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定西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几点建议
2019-07-26
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定西市委、市政府把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统一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截至2018年,全市共完成退耕地造林210万亩,其中前一轮136.62万亩,新一轮73.38万亩。完成投资37.63亿元,其中前一轮28.76亿元(种苗造林费1.98亿元,现金补助26.78亿元),新一轮8.87亿元(种苗造林费2.39亿元,现金补助6.48亿元)。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市7县区119个乡镇全覆盖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使全市7县区104个乡镇972个村15万退耕农户67万人从补助中直接受益,3万户种苗种植和经营户受益。
一、工程建设成效
退耕还林作为治理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民心工程,为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这项国家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覆盖最广、跨时最长、影响最深、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已经在定西发挥并将持续发挥突出的综合效益。
(一)持续改善了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工程使全市国土绿化进程明显加快,退耕区林草植被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植被破碎化程度显著降低,使退化的森林植被得到恢复和重建。新一轮退耕还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和显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正在逐步改善着区域生态环境,全市人居环境持续向好发展,陇中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二)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市累计兴修农田道路和林用通道600多公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到哪里,道路就修到哪里,从而有效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和出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三)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陡坡地实施退耕还林后,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广种薄收耕种习惯,农民群众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土地资源上集中生产要素投入,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果蔬、林药、养殖、种苗花卉、油用牡丹等区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并由粗放经营向精细或者集约经营转变,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并发展壮大,为发展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增强了后劲。同时,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适宜栽植经济树种的退耕农户重点发展经济林果,着力打造了通渭陇川苹果、陇川金银花、陇西通安驿镇核桃、漳县新寺镇核桃等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经济林果示范基地,建成以苹果、核桃、梨等为主的经济林果6.05万亩,提高了退耕地的土地产出,为退耕农户培植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壮大了富民产业,形成了生态建设促进林果产业发展,林果产业发展拉动生态建设的良好格局,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互促共赢。
(四)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种苗造林和现金补助间接或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随着退耕还林区林地面积逐步扩大,耕地逐渐减少,退耕还林还转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将农民从贫瘠的土地上解放出来,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转移的富裕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及第三产业,开展多种经营,获得更多收入。劳务输出的部分劳动力,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致富技能和信息,返乡创业致富。工程建设使广大群众增收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从而加快了全市脱贫致富步伐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五)有效助力脱贫攻坚。按照生态扶贫要求,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与精准扶贫、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工作紧密结合,在安排建设任务时优先向符合退耕还林范围的贫困户、生态移民户、异地搬迁户倾斜,使他们能够从政策补助中直接受益,增加收入。并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产业发展,帮助退耕农户建立经济林等脱贫致富产业。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4.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退耕还林21.28万亩,分别占全市退耕农户和退耕面积的28.03%和29%,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从退耕还林补助中增加收入6000元。同时,由于退耕还林工程的带动,各地鼓励和指导贫困农户大力发展苗木产业,在采购苗木时优先选用当地乡土苗木特别是贫困户的苗木,不断拓宽了贫困户增收致富渠道,退耕还林工程必将在全市脱贫攻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助推作用。
(六)增强了全民绿化意识和生态意识。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和政策的深入宣传,以及前一轮退耕还林产生的显著成效,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到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与自身生活的息息相关,自觉关注、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普遍增强,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现象得到根本遏制,各种民间和社会资本也逐渐投资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把林当粮种,向林要效益”的群体意识普遍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市人民共识,并深入人心。
二、困难问题和建议
(一)按照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范围,由于国土二调数据与实际差异较大,严重制约退耕还林任务的争取,使实际符合政策范围的耕地不能享受退耕还林政策而足额退耕还林。国土二调25度以上坡耕地地块分布分散零碎,给规划设计、组织施工、抚育管护、成果巩固、信息化管理等工作带来较大困难,退耕还林成效难以有效体现。同时,国土二次调查现状图与实际现状不相符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要将退耕还林设计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接难度很大,目前全市还有127万亩耕地急需退耕还林。建议:从顶层设计尽快对国土二调数据组织调查,进行修正,确保实际符合政策范围的耕地能够全部退耕还林,从而确保充分发挥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效益,真正将退耕还林工程变成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市内各县区城镇区一些经济相对富裕、贫困山区劳务输出较多地方甚至整户外出、实施生态移民和整体搬迁村庄农户将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普遍,耕地荒芜面积较多,这部分耕地适宜退耕还林,农户退耕愿望也较强烈,但大部分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范围,不能退耕还林,干部群众意见较大。建议:在不突破该行政区基本农田红线的前提下,只要农民群众愿意,将弃耕撂荒耕地和移民搬迁户耕地全部纳入到新一轮退耕还林范围,并打破乡村区域界限,集中安排任务,实行整山系整流域整体推进,以提高退耕还林的规模效应。
(三)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标准相较于前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标准和当前物价水平偏低,五年期限太短。加之种苗造林费比三北、天保工程500元/亩的标准低100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抚育管护工作,工作经费每亩3.6元标准偏低,且地方财政配套困难,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有一定影响。建议: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年限到期后再延长5年,并提高补助标准,种苗造林费提标到500元/亩,以充分调动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并适当增加工作经费。
(四)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全市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育难度大,农民持续增收缓慢且不稳定,工程建设成果巩固困难。建议:国家建立新一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后续产业培育支持力度,在项目和资金上倾斜扶持,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前一轮完善政策补助到期后,对还生态林每年每亩给予一定的管护费补贴,使退耕农民得到的补贴与种粮农民得到的补贴基本相当,增加退耕农户的管护责任和经济收入,使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能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