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访消失了的“登瀛梨雪”

2019-07-26贺中王明伦

青岛画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崂山梨园梨树

贺中 王明伦

Seach for The Deng Ying Pear Flower Snow

登瀛村三面環山,南临黄海登瀛湾,是崂山西麓一块肥沃的盆地。每当仲春时节,满山的梨花飘洒在一层层梯田式的山坡上,玉蕊琼英犹如雪盖半坡,被誉为“崂山第一村”,这里有旧时青岛十景之一的“登瀛梨雪”。

古文记载:“崂山沙子口陡阡口,地势较高,路窄坡陡。伸春时节,由陡阡口东望,巍巍青山围一盆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这里,万树梨花干顷雪,不知花里有人家。大河东两岸一个个村落掩映于花海里。屋宇四周,山坡梯田梨花绽放,洁白一片,如茫茫白雪漫山遍野,玉蕊琼英如雪铺地,沿山坡、平地白色花环交汇于登瀛海湾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崂山旅游业的兴起,肉粗核大的窝梨销售萧条,梨农多数转行,“登瀛梨雪”的景观也渐渐消失。记者探访了位于前登瀛村的一处梨园,内有窝梨树五六十棵,以及位于小河东的一处梨园,里有窝梨树一百多棵,尚可一窥“登瀛梨雪”当年的繁盛景象。

文人墨客笔下的“登瀛梨雪”

提起“登瀛梨雪”,首先要说一下登瀛村的来历。登瀛旧名“登窑”,明初当地先民来此立村时,附近曾有许多烧炭的窑炉,故名“登窑”。清同治癸酉版《即墨县志》所载“村庄示意图”中即标注有“登窑”字样。登瀛村前的大海中有一岛屿,相传当年徐福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时,曾率三干童男女由此乘船东渡前往瀛洲,故名“徐福岛”。根据这一历史传说,1934年,当时的青岛市政府下文将其更名为“登瀛”。随着人丁的繁衍,后来又分为前登瀛、后登瀛和小河东三个村子,另外,西侧山根还有一个村子叫西登瀛。

曾任明崇祯年间锦衣卫指挥佥事的即墨人黄培在《游山日记》中称,登瀛村“群山环峙如大城然,高下成宜,略无空欠,且宽坦膏沃,诚山海间盛地。”清代黄肇颚《崂山续志》中亦称“(登窑)三面环山,南邻大海,膏壤干亩,居民七百余户,有老死不知城市者。”在“地无三尺平”的崂山,能育这么一大块山中平原实属罕见,成为群居之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登瀛村究竟从何时起广栽梨树,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但从古人的游记诗文中可知,至少在清光绪之前,登瀛村的梨树栽植就已颇具规模了。光绪年间高密文人孙凤云在《游崂续记》中写道:“前临沧海,后抱大山,梨园椒林,连阡接陌,乃土沃民肥之地也。西南海滩,帆樯林立,日:‘登窑港。”他在感叹之余,还赋诗一首,表达了自己对此地的留恋之情:“崎岖尽处落平川,菘圃椒梨接稻田。三面峰峦一面海,干重竹树百重泉。屋多跨水斜分径,帆远依山高入天。此是东崂名胜地,教人错认武陵仙。”

与孙凤云同时代的掖县举人林钟柱在塘子观授徒多年,足迹遍布崂山。他曾于春日夜宿登窑,晨起后,只见“清辉所照,山态欲活。登北峰,凭石远眺,香雪满目,山坡田隙,皆种梨花,周围数十里,绝无杂卉。”由此可见,当时的“登瀛梨雪”是何等壮观

清未曾任京师大学堂总监(校长)的劳乃宣自号“崂山居士”。他寓居青岛时,经常到登瀛一带游览,并写有《看梨花》诗:“杨柳轻风拂面吹,家山深处访幽姿。霜凌绝壁三干仞,雪翦平原十万枝。新麦几畦围翠浪,小桃一树衬丹脂。归途更觉花光盛,正是斜阳欲下时。”1928年出版的《胶澳忘》中对登瀛梨雪这一胜景亦多有提及:“郊外风景四季不同,而春秋为最佳,乡民植果为业,到处成林……登窑等村植梨尤盛,花时远望如云,艳丽夺目,而姿态雄伟,心胸开阔,所谓观樱盛会又如小巫见大巫矣。”可见就连当时被誉为“东园花海”的青岛“樱花盛会”也难以企及。

德国侵占胶澳后,为游客登山便利,曾围绕崂山开辟了16条游览路线,其中的7号、9号、14号、16号路均经过登瀛。每到仲春梨花盛开时游人如织,“登瀛梨雪”这一胜景也随着中外游客的到来而名播海内外。近代著名学者黄公渚来此赏春时曾留下一首《登窑观梨花与道冲、子厚、金坡同游》的五言长诗:“登窑万梨花,俨入雪世界。海国春较迟,三月寒未懈。东君定如僧,为花一破解……”上世纪30年代沈鸿烈主政青岛后,为使游人观赏方便,特意在登瀛村东侧的“条子山”上建起一个凉亭,内置石桌石凳,风格古朴典雅。坐在亭中放眼四望,只见身后群山青松如黛,远方大海烟波浩渺,脚下的干顷梨雪翻波涌浪……可惜的是,这座凉亭于1946年被驻青美军用机枪扫射击坍,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此处仍可见到散落的石凳。前些年有人在原址上重建凉亭,却已难觅那份古意。

人人栽梨树,家家有梨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那么登瀛村的百姓面对如此肥沃的良田,为何不种庄稼而非要栽植梨树呢々更何况种植梨树绝非易事。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崂山续志》对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几种主要林果作了如下分析:“松、竹、椒、梨之属,地力居其半,人工居其半。而松、梨之功力尤重。食梨者,为梨狗,孔一钻,则梨坏。雇人捉觅,费不赀。而梨又须嫁,须架,须浇,须围,功力尤不易。”据说当时的江浙一带有这样的风俗:每年中秋节的晚宴上必须有“窝梨”这种水果,就如同我们这里吃月饼一样,否则便不成体统。而“窝梨”又只适合在崂山生长,尤其是登瀛这一带所产的“窝梨”果犬皮薄汁多,很受南方人青睐。

《崂山续志》中记载:“登窑旧有口岸……秋间椒梨熟时,渔筏之外,船舶捆载,与江南通贸易。”而《胶澳志》中对这些梨果的去处则有更详细的描述:“果木以梨为主……每年输出一千万斤……十之七八运贩于青口、海州、盐城、东台及上海等处,一部分运往诸城、胶州、海参崴、大连……”因为不愁销路,获利又远胜于种植庄稼,因此便出现了“人人栽梨树,家家有梨园”的盛况。民国五年(1917年)时,仅李村区就有梨园二干四百余亩。在民国十三年(1925年)秋季举办的青岛市“农产展览会”上,登窑、西登窑村参展的梨果均获奖。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登瀛村周围仍有大片的梨园,很多老树已有逾百年的树龄。2003年,由林嘉欣、刘烨、郑伊健等主演的香港电影《恋之风景》曾专程来登瀛拍摄,虽然当时的梨树已为数寥寥,但片中如诗如画的场景,仍让“登瀛梨雪”成为很多观众梦中的向往……

“梨雪”盛景成历史

解放后,伴随着一些果树新品种的引进,曾名噪一时的崂山窝梨终因“沙粗、酸重、核大”等先天缺陷而成昨日黄花,果品公司收购的数量毕竟有限,繁忙了上百年的“梨行”不得不关门大吉,曾经帆樯林立、熙熙攘攘的登瀛湾里日渐平静下来。失去了销路.人们便开始砍伐梨树,“登瀛洼”里,昔日的玉蕊琼英变成了一望无际的麦浪。仲春时节,虽然还会见到几株盛开的梨花,但已难成规模,仿佛只是桃树、苹果、樱桃、杏等其他果树的点缀而已。

“登瀛梨雪”这道延续了数百年的奇特风景,最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定格为永久的历史!

猜你喜欢

崂山梨园梨树
崂山茶品牌新形象发布
课题:梨园漫步
“梨园”指戏曲界
“梨园”指戏曲界
万物皆为灵 醉美崂山绿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小气的梨树
崂山的溪流
崂山寂境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