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牧羊女》的视觉图像及对审美认知的影响
2019-07-26丛婷婷
丛婷婷
摘 要:本文以米勒《牧羊女》为例分析出画面中的视觉图像以及在作品中的作用。视觉图像主要包括画面中的语义信息和审美信息,画面中事物反应的是语意信息,而画面特色及情感表达可以通过分析审美信息得出,分析出米勒《牧羊女》画面的视觉图像,学习解析画面的方法,有利于我们对绘画的研习,培养自己的专业敏感度,便于更好地进行专业创作。
关键字:米勒 《牧羊女》 语意信息 审美信息 分析意义
一、前言
绘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主要在于它的视觉特殊性,往往在没有文字解释的情况下,观者会以自己的第一感受为主,而这一感受是不同的,这也是视觉文化的魅力所在。在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中写到“画家的观看方法,可由他在画布或画纸上所涂抹的痕迹重新构成。然而,尽管每一个影像都体现了一种观看方法,但我们对影像的理解和欣赏,还取决于各人独具的观看方法。” 绘画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称为绘画家的图案设计,每一幅艺术作品都是绘画家经过“设计”而展现到欣赏者面前,分析画面中的视觉图像也就是揭示绘画者内心的用意。学习大师作品,第一步是临摹作品,而这个举动的目的就是探究画家绘画的过程,从刚开始的“他是怎么画的?”转变为“他为什么要这样画?”,这也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如在米勒的《牧羊女》中看似简单的场景,却是画家通过自己的审美安排,让画面产生一种“朦胧”感,虽为乡土却让人感到敬畏。本文将对米勒《牧羊女》进行视觉图像分析,探究米勒的绘画的艺术语言魅力及对审美认知的影响。
二、作品简介
作品名为《牧羊少女》 绘画于1864年,属于画布油彩,现被巴黎奥赛美术馆收藏。
在这幅画中,画家描绘出了一个十分惬意安宁的牧羊场景分为四个层次:天空、草原、羊群、祈祷着的少女。画面中天空所占的比例较少,大面积的草原让视线集中在人物与羊群上,牧羊女披着旧毛毡披肩,围着红头巾,孤独地与羊群为伴。女孩头上包着暗红色绣花毧帽,身着深色长裙,披着厚重毛毡,背对着羊群与彩霞,手上正在编织毛衣,她微躬的身影与专注的神情,宛如祷告般的虔诚。整幅画面营造出一种乡村田野间特有的“温暖”氛围。
三、作品中的视觉图像分析
1.作品中的语意信息
作品中的语义信息是由画家决定的,以画家的视角出发。画家选取的是牧羊女形象,简单朴实的装束,给作品奠定朴实的基础。为了符合形象,融入场景,“牧羊”的场景让画面更加融洽。羊群的安排,让画面更加“安静”,本身羊的温顺,带动着整幅画面,与牧羊女的动态和谐统一。画面中“静”占大部分,必然要由“动”打破,几个角度不一的羊,和天空的云,小块的打破,大块的保持,让画面既保持鲜明主题,又不显的呆板,可见画家扎实的基本功。可见当绘画家与观赏者在同时面对自己的绘画中信息时,观赏者会带入自己的主观成分,而画家会更客观。则米勒的《牧羊女》从客观上讲是将简单的牧羊场景改变形式,引发观者思考。
2.作品中的审美信息
画面中画家改变画面中的形式,则是画家审美观的体现。而一幅画面的意義所在就是递给观者的审美信息。
(1)画面中的平面构成
首先对画面中的平面构成进行分析。从大的范围看《牧羊女》是一副现实主义作品,也可以称为写实主义。它遵循写实透视法则——近大远小,可以从人物、羊群以及天空的云中体现。从画面分割上分析,视线中心在牧羊女身上,位于画面中心偏右,为了画面分割平衡,用羊群数量来调整,画面羊群左多右少在主体人物背面,控制画面拉力作用。羊群除了让画面左右平衡,还使画面变得深远,近多远少的设计,连接远处地平线,由于画面主体是靠右,羊群的纵深安排考究,在人的背后,突出人物。由于羊群数目较多,则显得比较繁杂,人物的刻画要从简,由于主题是牧羊女,人物与羊群的关系要链接得当。所以画家安排人物衣着不规则,走势也是顺着羊群方向。为了打破画面的“一边性”纵深感,后面的天空采用横面切割方式,控制画面。
从细节处分析,主要人物的衣着装扮奠定了朴实画面的基础。但为了打破画面的“过分”宁静感,用斜式的披肩拉近与羊群的联系,打破一味“向上向远”的画面,同时打破的还有人物的动态。微微向下佝偻的背部,向下虔诚的头,以及向下的实现,看出人物的卑微以及虔诚祈祷的心态。在《观看之道》中第84页解释“知觉的焦点起自眼睛、嘴巴、肩膀、手——这些部位足以表达感情中细微之处,因而所表达的个性就分外丰富多彩——继而转移至性感部位,其形成暗示一种不由自主而单一的过程”,可见画家安排构图的细腻。?譹?訛画面中的“小资情谊”也可以称为生活情趣,展现在动物身上,由于主题的鲜明性,主体人物表现庄重神圣,但这样的画面并不符合米勒小资情调的性格,所以将趣味性展现在动物身上,小狗的机灵和羊的悠闲,让画面有一种轻松感,突出“生活”感。
(2)画面中的色彩构成
画面中的色彩编排与平面构成比较下,显得简洁明了。为了让画面产生“回忆”,将以往前亮后灰的风景画改变,画面整体前暗后亮,画面营造一种“故事情节”。总体来说,画面延续了古典主义的光感,画家或根据现实,或运用想象力,描绘他眼前的影像。在《牧羊女》中明显看出想象力更多一些,不是纯粹的写实,色调呈现出温暖感,富有梦幻感性特色。天空的亮烘托出地面的黑以及主体物的灰,接近现实的色调带有独特的个人特色朦胧感,让米勒的画被大众接受。
对于细节处理的精心也展现在画面中。从牧羊女与羊群的关系中,将牧羊女披肩色与羊群处理成同一色相不同明度,不仅加强了人物与环境的联系,又增加画面的层次感。牧羊女的下半身色彩处理与草地以及羊群的暗部,都统一在“黑”中。但大块的黑又用较细致的小植物打破,增添了生活趣味性。人物的头饰及羊群亮部和天空的色调也是采用不同明度调节,即统一又丰富层次。画面的光感处理颇为考究,由于绘画的是牧羊女在祈祷的场景,所以人物笼罩在一片宁静中,背景却是一片“光芒”,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感,以及显示画家对这一仪式的尊重感。
四、对米勒《牧羊女》进行视觉图像分析的意义
米勒绘画打动人的就是整幅画面营造出统一的宁静质朴感,画家善于在现实主义题材中描绘生活的“动人点”。分析出《牧羊女》的视觉图像,揭开画家绘画的技巧,便于我们去学习油画技法更能深入探究绘画的意义。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意识的感性形式对于人类是最早的,所以较早阶段的宗教是一种艺术及其感性表现的宗教。”?譺?訛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自然在绘画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劳动的农民在米勒的画中有着重要地位。他的画笔几乎囊括了一切农民的状态:耕地、放牧、祈祷等。从画面中也可以看出米勒对生活的礼赞。而米勒的情感与苏珊﹒朗格的思想有着共同之处。可以看出作品中的视觉图像具有真实性,也是画家对自己情感的表达与寄托,让学习者对画家对作品甚至绘画本身的理解层次更深。
五、学习感悟
绘画时,画家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融入画面,并与审美者产生共鸣,这种方式也可以称为画家与欣赏者之间的交流。米勒将自己对乡间生活的热爱在作品中展现,就像作品《牧羊女》中的人物对生活的安逸情怀一样,这是画家与作品的交流,而后审美者再通过自己的认知体会对画面评价,间接性的是与绘画者交流。牧羊女的安静、环境的静谧及生活的安逸,都是米勒对生活积极态度的展现。所以了解画家的思想是学习画家的绘画方式的第一步,也是形成自己绘画风格的第一步。
结语
本文分析视觉图像在画面中重要作用及意义,可以为后期的学习者奠定学习的基础,甚至是不同国家、不同领域,都可以得到启迪。学习分不同阶段,而深入阶段寻求更为具体的理论,不仅仅是精神层次,更多的是寻找专业的角度。用事实证明信息的好坏,培养自己的专业敏感度,有自己的专业认知,是我们现阶段学习的意义所在。
注释:
约翰﹒伯格,戴行钺译.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黑格尔.美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