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书屋
2019-07-26本期编辑付松
本期编辑 / 付松
孔学堂书局购书热线
0851-86277673 86415384
栏目协办:贵州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贵州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热销书榜
《大国崛起》
作者 / 唐晋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国家宝藏》
作者 / 佟洵 王云松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花园里的机器人》
作者 / (英)黛博拉·因斯托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 / 王小波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荐书
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好榜样—— 读《习近平在正定》
文_傅臣刚
2019年2月,中央中共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在正定》一书正式与读者见面。
该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的奋斗故事:摘掉“高产穷县”帽子,走出“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的“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为企业松绑放权;制定“人才九条”广招天下英才;构建“拆掉围墙、八面来风、横向联系、经济协作、主攻石市、挤入京津、咬住晋蒙、冲向全国”的开放型经济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这片热土知之深、爱之切,他所进行的一系列生态实践和创新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永不卸任的县委书记”“不穿西装的改革家”,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3年,展现出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崇高形象,为新时代优秀年轻干部树立了好榜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舍得花精力、下功夫,博览群书、善于学习,特别是加强理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自觉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在难事急事乃至“热锅上蚂蚁”一样的经历中经受摔打,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牢记“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的告诫,懂得“表态不如表率,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不摆花架子,不搞虚东西,“说话做事做人都踏踏实实、诚诚恳恳”,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不脱离群众,不搞任何特殊化。
读完掩卷,不由想起欧阳修在《章望之字序》里说的:“君子之贤于一乡者,一乡之望也;贤于一国者,一国之望也。”习近平总书记正是这样曾经“贤于一乡”、现在“贤于一国”的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
(作者系遵义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
平“语”近人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奋发图强,同心协力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努力创造独龙族更加美好的明天!
——2019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群众回信说
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推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适时组织对贫困人口开展“回头看”。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指出
重温经典
《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在撰写《史记》期间,司马迁因遭到奸臣的诬陷被打入死牢,他化悲愤为力量,化热血为笔墨,《史记》书成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史记》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编辑手记
汗水结晶润墨香—— 以《阳明学研究年鉴(2016)》编校为例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近年来,阳明学已渐成显学。有关阳明精神文化的学术与通俗著书众多。孔学堂书局出版《阳明学研究年鉴(2016)》,以期推动阳明学的研究,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阳明学研究年鉴(2016)》是一本合编年鉴类图书,整理编写了2016年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欧美等地阳明学的文献综述,汇辑一年内的重要阳明学会议论坛纪要、统计该年度有关阳明学的文献、推荐介绍该年度出版的阳明学术研究图书与辑刊。它为读者查阅相关学术资料提供了高品质、高价值的信息。
编辑过程中,点滴琐屑,如涓丝春雨:与该书众多编者接洽,感悟阳明学科之蔚然大观;文献体量颇大,挑灯统稿、拾撷篇目、纵横比对之辛劳;韦编三绝、书山践径,接受阳明学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之洗礼;苦乐在心,余不一一表述。众人汗水结晶,终为油墨清香。
(作者杨翌琳:孔学堂书局编辑)
读书故事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且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