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共读的你
2019-07-26董爱玲
董爱玲
[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重任,只有将学生培养为有阅读素养的人,才能让他们主动去阅读,从而真正爱上阅读,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本文通过共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让学生们在亲身的体验中,找到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习惯,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真正地爱上阅读。
[关键词]因材施教 激发兴趣 系统评价
阅读素养不同于阅读能力,阅读素养比阅读能力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它秉承“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生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具体表现为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同时还需要运用语言反思、评价文本主题等,让学生成为一个快乐的、有思想的读书人。
但现实的情况是,让学生读课外书只能放在课外,教师们舍不得用课上的时间带着学生们去阅读,因为阅读的效果毕竟不是立竿见影的,为此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自然很难得到提高。为探索如何演绎教师的引导角色,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素养,笔者带领全班学生开始了一段阅读之旅,让学生们在亲身的体验中,找到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习惯,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真正地爱上阅读。
一、分析学情,关注个体
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會进行学情分析,而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更需要进行学情分析。很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概念很模糊,他们不知道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应该读哪些课外书。这是因为很多教师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中,没有有意识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素养,甚至忽视阅读素养的培养。也许有些学生有幸遇到了爱阅读的教师,给了他们阅读的时间,或者家长有意识去培养孩子进行课外阅读,这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大一些,所以学生们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那么我们在教学之前就需要去了解学生们的学情,从而因材施教。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列出学生们所在年段应该阅读的书目,然后让他们把读过的书目勾画出来。这样既对学生们的阅读量有了清楚的掌握,也让他们对课外阅读范围有了较明晰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树立目标,从而奋起直追。读得多的学生可以在班级做“推荐”,既是对内容的回顾,也许会激发学生们的二次阅读。同时笔者还对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坚持每天阅读的学生并不多,漫画和故事小说广受学生的欢迎,极少数的学生阅读时能够做批注或摘抄,写读后感的学生几乎没有,除非教师有要求。由此可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带领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
二、方法多样,激发兴趣
(一)推荐形式“万花筒”
想要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尝试多样的推荐形式。在“寻找最爱的书”活动中,我们的学生设计了很多小书签,把自己推荐的书通过书签的形式传递给同学。在书签上,有的学生配上了精美的绘画,有的学生在书签的造型上别出心裁,还有的学生贴上了和书相关的手工作品……陈鹤琴在《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认为:应该多给儿童感性的知识。的确如此,学生对图片和视频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利用书签的形式,能把对好书的推荐感性地传递给同学,更容易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于是,在旅途之初笔者就收获了不小的惊喜!有的学生从人物的精神力量角度推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该书讲述的是海伦·凯勒从小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但她没有放弃说话、写字,并不断地学习,终于看见“光明”,从而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有的学生从文学特点角度推荐了《格列弗游记》,该书以辛辣、幽默的讽刺,离奇的想象和夸张的描述,讲述了主人公格列弗在小人国、大人国、飞鸟国和慧驷国的种种荒唐奇遇,充满童话色彩;还有的学生从社会影响角度推荐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的出版,掀起了废奴运动的高潮,对世界人民反对种族歧视,争取自由民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我们选择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开始我们的阅读之旅。
(二)特别的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用“苟有可取,随手记录”的方法,坚持不懈做了三十余年读书笔记,并以此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可见,读书笔记在学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小学生读书笔记要从简单易操作和趣味性两方面着手。
笔者给学生们的任务是:每周交一篇读书笔记,范围是本周的阅读内容,大到一本书,小到一篇短文。内容主要为摘抄好词、好句:“好词”摘抄需要写出摘抄词语的意思,这样的要求既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也是为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好句”摘抄则是学生们大显身手的乐园,因为笔者要求学生写出摘抄的理由。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并整理自己的想法,分点陈述,既能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又能结合自身的实际,让阅读变得有血有肉。如有学生摘抄了这样一句话:“我身上每一个细胞都在哭。”他的摘抄理由是:这句话描述的是海伦妈妈离世的时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每个细胞写活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伦·凯勒对母亲的离世深感悲痛,我感受到了海伦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无助和不容易。
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为他们的读书笔记配上精美的插图,这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不断的训练中,学生们交上来的作品,让笔者收获了不少的感动:单一的白纸黑字,在学生的创作下都摇身变作一幅幅美丽的画。
(三)有趣的读书活动
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读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学生们心中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见解。为了让这些不同的感受进行碰撞,笔者设计了读后感“漂流瓶”的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很受学生们的喜欢。他们争先恐后地在漂流瓶里写下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欣赏着别人的读后感。在“漂流瓶”中,学生们更多的是被海伦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有像这样激励自己的:“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成就,却被海伦这个又聋又哑的人完成了。因此,我们更应该努力,不要因为一点小困难而放弃,应该坚持不懈,用自己勤劳的汗水去取得伟大的成就。”也有像这样表达敬佩的:“海伦·凯勒——一个让我无比震惊的女作家。谁能想到,这位聋哑女子毕业于哈佛大学?谁能想到,这位聋哑女子懂五国语言?谁能想到,这位聋哑女子得到总统自由勋章……她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还有的学生对莎莉文老师表现出了喜爱之情:“海伦·凯勒在19个月时,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从此她与世界失去了联系和沟通,变得古怪、暴力,经常发脾气。直到莎莉文老师走进她的生命里,她才张开心灵的眼睛,感受到世界的美好。这与莎莉文老师的细心、耐心和爱心是分不开的。”就是这样,学生们在“漂流瓶”里进行对话,让阅读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学生们也渐渐明白,原来读书不仅是与作家的沟通,还可以和自己的同学交流,读书再也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
交流完阅读感想后,学生们每人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笔者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类,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针对问题进行了讨论。这样面对面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小组内能畅所欲言,既加深了对书的理解和认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阅读不是读完一本书就可以了,还需要思考!在讨论中学生收获了来自伙伴不谋而合的快乐,他们切身感受到:原来阅读这么好玩!
三、系统评价,为阅读注活力
习惯成自然。而习惯的养成在于反复历练,人的习惯养成都经历了思想一行为一习惯三个阶段。从思想到行为并不是一以贯之的,尤其是当行动中遇到阻力的时候,容易有反复。课外阅读有时会遇到内容不易读懂、时间不充裕等问题,不少学生就放弃了阅读这一行为。这时,需要教师建构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评估体系,督促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阅读素养。
对学生阅读素养的评估,其实已经贯穿在多彩的读书活动中,但是我们教师往往没做到心中有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进行评估。系统、有效的阅读素养评估体系是从“文本阅读宽度”“思维加工程度”“参与度和体验度”这三个方面来建构的,对其中的每一个方面,我们都可以设计一些评估活动,如读书笔记,就是从“思维加工程度”对学生进行评估,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能力。
在评估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原则,不仅关注学生读书信息的获取,更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更要重视学生阅读的过程和态度,客观地描述学生读书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换言之,就是从“阅读能力”的培养转变到“阅读素养”的培养。
总之,课外阅读教学不应该停留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而应拓展其外延,注重学生人文底蕴的培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会读书的人。虽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了,但是学生们的读书故事还没结束,我们利用同样的方法还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城南旧事》《人类的故事》《小王子》……以后学生们还将读更多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