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影响力提升路径分析
2019-07-26陈于华
摘 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将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这一人类生活的最新产物结合起来,有效发挥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使其拥有更多的网络话语权,构筑网络影响力是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载体。本文从树立理念、优化环境、拓宽课程载体、强化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入手,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影响力的提升路径,以期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影响力 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陈于华,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思政部教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10
一、相关内涵浅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社会或者某一个群体,凭借有关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对成员实施有组织、有机会、有目的的影响,使其行为实践符合社会思想品德。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根据网络的实质,借助网络的影响力对教育对象在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信息素养等诸方面施加影响,使其能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行为。针对高校而言,则指的是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利用互联网的有效性与快捷性对大学生群体实施影响。
(三) 网络影响力
网络影响力指的是传播媒体、载体、内容、人等在互联网社会的影响力,反映其知名度、被关注度、美誉度等指标。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威胁
网络是把双刃剑,既能够成为弘扬正能量的有效平台,也会杂糅背离主流价值观念的渣滓。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对于各种网络工具、移动终端使用频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猎奇感,喜欢标新立异并乐于效仿流行趋势,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如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诸如网瘾、网恋、网红等现象。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基础
(一)理论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自其1984年正式设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取得了跨域式的发展。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了国际互联网国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经受了巨大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这一人类生活的最新产物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应运形成重要的学科分支。2017年11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安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在会上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同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的深度融合,并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生长点。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充分的运用思想宣传、传播学理论,熟练运用现代网络工具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有力抓手。
(二)政策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历史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为了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近年来,我国也出台了系列支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与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撑。
(三)现实依据
優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整体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高等院校学生工作开展的现实,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与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的现实要求高校学生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创设“互联网+思政”新局面,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时代的技术手段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影响力提升路径
(一)树立先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做到“以人为本”,实现“立德树人”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首先要在理念树立角度入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尊重、结合网络本质的前提下的,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便利、兼容、迅捷”特性,为人们信息交互提供平台。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网思维已经渗入到其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习惯的方方面面,因此,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至关重要。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借助“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做到“以学生为本”,实现“立德树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要求。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要依照这一理念,开展政策设计与具体实践,从顶层设计角度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专门的政策,并构建相关的政策及制度保障,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与高校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衔接,高校本身也要落实政策,将其纳入自身的管理工作实践中,使教育行政机关、高校等相关教育管理主体构成“协同”优势,形成“合力”,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念塑造,使其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方向的核心理念。
(二)拓宽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载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影响力,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载体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与时俱进,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有效渠道,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方法,日益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各个领域,尤其是充分利用新型的互联网教育技术,如利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技术手段,改革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课堂的教学互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实效性。
充分利用如“学习强国”等优秀资源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以学生所喜欢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发布、讨论的组织。利用“第二课堂”平台,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浓厚的实践活动、文体竞赛等寓教于乐的实践形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通过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设计,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有效整合图片、文字、声音、数据、图像等信息内容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
(三)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网络管理,构建健康、生态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的提升,有赖于构建健康、安全、生态的校园网络环境。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起集合图形图像、文本内容、音频视频等信息,为学生创造更多渠道去了解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在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展示“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优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展示传统文化经典内容,提升思想境界与道德素养。
校园网络环境的优化离不开有效的网络管理实施。因此要构筑具有防范、保障功能的网络管理体系,加强监控,对校园网中出现的群发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疏导与防控,有效利用网络武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管教育,开展针对“色情、暴力、恐怖”等网络污垢的“清理行动”,与门户网站、论坛等积极合作,发动学生群体中广泛、真实的网络正能量,使垃圾信息无处安身,无法藏匿。引导学生形成运用正确的网络语言,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减少对精神文明的侵害。此外,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约束,校园媒体应加强对不良现象的批评力度,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限制网络语言的任性程度,正确引导网络道德情感的表达。另外,建立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搭建师生互动沟通的平台,教育工作者利用平台能够用多元化的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党领导下学生参与”的网络思想教育体系
高校应培养起一批具有专业品质和优良作风,能够适应现代高校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深谙互联网管理要求,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复合型”教师,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内培外引”等各种手段,全方位、多渠道提升高校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待遇,提供相应的岗位支撑,在职称评聘等环境给予相应的支撑。有必要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实施淘汰机制,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内容广,对教育工作者的技术要求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要加大力度进行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及监管、激励、评价、奖惩机制。
各大高校还应当引导学生也积极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出发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建立起恰当的评估方式与指标,遴选优秀学生参与到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来,提升学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动性,加强朋辈引领作用的发挥,强化认知体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认知道理、形成习惯的认知过程,可持续地作用于学生认知过程,发挥网络影响的积极意义,使网络正能量在被学生不断阅览、不断交互、不但体验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之情势达成学校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五、结语
“互聯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有效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挥其主体作用的新载体,更是网络影响力形成的新动能,本文通过提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及实践探索,助力新时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
[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
[3]董盈盈,都晓琴.价值认同视阈下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 (3).
[4]冯刚,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5]姚盂君.网络政治工作的思維理念和工作方式[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29).
[6]胡树祥,高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的大数据分析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7).
[7]陈华栋.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8).
[8]韦吉锋,廖扬平,赖碧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价值生成及其策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