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对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

2019-07-26

实用老年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状面倾斜角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主要是因椎间盘、关节软骨、关节周围韧带等发生退行性改变所致的疾病。一般情况下,正常脊柱曲线能使身体处于最佳平衡状态,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导致脊柱-盆骨形态曲线改变,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引起下腰痛、腰部活动障碍等,影响病人日常生活[1]。临床中对于病情较轻的病人通常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等。但一些病人病情较重,下腰痛症状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日常生活受限,且采取保守治疗无明显改善,需行手术治疗[2]。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术式,其主要目的是重建脊柱平衡,减轻疼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3]。本研究对6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行腰椎融合术治疗,探讨该术式是否能够有效恢复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4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既往无脊柱手术史;(2)无腰椎肿瘤、结核等病变;(3)无手术禁忌证;(4)知情研究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4]:(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2)合并严重肝肾器质性病变者;(3)精神障碍者;(4)妊娠及哺乳期者。64例病人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 62~75岁,平均(68.3±5.2)岁;病程 10个月至20年,平均(5.8±2.2)年;疾病构成:腰椎间盘突出37例,腰椎管狭窄12例,退变性滑脱1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狭窄5例;病变节段:L2~L3为5例,L3~L4为8例,L4~L5为36例,L5~S1为15例。

1.2 手术方法 病人均采取全身麻醉,取俯卧位进行手术。悬空腹部,应用C型臂机观察病变情况,结合病变范围确定切口及暴露长度,行后正中常规入路,将双侧骶棘肌进行剥离,充分暴露椎板、关节突。在仔细保护神经根、硬膜的情况下,将病变椎板咬除,使用骨刀清除下关节突,目的主要为解除病变部位的神经根压迫。分离粘连组织,暴露椎间盘组织,切除病变椎间盘,并将融合器置入间隙内。若病人腰椎滑脱,则先行复位,置入螺钉,并使用连接器提拉复位滑脱的椎体。术后缝合,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常规予以止痛、抗生素等治疗。术后1年拍摄X线片复查评价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前、手术后1年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包括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腰椎矢状垂直轴、骨盆倾斜角。

1.4 评价标准 病人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日本科学会(JOA)量表对症状进行评分。ODI总分0~50分,评分越高说明功能障碍越明显。JOA总分0~29分,评分越高说明腰椎功能越好。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1、3、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分数越低,表明疼痛程度越低。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比较 手术后,病人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明显大于手术前,腰椎矢状垂直轴、骨盆倾斜角明显小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比较(±s,°,n=64)

表1 手术前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比较(±s,°,n=64)

注:与手术前比较,∗P<0.05

时间 骶骨倾斜角 腰椎前凸角 腰椎矢状垂直轴 骨盆倾斜角手术前 25.30±4.26 34.58±10.96 1.83±4.98 22.19±8.74手术后 29.52±5.47∗ 41.31±7.85∗ 0.27±2.39∗ 18.02±7.59∗

2.2 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 与手术前(6.47±1.22)相比,手术后 1个月(3.41±1.14)、3个月(2.52±0.44)、6 个月(0.85±0.33)的 VAS 评分均显著降低,且随术后随访时间的增长呈进行性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手术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手术后,病人ODI评分明显低于手术前,JOA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手术前后症状评分比较(±s,分,n=64)

注:与手术前比较,∗∗P<0.01

时间 ODI评分 JOA评分手术前 45.82±16.88 8.15±2.26手术后 13.94±8.07∗∗ 13.68±1.95∗∗

3 讨论

腰椎退变性疾病有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退变性滑脱等,常常以类似腰椎管狭窄症状如间歇性跛行、下肢痛、腰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既有矢状面腰椎不稳、滑脱,又有冠状面侧方滑脱和旋转性半脱位;骨质增生明显,侧隐窝狭窄较重,关节突增生,解剖标志不清[5];常合并骨质疏松、椎旁肌萎缩、瘢痕化等。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方式主要为手术,手术指征为神经功能严重障碍及保守治疗无效者[6]。由于腰椎退变性疾病多伴有椎管狭窄症状,因此手术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抑制病变进一步发展,解除神经根压迫,重建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且治疗时需根据病人具体病情确定固定融合范围及节段(看其是否存在椎间盘退变、腰椎失衡现象)[7-8]。

脊柱及骨盆形态曲线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最低能量消耗的状态,此时脊柱-骨盆矢状面处于正常的平衡状态。腰椎退变性疾病可打破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原有平衡,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发生改变,如腰椎前凸角、骶骨倾斜角变小,骨盆倾斜角变大等[9]。腰椎融合术主要是改变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恢复脊柱-骨盆正常生理曲线,重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10]。腰椎融合术有利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但从生物力学角度考虑,广泛的融合会产生应力集中、破坏脊柱正常生理弯曲及小关节退变等并发症[5]。在峡部裂型腰椎滑脱、腰椎不稳致椎管狭窄(退行性滑脱、退行性脊柱侧弯)及存在客观性节段不稳的病例,行腰椎融合术可提高疗效。手术过程中需清除病变的椎板、下关节突及病变椎间盘,解除神经根压迫,消除神经根压迫引起的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腰椎融合术治疗的病人术后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明显大于术前,腰椎矢状垂直轴、骨盆倾斜角明显小于术前,重建了病人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与张卫红等[11]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术后病人ODI评分明显低于术前,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术后随访期间VAS评分呈进行性降低。说明腰椎融合术能够缓解病人功能障碍,改善病人的腰椎功能,缓解病人腰背部疼痛,这与曹华等[12]研究结论基本相符。

综上所述,腰椎融合术能够改善腰椎退变性疾病病人症状,促进腰椎生理前凸恢复,有效维持病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状面倾斜角融合术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请您诊断
以“倾斜角与斜角”为例谈概念教学
颈椎矢状面参数的研究进展
开缝圆柱缝隙倾斜角对脱落涡的影响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青年女性矢状面轮廓曲线提取与拟合研究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矫形设计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