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研究

2019-07-26季晨璐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摘 要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培养应从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知、认同和实践三方面着手,即大学生通过认知方式夯实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培养实现教育价值的能力从而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大学生通过内化对理想信念的认同,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和对共产主义的价值认同,使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深入人心。通过体验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和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接受教育,能够巧妙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最终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通过认知、认同和实践三种对策,共同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季晨璐,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06

理想信念教育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是教育者对一定的社会成员进行的以树立某种世界观和社会理想信念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首先要从认知开始,大学生有了初步的认知后,接下来就是要将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知转化为认同,因为对理论教育的认同是由理论到实践的基本条件。此外,理论与实践不可分割的,科学的理论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发展动力,通过理论和实践共同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发展添动力。

一、大学生要加强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知

当今,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知存在着纸面化的现象,大学生往往将课堂中所掌握的知识等同于自己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知。因此要想加强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知,就要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增强他们认识和信仰教育价值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将理论知识外化为实际行动。

(一)夯实理论基础

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基础,学生必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理论基础,从实际出发,设计合理的学习内容和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又要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将自己的思想和信仰与理论知识相融合,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其次,要求真务实,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相联系,必须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相结合,否则就会失去说服力。在培育理想信念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个人发展与现实需要,将理论教育与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相联系,例如,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以便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理论教育的内容。

最后,要探索创新,开拓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大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理论的接受,除了进行传统的课堂理论学习模式外,还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知行合一的“第二课堂”中积极探索。例如,充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理论学习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展现出来;校园文化往往在无声中传递着理想信念的理论教育,通过校园文化途径,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内容将渗透到红色校园文化的活动中,学生将在红歌会、红色论坛等活动中体会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感化和教育。

总而言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在无形中接受教育,在巩固理论基础的同时实现知行合一的学习目标。

(二)培养实现教育价值的能力

理想信念教育的有用性实现的问题需通过实现其教育价值来解决,只有当大学生认清并将其价值实现时,理想信念教育才能落地开花。大学生认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学生要建立起合理的教育目标体系。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极高的抽象性和长远性,与现实有着较大的距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困惑和迷茫,这就需要大学生将理想信念教育和他们的具体实际相联系,从而转化为他们现实的目标体系,让他们明白该做什么,该如何做,从而实现其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二是学生要学习实现教育价值的实践方法。首先,大学生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崇高政治理想。其次,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大学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作为现实活动的价值标准。最后,大学生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总之,大学生应注重自己价值主体的视角,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功能与自己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可以建立起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实践的基本思路,让他们认识到如何将理想信念教育贯彻到自己的现实活动中,从而将自己的理想信念潜移默化到其实践行动中去,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使他们发挥出新时代青年应有的价值。

二、大学生要深化对理想信念教育的认同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着对其认同度低的问题。因此,大学生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論成果;提高对共产主义的价值认同,加深对它的理解,使共产主义信仰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通过深化这两种认同,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认同度低的问题。

(一)提升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

要想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的认同,首先大学生要坚定对其信仰不动摇。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受到了挑战,与此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稳步发展,再加上西方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宣传和渗透,部分大学生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失去了信心,导致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陷入了迷茫,这时,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可从这三方面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首先,认真品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在研习中体会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科学性与真理性。然后,利用“第二课堂”,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变为具体的实际行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接触更多的社会现实,从而发现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最后,通过新媒体、网络等新平台更生动具体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在潜移默化中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感染自己并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大学生要内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对理论学习要逐步进行,不能机械地或盲目地单纯记忆,激发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情实感,并体会到它是人类理解世界最全面有效的工具,是推进历史发展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此来把握其最新理论成果。

(二)提高对共产主义的价值认同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马克思提出的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革命战争的年代革命先驱们为了这一伟大梦想努力奋斗着,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的思想、文化和信仰开始相互的交流和渗透,冲击着大学生对原有思想的认识,,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受到这些形形色色的信仰理论的影响,当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分析和选择时,就会对这些信仰产生盲目的追求。针对大学生信仰危机这一现状,如何提高他们的价值认同,重建其共产主义信仰則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从两个方面提升共产主义价值:一是大学生要学习理论知识用以武装头脑。学校可以精选相对固定的有关共产主义信仰的文章,由大学生们认真反复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使共产主信仰深入人心,从而润物无声地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真正使共产主义信仰扎根于大学生的心中。二是大学生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的转化。学习知识和理论是确立对共产主义价值认同的基础,将知识与理论内化为思维方式,外化为行为习惯才是学习理论和知识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正确的“三观”。

三、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策略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实用的系统。理想信念教育离不开科学理论,但理论要转化为个体价值,必须要经过实践。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层面的理想信念内化为个体价值认同,促使自身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一)体验实践的育人功能

实践具有育人功能,社会实践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巧妙融合能够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养成。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往往存在着学生重视课堂理论的学习,忽视实践活动的弊端。因此,让他们体验实践所带来的育人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大学生要将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内容融入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实践与理想信念深度融合的教育机制的有效性。学生可建议学校实行两个策略,从而体验到实践所带来的育人功能:一是建议学校将实践纳入到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计划之中,课程计划是高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将实践纳入课程可以增强理想和信仰的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学校应合理规划实践的时间,适当增加课堂时间,与理论教学时间保持平衡;教学实践过程形式多样。二是建议教师健全考评体系,健全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树立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实践育人考核评价导向,考核的评价指标要符合实际,坚持知行统一、客观全面的原则。因此,在新时期实践的教育功能应适时代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更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识规律,满足社会的新要求。

(二)在良好的育人环境接受教育

首先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高校是大学生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最重要的培育基地,大学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下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更易于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应积极参加以“理想信念”为题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如演讲、论文写作和表演等,通过接受情景教育和体验教育,学生将树立文化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能够激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最终实现其爱国精神的升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受到家庭教育环境的直接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要与家庭保持紧密的联系。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理想信念教育既是理论方面教育的问题,也是实践方面教育的问题。青年学生的理想和信仰教育必须跨越以往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让他们到实践中去了解和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坚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只有让年轻的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使他们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成为时代发展中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易,宋友文.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4).

[2]张果.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3]林伟毅.以中国梦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