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图像意义

2019-07-26徐媛

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期待对话力量

徐媛

摘 要:图像意义作为视觉传达的一种特殊符号,不仅仅单纯的归属于图像本身,亦不单单归结为观者,图像与观者是作品产生路径中的必备主体,约翰·伯格曾形象地将之比喻为观者与图像的二者的“产儿”。本文对图像意义的产生的过程进行阐述。这个“产儿”的产生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以及产生的路径是什么样的呢?

关键词:图像意义 期待 力量 对话

一、对图像的观看,观者有一定的“期待值”。

大多数观者对图像的观看都有一定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所蕴含的机制很多,有对图像内容的选择,有对图像背景的选择,还有对图像本身具备的感染力的选择,不管什么样的选择,这都受某种期待的制约。约翰·伯格曾指出:“在每个观看行为中都存在着一种意义的期待。这种期待往往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解释的欲望。或许观看者在事后能对此解释;但在做出任何解释之前,存在着现象本身可以启示什么的期待。”对于这种期待的解释,个人认为应该从感性的角度去感知,从解释学看,当一个人对一个图像的观看时,绝非满脑放空的状态进入观看的过程中的,更多的时候,往往含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期待或欲望或心理准备,有这样的过程存在,那么这个观者观看的过程就更加符合人体正常机能反应。那这种先于观看而存在的心理预期被解释学称为“期待视野”,这种期待值往往通过作品的图像各个元素传达和释放。

从宏观层面来说,将视觉惊醒生活经验的文化和哲学化后,形成的即是期待视野。人类之所以能高于动物存在的原因之一在于,人类无论是听、说、读、写等方面,相比较于动物能蕴含情感,更甚至于是文化的传递,是知识、技能和欲望的体现。所以,从宏观层面说,期待视野的形成是视觉文化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过: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这就能解释人为什么能够拥有“音乐感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这往往是人的感官长期受到不同的文化教养的熏陶,形成一定量的生理自觉反应,并能在心理结构中占据一定的分量,从而形成观看前的心理构架。同时,这也能从侧面说明,对艺术的感知能力需要借助大环境下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积淀。

那么从微观层面来说,期待视野作为观者对作品的评价指标与特定的艺术史观念、作品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对待大众媒体的态度或者是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习惯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许从简单的点、线、面或者简单的线条、色彩、形式和三维空间的层面去探讨,不添加任何感情文化元素,脱离生活,则是完全形式主义。

再者,作品之间的隐蔽关系,可以通过艺术背景和艺术类型进行导向。作品的存在绝对不是孑然孤立的,在其主题、风格、技法的语言下,必然在情感上彰显一定的作品特色,一种特有的艺术风貌展现出来,那么观者在惯性观众看的过程中,积攒了一定的视觉素养,形成的期待视野和作品预先为观者提示的一种接受相契合。

观者由于本身所处的经济地位、文化素养、思想习俗等不同,进入图像进行观看时,就好比以一种“参照系”的姿态,参与期待视野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和制约观看活动。此外,随着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媒体更多的是将文本的空间想象直接转化为观者想要被告知的内容,这以一种“牵引”的姿态传达着以大众喜好为导向的商业运作,这样,心理文化结构的塑造是以一种无形的姿态被依赖。

这些意义上的期待视野是社会活动中极其常见也影响深远的现象,其没有先后主次之分,期待视野形成的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在求同存异中达成共鸣是图像观看的意义所在。

二、图像的结构,富有一定的趋势力量。

这一点解释起来非常简单,观者在欣赏图像时,图像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蕴含着图像本身呼应或对立的关系,即图像能在观者期待的目光中完成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完善。经久不衰的图像之所以能被各个时代、不停背景的观者所展示、认识、解读,就图像本身而言,启示是展示图像本身富有“张力”的图示结构。图像“张力”的意思并不是图像中表达了正在或将要发生运动变化的倾向,更多则是表达图像在某一持续实时间的断裂。尤其在绘画和摄影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图像对某一个瞬间的“剥离”,并没有对已展示图像的时间的连续性上进行分离,他甚至都已经超越了图像本身所记录的内容而进入到图像所能表达的内涵和意义中去。

约翰·伯格以一个正圆来指称被“剥离”的“横断面”,以圆的直径大小来表示所承载的信息数量的多少,直径越大,承载的信息量越多,事件超越自身所能自然发展的关联和指涉意义的可能性就越大,从左至右虚线所指的方向,代表的是事件在现实中推进的方向,也是正常情况下人们对事物的惯性理解,而圆中箭头所指的方向,则是指当瞬间被“剥离”后,图像中承载的信息所能涉及或关联到图像意义的取向。也正是这种关联性的存在,使得这种瞬间图像超越自身,激发观者的无限想象,赋予图像的过去和未来。如Jean Julliende作品的图像中,通过对色彩和画面分布的布局,形式简洁而极具创意,他对视觉图像的处理能力蕴含着它本身的天賦和训练,尤其他对现代生活中人们各种各样的“病症分析与视觉形式”的表现都概括得一针见血,将主题以一种潜在的“张力”释放又汇集到画面本身。

“张力”存在于任何有生命意义的图像中,首先,基于是否进入到了图像的本体,是否能进行当代解释学的意义,以此象征着观者与图像的意义生成的根本性关系,“张力”存在于图像主题之中,以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创作图像意义,而不再拘泥与直观的形式,更多是一种动态力量的生成;其次,“张力”图式本身就已经现实了图像稳定性的存在,它这种自律性的独立体能够更主观的参与到观者的行动中去;最后,图像中“张力”源于一种社会文化主流,且具有有意义的视觉传达的功能,在视觉修辞的层面上,这体现的是一种更偏向于表达的效果,在解释学意义上说,这具有一定的“召唤性”,使观者在对图像的表意阐释中添加一定的认知力和创造力,而观者是千变万化的主体,那对图像的传达必然也是丰富多样的。

正是这种在观者和图像的观看过程中的化学催化,意义则作为两者对立中介的“产儿”得以生成,而意义生成的过程中,观者与图像之间的对话所产生的解释学机制就得以彰显。

三、观者与图像对话的意义。

观者与图像构成的一个你来我往的“游戏”的关系结构,是一种“主体——主体”的交流关系。再解释学看来,观者以一定的“期待值”进入到观看的过程中,图像本身蕴含的“张力”意义内涵引领着观者进行观看、具体化。当观看这个“游戏”发生,这种交流便在一种相互提问与回答逻辑中完成。

当然,在观者与图像交流的对话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二者之间“你”与“我”无规则的“非对称”交流。意思指:在观者与图像的对话中,图像始终是处于一个沉默静止的状态,并不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谈话者,如影像影视中的图像,即使有声音的存在,但是它并不以观者的意志转移,所以图像中作为一个对话者仅是以一种参与对话的姿态存在于与观者对话的进程中。真实的对话中,对话双方可以通过相互的提问和回答来纠正、确定对话双方的问题和意图,为对话和理解的通畅进行设定一个框架和参照系,以此来避免此过程中产生的失衡或对理解的过度阐释。正是由于“非对称”性互动的存在,图像在参与对话中不能随机应变这个问题也由此而产生,那么观者能不能从图像中确认他所提问的、回答的是否正确呢?但在伊瑟尔看来,这种“非对称”的交流,不仅不会成为图像与观者之间对话的阻力和障碍,反而能够在图像和观者之间形成的特殊“张力”使得观者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和增强对话和交流的可能性。换言之,图像虽然是以一种沉默的姿态面向一切观看者,引发观者的提问、解释、深思,那么这个图像对话的意义即是图像的提问能够在图像给出的答案范围之内,所产生的意义就是某个可能问题方向的意义。Jean Julliende作品就常常会引人会心一笑,图像本身是以一种严肃的情绪在表达,那为什么观者会发笑呢?观者和图像就像是游戏的角色的扮演者。

在“观者——图像”、“我”——“你”的关系中,在历史惯性的视觉领域中,意义已经不再呈现,它更多的已经从历史走向当下,当我们理解一個图像时,即是要把图像进行重构,放入一个开放的视野中,在观者和图像的对话交流中达到对意义的深层理解,那么,“第三层产儿”即作为观者与图像的意义而由此产生。

结语

20世纪以来,图像被视为一个存在的本体,一切研究方法都在其固有本质上探讨。伯格在图像批评中,将“图像”与“意义”的“产儿”——意义进行视野性的探究。总之,权威话语统构图像批评的时代已然过去,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的图像批评才是这个时代引领潮流的特征,多话语的阐述更加有利于世界的多元化,图像意义的产生既不能单纯的归结于观者,也不能隶属于图像,一个新的必然的“力量”产物必然带动整个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元浦.约翰·伯格: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类”——《图像与观者——论约翰·伯格的艺术理论及意义》[J].中国图书评论,2017.

[2]【美】W.J.T米歇尔,陈永国,高焓译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期待对话力量
论奇观电影中的期待快感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