的艺术作品体现的。并能够通过这一体系的作品呈现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语言逻辑。

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唐尧讲到:“一个短期的培训班,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在现场看到的这些作品,在两个月的时间里边,能够实现出这样的一种成果。应该说是非常可喜和令人欣慰的。那么在这样一个展览里边,我们也看到了数字雕塑的一些可能发展的方向。”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讲到:“当这个3D技术出现的时候,其实作为我们传统学习这种雕塑创作和教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这个数字技术的出现和运用,无疑会给艺术家们创造更多的可能,能够拓宽艺术家创作思维的领域,更加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动力。我觉得它不简简单单的只是一种工具或者一种方式的出现,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新的革命。我觉得这次吉林艺术学院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率先垂范的作用。我相信,他们各个学院,尤其是中国的这十大美术学院,以后都会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把这项技术引入到教学当中。我们不简简单单地只是去掌握这种技术,因为技术很容易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这种新的思维模式,然后进行创造。”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殷小烽表示:“吉林艺术学院按照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的需求,为国家及社会在艺术与科技时代运用先进理念及科技创新手段圆满、完整地完成了此项目,成果非常丰富。”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马天羽教授讲到:“吉林艺术学院的数字雕塑研究与应用,已走在国内高校前列,已成为新时期艺术结合科技实践创新的重要研究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霍守义指出:“数字技术与雕塑艺术的结合是目前应用科技与现代艺术理念的结合,并推动了艺术制作实践的更新。此项目邀请的专家层次高,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对数字技术的新理解,开辟了探索美术创新的新道路。吉林艺术学院作为具备实践经验的高端学术力量,思考并实践着在科技创新与艺术人文之间搭建有效的途径,开创高效范式,用艺术的人文性让科技承载更多元的文化内涵,用新思维去创造更深远的艺术边界,参透创新的本质与未来的方向。”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系主任李烜峰讲到:“此项目配备了数字雕塑教学的设备、空间、管理人员、3D工程中心的全面开放。集中授课62天,举办了多场讲座,考察了美术馆、实践教学基地。课程以科技、艺术相结合为授课原理,结构合理,培训成果作品内容相当丰富,质量较高。实现了科技创新与雕塑创作的完美结合。”

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项目的重要保障,省文化厅、学院领导和项目负责人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上课期间组织专人对学员进行交流督查。首先,主讲教师队伍的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为学员树立了榜样,导师们广博的学识与严谨治学的态度为学员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其次,严格考勤制度是学员学习的基本保障,分阶段定期审查学员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由导师团队集中交流意见后反馈给学员。学员们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配合项目组的监督工作,从不无故旷课,克服了自身的困难,全部达到顺利结业的要求。

四、项目受媒体机构广泛关注,扩大影响力

项目得到中国美术报、新浪网、在艺网、吉视传媒等机构和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并得到吉林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项目实施期间网络媒体报道共计17篇,电视报道1次。项目单位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自媒体共发文3篇。

此次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项目不仅清晰地诠释了科技与艺术之间结合的更多可能性,同时又实践了新兴科技支持下的学术发展方向,并且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数字雕塑教学体系。此次培训的教学进程与成果,在诸多方面得到了业界的共识和肯定。首先,用当代的方式传承了传统写实造型艺术的精神性与本质性;其次,在此基础上,又引发了许多对当代与未来发展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思考;再次,充分利用了3D科技的优势,探索出许多传统技法所不能实现的艺术语言。另外,此次培训在一定范畴内成为了一种范式,为兄弟专业或学术机构提供了完整的教学参考;最后,培训过程中碰撞出了许多经验之外的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坚持文化自信,以艺术创新成果,形成从写实雕塑基础研究到3D科技雕塑人才培养及创新成果转化的“学、研、创、用”一体化创新闭环。

项目的开展与实施,发展和传承了数字雕塑的魅力,利用雄厚的硬件技术储备、师资优势,增强数字雕塑艺术人才储备。培训期间,教师与学员一起深入研究、积极探讨,通过出精品力作的方式提升数字艺术和艺术软实力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了数字雕塑的学术价值,使其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不断走向更高的境地,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为创作更多具有先进观念的雕塑作品做出贡献。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推陈出新,为今后的数字雕塑创作人才培养开辟出新的模式。

猜你喜欢

美术学院雕塑数字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写实雕塑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