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

2019-07-26何雅琴黄晓烜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9期
关键词:个人修养礼仪教育教育方法

何雅琴 黄晓烜

摘 要 社会的发展赋予高校以新的深层次内涵,高校要培养的学子不仅仅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也应该具备良好的个人修养,在待人接物上也应具备一定的能力。而大学生礼仪教育不仅需要高校,也需要老师和父母的助力,更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意识。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出发探讨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方法,目的是为最终提高大学生个人礼仪素养,在今后更好地發展提出相关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 礼仪教育 大学生 教育方法 个人修养

作者简介:何雅琴,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黄晓烜,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96

一、高校不断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管理

(一)合理大学礼仪课程设置

1.礼仪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

在礼仪课课程性质方面,各高校培养方案显示,大学礼仪课程在本科学校的大部分专业中,都是作为选修课程而非必修课程来进行培养方案设计的,这容易导致学生为了完成学分任务而选择礼仪课程,其学习礼仪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不强,更多的只是在课堂上看手机、刷微博,学习效果差。再者,这样的课程设计,也容易导致学生没有进行相关的课程选择,无法参与学校正规的礼仪课程活动。大学学子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待人接物上、在个人修养上也应该符合社会标准,所以,在礼仪课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可以秉持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理念,改变礼仪课程性质,将礼仪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了解到相关的礼仪知识,学习到相关的技能,提高学生待人接物的水平以及提升个人修养。

2.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化教学考核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根据各高校的培养方案可以得知,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礼仪课程的设置,多是简单独立的礼仪课程,内容笼统,缺乏针对性,形式主义作风表现明显,并没有形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学习,从系统介绍到专题讲解,从学习考核到实践测验的全方位的礼仪文化知识学习和测验体系。各高校应该在把礼仪课程设置成必修课的基础上,合理设计礼仪课程的体系,从礼仪课程到实践训练再到理论的和实际的礼仪考核等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设置,逐步深化礼仪教育,让学生得以系统学习礼仪文化知识并加以实践,提高礼仪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完善学校相关礼仪规范,加强礼仪监督检查机制

大学相比于高中环境更为宽松,对学生的礼仪要求也没有高中时期如此要求严格,更少有专人对学生的礼仪活动等进行严格监督检查,这容易导致学生过于随心所欲,不尊重课堂,不注重个人形象,不注意与他人正确的交流等情况的经常性发生,无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寝室文化氛围,也不利于高校对大学生个人素质以及修养的培养。对此,各高校应该针对大学生上课行为、宿舍环境、服装规范、用餐要求等做出具体规定,并纳入期末考核的体系之中。规范的体系还需要配套的监督机制加以巩固落实,各高校也应设立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同学们揭发检举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平时应有专人负责相关的检查监督工作,将礼仪考核落实到个人。即使在操作过程中,无法每时每刻都对同学们的行为进行监督,但是严格的纠察,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引导同学们形成良好的个人风貌和个人修养。

(三)建立礼仪教育文化基地,提供礼仪文化实践学习场所

礼仪教育进行课堂的理论或实践教学会有场域以及道具等的限制,使得无法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然而没有亲身实践,同学们对于礼仪规范还是只能停留在脑海的想象中,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礼仪规范以及老师进行礼仪传授等。建立礼仪教育基地,提供礼仪教学中进行场景化模拟所需要场地和工具,满足礼仪教学的实践性要求,与课堂教学进行对接,基地同时可以引进相关的礼仪教学方面的人才,不仅参与礼仪教学,同时对现有的从事礼仪教育的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礼仪文化教学的师资力量和水平,形成专业化礼仪教学队伍,为提供高质量的礼仪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师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

(一)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密切,交往过程中的礼仪是否得体也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各个国家的礼仪文化差异明显,教师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于不同国家的礼仪文化进行对比介绍,不能仅仅局限于我国的礼仪文化。教师要不断拓宽视野,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要始终牢记,在座的每一位学子,未来的发展都有无限可能,不一定局限于国内,也有可能走向世界,所以他们的礼仪风貌也代表着中国的形象,教师担负的责任也是巨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全面的讲授不同国家的礼仪规范,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由于纸质书本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也不应该受制于书本,授课内容应不断结合变化发展的实际的要求。

(二)创新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带来教学工具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普及实现了资源共享,教师也应该充分利用发达的教学工具与丰富的网络资源,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介绍礼仪文化知识,利用AR技术模拟礼仪发生的场域开展模拟教学,运用视频剪辑技术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吸引同学眼球等等。将现代技术与传统课堂充分结合,还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等方法,赋予枯燥的理论知识以新的展示形式,改变传统课堂单向灌输的方法,以提高老师和学生的互动率,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同时,教师应该充分探索教学场域资源的利用创新问题,不仅仅将课堂局限于教室内,可以充分利用食堂,宿舍,礼仪基地等场域进行实地的礼仪规范要求的讲解,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相结合,充分创新教学形式。

三、家庭营造良好氛围

(一)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行为榜样

虽然大学生基本上已经到只有寒暑假回家的年纪,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标准,但是父母的言行举止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行为以及思想产生影响,所以父母在平时也应该尊重大学生,大学生感觉自己受到平等对待,也会更加愿意去平等对待别人,除此之外,父母在待人接物上也应该做好大学生的榜样,父母在与人交往中应该温和、礼貌待人,心胸宽广,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现贪图小便宜、过分计较得失、谈吐不雅、争强好斗等行为,久而久之,他们也会不自觉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与思想意识。父母也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制造机会让孩子体验不同场域的礼仪规范要求。父母可以带孩子去西餐厅用餐,学习西餐的就餐礼仪规范,同孩子讲解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事情,教导他们如何处理以后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如何平衡好工作关系和家庭关系等。正是因为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辩识与思考能力,但是又缺乏一定的经验,所以在孩子的大学阶段,父母与孩子进行有关礼仪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礼仪规范的理解,形成他们自己的思考。

(二)父母在大学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进行严格要求

很多父母都会认为孩子经受过高中的压抑,孩子到了大学终于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释放,于是父母便不自觉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这会导致孩子大学放假回家就一直瘫在家里,对父母不耐烦,对上门来的亲戚朋友视而不见等状况也同样是屡见不鲜,与此同时,父母又都秉持着孩子好不容易放假休息的念头,对孩子的不良的行为表现也采取放任的态度。父母应该改变这种放任的观念,大学是进入社会的过渡期,更不能放松对他们的要求,一个人的礼仪文化不合格很难受到别人的尊敬,甚至还会遭到别人的排挤,所以父母更应该对在这一时间段内孩子的礼仪规范严格要求,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父母可以制定严格的行为规范,例如在对待父母和对待客人的态度上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如果不符合规定应该对孩子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等等,以使他们在严格的规范下形成良好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个人礼仪文化素养。虽然作为一个成年人,大学生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与待人处事的方式和方法,但还是难免有不成熟之处,父母及时的给予指出错误或是提前规范,能预防大学生们在未来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四、大學生自身付出

(一)运用网络、书籍等自觉学习礼仪规范知识

大学生礼仪教育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协助,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不断付出,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可以最终促进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手机几乎是每个大学生的必备之物,与其经常用它来看一些打发时光的小视频、电影、小说等,不如将这些碎片化时间更多的用来提升自身的礼仪文化素养,了解礼仪文化知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观看视频以及文字介绍等方式,了解不同国家的礼仪规范,然后进行记录思考,弥补由于纸质书籍的滞后性带来的信息更新不足的缺陷。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能放弃有关于礼仪规范的纸质书籍的阅读,因为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所以仍需要依靠纸质书籍来辨别有关知识的准确性。大学生应该形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意识,不能被网络上五花八门的信息扰乱自身学习的心态,要不断提高多方面发展自己的意识,明白网络应该更多的成为自己学习的渠道而非娱乐的渠道,多阅读,多思考。

(二)积极自觉参与课堂和课后的互动交流

大学生的一大优势是仍然可以享受到有老师进行专门的引导,不用仅仅依靠自身摸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规避很多由于自身经验不足等导致的错误,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和交流,而不是只知道自己埋头苦学,或者认为老师讲的东西都是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就排斥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大学课堂上很容易出现老师一个人讲课,同学们在课桌下玩手机无人听课的情况,这样状况的发生不仅仅需要老师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更需要同学们端正态度,认真对待课堂,积极与老师互动,这也是形成良好礼仪规范的重要步骤。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也无法解决大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所以也需要大学生增强课后与老师的联系,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不仅能够及时为自己答疑解惑,也是学习与人进行沟通交流的技巧的重要过程。

(三)创造条件,积极进行礼仪实践活动

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吸收、理解、与消化。大学生学习礼仪知识最终也是为了付诸实践提升自身的个人修养与待人接物的能力,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有意识的去进行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严格对自身的要求,同时应该创造条件去学习和接触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很难接触到的应用礼仪规范的场所。比如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兼职还有实习的机会,向这些领域的人取经,习得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特殊的隐蔽的礼仪规范,与此同时,也应该借助这些机会,将在书本网络,课堂上学习的礼仪知识加以应用,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一些礼仪规范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能够在有意识的努力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礼仪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李瑜.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29):49-50.

[2]王磊磊.论大学生礼仪教育体系的建构逻辑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42-44.

[3]靳珠珠.浅析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阴[J].法制与社会,2018(21):198- 199.

猜你喜欢

个人修养礼仪教育教育方法
领导力视域下中学校长担当精神的探讨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谈英语课中的礼仪教育
体育课堂中融入礼仪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多种途径实施礼仪教育的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目的与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