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江之变:一条河的绿色实践

2019-07-26张恒

当代贵州 2019年18期
关键词:泉眼网箱乌江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张恒

贵州坚决打好乌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苦干实干、久久为功,让千里乌江更加清洁美丽,为万里长江注入清水碧波。

“乌江的水,终于回到了记忆中的样子,同20多年前相比相差不大。”4月15日,漫步在乌江河边,一眼望去碧波荡漾,迎着河面吹来的清风,年近六旬的赵文全感慨道。

赵文全家住遵义市播州区乌江镇中大街,距乌江仅3公里。回想起几年前,这里还被村民称为“污江”,“河水有酸臭味,周边的垃圾和污水也往河里倒,简直看不下去”。

作为贵州的“母亲河”,乌江水清则贵州水清。过去几年,全省不断加强乌江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乌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趋好。截至目前,乌江31个监控断面一至三类水占到85%,总体水质由原来的四类或五类达到现在的三类。

更为重要的是,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狠抓乌江流域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促群众脱贫增收,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道路。

源头治理控污削污

在贵阳市息烽县,盘旋的回抽水管缠绕在山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是开磷集团建成的乌江34号泉眼水污染治理工程1号2号回抽污水管线,受污染的泉水通过这些管道回抽到中化开磷公司进行处理。

2010年乌江水库曾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经勘测发现最大的危害源于34号泉眼的污染——由于磷废渣渗漏到地下,通过地下水变成白浆从泉眼涌出,其总磷和氟化物超标数百倍,一度导致遵义境内乌江断面全部为劣五类水质。自此,34号泉眼治理被列入全省环保重点治理工程。

“企业投入3.6亿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每天污水处理费用30万元,一年污水处理费用达1亿元左右。”贵州开磷质量检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先明说,34号泉眼高浓度含磷废水被抽出后,经中和池、熟化池、沉淀池、过滤池处理后,总磷含量基本达到排放限值要求。

“以前这河水是米汤色,水摸着滑腻腻的,闻着有股酸味。现在水清了,大家心里也踏实许多。”播州区乌江镇上寨组村民陈泽金今年60多岁了,可以说见证了家门口乌江水质之变。

泉眼污染问题解决了,源头削污控污同样关键。在距离34号泉眼十几公里的贵阳市息烽县小寨坝镇排杉村的交椅山渣场,绿色与黑色的膜覆盖在磷渣山上,给往日白花花的磷渣山穿上了一层保护衣。

“通过覆膜防渗漏和污水处理工程,把磷石膏覆盖起来,不让雨水进入磷石膏冲刷,不再产生新的污水,从而达到切断污染源的目的。”开磷集团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工程不断减少,覆盖在膜下的磷石膏会慢慢减少排污量,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此外,根据贵州省2018年出台“以渣定产”方案,包括开磷集团在内的磷化工企业,正在着力加快磷矿渣循环利用,“从源头上消纳磷矿渣”,逐步清除悬在乌江河上的污染“炸弹”。去年,仅瓮福集团就通过企业自建、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方式,生产建筑石膏粉、石膏砂浆等建材,一年“吃掉”了200万吨磷矿渣。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水环境管理处处长李斌介绍,为解决乌江流域内环境污染问题,省生态环境厅还集中整治煤矿和磷化工企业污染,对流域内矿井废水和生活污水设施不完善的煤矿企业以及磷化工下达了挂牌督办,实现“一矿一废水污水处理站”,有效减轻了流域沿线企业对乌江的污染。

补齐短板推进治理

“现在全靠这个污水处理厂,排进乌江的水质绝对达标。”站在沿河自治县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口,沿河自治县水务局局长刘朝强介绍,生活生产污水经过数十道生物工艺处理后,变成清澈的一级A标水。

“过去县城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只有4000吨,雨污没有分流,导致大量生活污水直排乌江。”刘朝强说,现在县里投资1.4亿元的县城生活污水二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7000吨的日处理量有效解决了县城过去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作为乌江贵州段的“最后一站”,沿河自治县近几年累计投入6亿多元改造管网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目前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4万吨,污水处理短板正在加快补齐。

沿河还在县、乡两级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实施方案》,对乌江流域两岸乡镇和村寨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同时,将乌江流域周边、水库和生态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以及美丽乡村示范区、中心村、传统村落等农村生活污水纳入重点治理规划。

不只是在沿河自治县,各地也在狠抓基础设施短板,着力解决城乡污水处理难题。在思南县乌江沿岸乡镇,10座污水处理厂高速运转,境内20余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100%;瓮安县建成19座污水处理厂,率先在黔南州实现乡镇全覆盖;遵义市播州区实施“治污治水·洁净家园”行动,在82个行政村完成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0余座。

同时,贵州以农村环境整治为抓手,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对乌江的影响,各地针对生活垃圾的处置也正在逐步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如今,乌江沿岸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短板正在加快补齐,曾经“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画面,已经不复存在。

绿色理念助力发展

“本以为网箱拆除后,养鱼这碗‘饭’肯定得丢,没想到上岸后还能继续,日子依旧有盼头。”在遵义市播州区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示范基地,养殖户朱大生开心地说。

在乌江里养鱼,原本是朱大生一家维持了20多年的生计。去年贵州全面取缔网箱养殖以后,他带着自己的6万多斤存鱼一起“上岸”,在播州区政府的帮助下,利用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技术搞起“生态养鱼”,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发展,还解决了几户农户的就业问题。

贵州狠抓乌江流域生态保护,致力于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相融的绿色道路。图为乌江百里画廊风光。(崔卿/摄)

“以前吃喝拉撒都在河上,我们也知道污染环境,但那时候还不知道有这样的新技术。”朱大生说,现在用循环水养殖,不仅“还乌江干净”,还可以实现节地、节水、节能、减排的作用。

同样因为取缔网箱养殖而“上岸”的还有皮禄江,他是瓮安县江界河镇渡江社区居民。在拆除了10个网箱后,皮禄江获得了政府2万元补贴,吃了10年“养鱼饭”的他现在买了快艇,种了6亩蜜柚,在江界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水质好了,来乌江旅游的人多了,搞旅游一年也有好几万元的收入。”皮禄江说。

如今,乌江流域网箱养殖已全部取缔,重还乌江水域“水清、岸绿、景美”。据贵州省渔业局局长刘有明介绍,贵州累计投入6亿元资金全面拆除乌江流域近2000户9579亩的网箱养殖,每天因此减少乌江投饵近1000吨,有效减轻了乌江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通过现金补偿、就业培训、小额贷款等方式让养殖户上岸“另起炉灶”,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

“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贵州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曾经的‘污江’重现光彩,也开启了经济发展新途径。”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乌江流域生态治理和保护,正是知行合一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泉眼网箱乌江
又见乌江
大地的取水者
大地的取水者
行吟乌江
水产养殖网箱清污专利技术概述
一起走过的日子
吊乌江
小池
乌江,乌江
网箱养殖瓯江彩鲤鲪鱼技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