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关键

2019-07-26

甘肃林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林草科技成果林业

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科技进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说:“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决定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后,林业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功能进一步拓展,对林草科技创新质量的要求显著提高。

一、摸清底数,找准短板上台阶

目前,全省、市、县三级共有林业科研院所20个(省级 5个,市级13个,县级2个),林业技术推广站99个,局直单位大部分设有科研科。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科研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林草发展需求。目前,全省林草科技管理尚未建立适应新常态下林草科技项目管理的体制机制,致使科技投入碎片化、科研基础薄弱、科技资源分散、研究内容重复交叉、科技成果水平低、投入产出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不高。二是人才队伍难以发挥技术支撑。受专业技术职称限额的限制,全省各级科研推广单位普遍存在技术人员晋升职称难。尤其在基层单位,部分技术人员因受基层争取科研项目存在难度、科研成果数量少、职称限额有限等客观原因的影响,造成工作一生都评不上一个副高。不仅扼制了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激情,也间接地影响科研成果的水平,成为影响科技为林草建设提供支撑的制约因素。三是林草科技推广功能弱化。部分市、县(区)林草科研机构林科所推广合署办公,加之个别县区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机构改革中被弱化,人员编制缩减,工作经费减少,一系列林草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不能快速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之中。四是科技经费投入难以保障需要。除省局直属的5个科研推广单位和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科研条件较好,其它的基层科研推广单位普遍存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基础条件薄弱,缺乏先进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实验基地等短板问题。

二、顶层引领,形成合力求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但要切实发挥效力,实现创新驱动,还要得力于政策支持,得力于体制机制的保障;还要得力于规划引领,得力于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一)吃透政策很重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9月24日颁布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全文从11个方面共143条,对科技体制改革做了详尽的安排。文中指出:到2020年,在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成果,基本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更加健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充满活力、高效协同,军民科技融合深度发展,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创新效率显著提升,为到2030年建成更加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应该说,《方案》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当前指导科技创新的法典,是科技工作的“施工图”。对于一个行业的科技来说,主要是吃透政策,理解政策的内涵和外延,结合林业和草原建设与发展需求,活学活用政策,把政策落实到科研、推广和科普教育中,使政策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倍增器,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而不是束之高阁,或是熟视无睹。

为什么我们会经常感到困惑,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对政策吃得不透,不会运用政策,梳理出政策中的一些微观精神拿来为我所用。

(二)体制机制是保障

《方案》最具含金量的是打通了科技与经济间通道。一是强化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打出了一记“组合拳”。二是激发了科研院所活力。尤其是对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市场经营活动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应该说这是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一大亮点。三是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要求构建全国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四是激发了科技人员积极性。提出分类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进科研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以及开展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选聘国际高端人才实行市场化薪酬试点等改革措施。

政策是大法,不容帮述。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行业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政策自然是基本遵循,也是根本依据。目前,全省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除了一些面上的困境外,还有就是科技奖励机制缺失。说它们是科研单位,可又兼有管理职能。这样一来,在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政策上,就往往会往行政管理上套,就会产生一些不适应或不适用的问题,也因此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深度、广度和质量。

(三)打造攻关合作平台形成合力

一是统筹用好现有科技资源。围绕我省林草增绿增效科技需求,强化对国家陆生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管理,积极用好和推进省治沙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民勤沙漠化防治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省林科院国家林草局油橄榄工程技术中心、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经济林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草原科技合作联盟作用。同时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我省林业和草原科技优势资源,加快申报和筹建国家林草局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等,为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提供高水平综合实验平台。二是建立长期稳定的科研基地。加大对治沙研究所、林科院、推广总站等林草行业科研机构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生态站等科研平台的人才、项目和政策支持,争取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晋升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申请正式建立国家公园研究中心、沙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草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防沙治沙创新联盟以及博物馆等科技平台与基地。三是参照国家林业与草原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体系,依托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生态台站、沙化土地封禁监测点、退耕还林监测点,在全省重点林区、草原、湿地和沙漠继续布设生态研究台站,建设甘肃省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和大数据平台,在全省开展长期生态定位监测、评价和服务林草行业。

三、抓住人才,扭住创新找出路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创新是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要把全省林草科技创新搞上去,就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一)实施人才兴林(草)计划

一是出台全省林草激励科技创新人才措施。参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发〔2019〕22号通知,给科技人员松绑,建立和完善利于新时代林业和草业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设立林业与草原人才工程奖,加强人才梯度建设,发挥科研一线人员在科技奖评审与推荐、项目评审及检查验收中的作用。引进急需紧缺行业高层次人才,构建高层次创新人才梯队。加强基层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林业与草原行业整体科技水平。二是建立人才层次培养(训)计划。积极参与国家和省实施的人才计划,选拔和培养一批林草优秀专家和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让他们更多参与到林业工程建设和林业科技活动中,推进林草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步伐,打造一支响当当的领军人才队伍。三是提高现有林业科技队伍水平,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采取进修、学习、培训等形式进行深造和知识更新,搞好梯队建设和代际转移,注重和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四是积极发挥省林学会的作用,组织各种专题学术交流活动,营建学术氛围,以锻炼林业人才的能力,提高学术水平。

(二)实施大科技创新行动

积极探索和倡导省、市林草科研院所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间,省内各级科研院所、高校间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合作交流领域,充实合作内容,增强科技创新的宽度和深度。积极倡导和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间加强合作,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横向联合和纵向合作,建立高效顺畅,顺应市场规律和供需的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加速转化。

采取实施重点林草创新项目的路径,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创新性、可行性和实用性。针对全省林草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每年资助支持1~2个重点方向。如国家公园建设体制、重大工程与矿区影响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困难立地植被保护与恢复、三北地区退化林分的修复、高寒沙化草场综合治理、荒漠化预警及其防治、丝绸之路甘肃段交通干线风沙灾害控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沙产业理论创新与实践、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等。我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

(三)实施科学技术进步奖行动计划

一是继续深化林草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价值分配导向,针对我省科研人员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股权激励等对创新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政策缺位、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明确分配导向,完善分配机制;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立项、评审和绩效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科技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探索研究建立省级跨区域的科研机构,根据不同自然类型合理设置;基层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可以将现有的推广站、森防站、种苗站等纳入其中,提高科研推广机构整体服务林草业发展的能力。

二是推进林草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对林草工程项目的科技支撑。按照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甘肃省林业与草原局科技成果管理办法”,明确成果转化激励导向,鼓励采取多种转化模式。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加大对行业优秀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继续加大林业与草原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资金的投入,用好中央与地方财政科技转化资金,强化对甘肃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技术、林草特色产业支持,提高林草科技成果转化实效,促进林业与草原行业的发展。

三是积极培育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全省林草科学进步奖获奖率。科技创新既要注重过程,又要关注结果。实施科学技术进步奖行动计划,既是根,又是本。必须在创新中寻找出路,在获奖中得到证明。

近年全省林业行业获得全省科技进步奖的等级和数质量都有限。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和目标地组织、引导、培育具有科技含量和冲刺力的科研成果,实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广泛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行动;不断强化科技机构基础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增加科研推广硬件设备,改善办公条件;引进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科技、北斗应用等信息技术手段,走内涵式林草科技创新发展和外延式拓展之路,全力冲击全省科学进步一等奖,努力多得二等奖,用来提升全省林草科技影响力,提振全体科技人员的自信心。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林草科技创新是一项涉及众多领域的复杂的系统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久久为功,不断前行。

猜你喜欢

林草科技成果林业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刊首寄语 林草风采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林草风采
着力做好林草生态扶贫
land produces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