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

2019-07-26袁张帆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9期
关键词:重构有效性

摘 要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紧密围绕着有效性、认同性、实践性三个目标展开,真正使学习知识、涵育德性、内化价值、改变行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成效的评价标准。围绕这一目标体系,本文认为必须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用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 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重构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有效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构(2017CG07663)。

作者简介:袁张帆,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090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定位成: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达成这一目标的办法是: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作用。

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讲话,我们不难看出,亲和力、针对性都是围绕着有效性这一核心目标提出的。亲和力指的是实现有效性的手段、方式,针对性指的是有效性的方向、目标,铸魂育人是有效性的结果、归宿。由此可见,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通过有亲和力、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沟通方式达到铸魂育人的有效结果。“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杜绝空谈妄议,真正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保障。

一、有效性话语概念的厘清

(一)有效性概念的厘清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有效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概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教育主体达到了学习知识、涵育德性、内化价值、改变行为等一系列实际效果。同时,通过微观层面教育主体的行为改善,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二)话语有效性的内涵与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通过话语形式一定将国家、政府、政党宣传、发布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传播给其社会成员,使其知识、德性、价值、行为等发生改变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所承载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从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教育话语。作为教育话语,必须符合教育环境的客观特征、教育主体的主观特点、教育手段的基本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为思政课改革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要求我们既要在教学内容上做到科学严谨,也要在教学方式上倡导“活学活教”,鼓励教师用好启发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打造内容精、设计巧、讲授活、形式美的线上线下“金课”,实现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内容上“扬正气”、在教学方法上“接地气”、在广大学生中“聚人气”。

二、有效性原则下话语使用的重构

具体来说,话语有效性包括话语使用目标的有效、话语使用原则的有效以及话语使用的方法有效。有效性作为话语沟通结构重构的新标准、新思维、新范式,彻底地改变了思想教育活动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教师为主体、以传统教学方式为手段的教学模式。重构围绕实效性、有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革新话语使用原则、创新话语使用方法、翻新话语使用方式。

(一) 以有效性目标创新话语使用目标

首先,有效性目标下的话语使用必须坚持外在灌輸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原则。外在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传统方式,也是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蕴含着教育者主观趣旨的教育活动,这种主观趣旨包含了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体现了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和教育意向,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角度来看,这种带有强烈外在引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的内容和形式及时加以承载和表达,如政治性语言、规范性语言科学准确地表达国家政策、政党意志、公民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更要及时反映,不仅做好党政国策的宣传传播工作,更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还要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规律,研究教学法,积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传播推广。

与此同时,如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关乎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是最植入人心的教育内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又必须建立在受教育者自主建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反映教育主体多元化的生活情境、生命体验,以学生最熟悉、最亲近的叙事方式、说理方法来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情感沟通、从而使学生在与教师之间搭建的平等交流场获取知识、提升认识,进而赋予生活以其本来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有效性的目标。

其次,有效性目标下的话语使用必须坚持逻辑性与情感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理论阐述必须符合理论性、科学性、标准性的要求。在表述内容上做到内容准确、逻辑性强、表达精练。一门学科的科学性不仅表现在教材体系的科学性上,更需要通过教师教学环节的科学专业来体现,即课堂表述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如话语使用层次清楚、前后衔接,符合表达的规律和思维规律。教师话语表述的准确性既能避免学生理解上的模糊,使之较好掌握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话语必须体现出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所以,能被学生接受的话语一定是反映学生生活内容、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生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介绍基本概念、基本范畴的部分应争取做到尽量标准化、精确化,在辅助性的内容上,又必须积极借助个性化、多元化的话语表达来付诸原理的解释、概念的介绍,观点的阐发。

再次,有效性目标下的话语使用必须坚持宏观叙事与具体说理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承载的教学内容既涉及到社会宏观层面的宏观叙事,又有关涉教育主体的具体阐发。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宏观层面的设计、理念、政策等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的教育主体、教学内容,再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精准化的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话语来传达输出。整个转化的过程必须通过个性化、趣味性的话语来准确定位教育对象、对其实施启发、解释和劝说活动。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我们要将对大政方针的阐发叙述与对个体教育者的说服讲理结合起来,既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灌输,又结合受教育者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需要进行交流与分享。将原本与个体生活看似不发生之间关联的宏观、中观政策,真正转化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元素,同时,将千百万个学生们的个体感受、具体体验综合起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话语反馈,上传到政策决策层面,从而影响政策决策和政策实施。真正达到有效性的目的。

(二)以有效性原则革新话语使用方法

在话语的具体使用方面,可以通过拓宽话语平台,丰富话语内容,活用话语形式、扩大话语渠道,创新话语技巧等手段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使用。在话语平台方面,积极引入易班、慕课等新媒体、自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同时结合过去课堂教学的传统手段开展混合式教学,将线上与线下、教师教学与自主学习充分结合起来。开发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革命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

在话语内容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是直接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教育话语,应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活需要、生活场景的活生生的“白话”,是人们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与凝练。

在话语形式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话语可以通过引入诗词、文学作品、标语、口号等多样化的话语形式,借助比喻、修辞等话语效果。” 甚至还可以借助语义界限较灵活的模糊性话语来拓展文字、语言的表达空间和思维想象空间,用己知事物表达新概念,通过开放性的想象空间使模糊性话语表达出更丰富的意象、情感、意境。

在话语渠道方面,充分发挥网络这种特殊的传播工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从而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话语)特定内容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种类。如果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向度是自上而下的话,那么网络话语就是自下而上、下情上达的“直通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平等对话的重要窗口。随着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的深入开展,网络话语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重要手段,研究网络话语的使用特点、使用技巧成为思政教学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

在话语技巧方面,除了通过话语内容的精准表达,还必须通过话语的意向性结构,如通过对话语表面含义背后的意象、意境展开联想,进而在教育主体的心理层面形成心理的意向过程,包括塑造意象、培养意蕴、感悟意境和实现意义等。

(三)以有效性原则翻新话语评价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归根到底需要通过评价体系来判断。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可以从效果、效益、效率三个方面来把握。从效果角度来看,有效性首先是教学效果的有效。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引起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这一改变需要首先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否科学准确,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否符合教育环境、符合教育对象的实际及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采取的传播形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使之可理解、易接受。从效益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益主要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国家、社会满足的程度。这种满足主要指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接班人。社会需要包括多个方面,如政治合格、文化技能合格、价值观念合格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载各种知识、伦理要求、道德规范,致力于培养知识、技能和品德全面发展的人才。从效率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具体执行过程便捷高效。这一标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表达内容、表达形式上,都贯彻特殊性、多元性的标准,在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估上,引入调查研究、对话访谈等数据分析方法,积极采用动态监督、行为预测等科学手段,同步追踪学生学习动态、学习效果以及学习反馈,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入学生大脑、改变他们的知识体系、价值准则以及行为规范。

注释: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8.

袁张帆.叙事与想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语言的意象性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张清民.话语与秩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刘涛.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J Searle. The Rediscovery of the Mind [M].The MIT Press ,1992. XI.

[5]F Brentano. 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 [M].Routledge,1995:24.

[6]陈兰芝,仇永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5).

猜你喜欢

重构有效性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
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