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成绩与性别差异的相关分析
2019-07-25于秀娟
于秀娟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本校的初中学生数学成绩跟踪调查分析研究,发现在数学学习方面,男女生是存在性別差异的。
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学习中存在的性别差异越来越明显,女生和男生的生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数学本身的学科特征,造成两性数学能力差异。本文试图提出针对两性特点的教学意见,便于初中数学老师能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并使男女生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 数学成绩 性别差异
一、研究背景
2013年12月,英国每日电讯公布了PISA(特别针对15岁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次的考试数据显示数学成绩的平均分,男生的比女生的高出11分,2015年的PISA测试分析,在33个国家和经济体,在数学上表现顶尖的男孩比例比女孩高。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女生在学习数学方面处于劣势。这些促使我对有关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与性别差异的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积极探索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开展更有效的教学工作。
二、研究对象
对2014级的所有班级的同学数学成绩进行了跟踪研究。对三年中转学、休学的学生,进行了剔除。样本为我校185名男生,153名女生。为了排除班级班风和任教老师配置所带来的差异,特别地,对自己担任班主任的四班进行了再一次的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上面结果可以看出,入学时女生的优秀率比男生略高。但从上述两表可以看出,初一和初二上半学期女生数学成绩的平均分及及格率都略高于男生,但从初二下半学期到初三,男生无论从平均分和及格率都慢慢赶上甚至超过女生的。表2也充分的证明这一点。及格率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此起彼伏,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当平均分越低,说明考试越难,女生的优秀率与及格率就相对会偏低一些。特别说明,2017年昆山初三“一模”试题较难,无法分析两性优秀率的差异。
四、成因分析
1.生理原因导致的智力差异
智力检测发现,12岁以前,女生的平均智力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智力水平,而13岁以后,男生的智力水平会赶上和超过女生的智力水平,这和儿童的生理发育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小学甚至是初一时女生的数学成绩比男生高,而初二以后男生的数学成绩会慢慢赶上并超越的原因之一。
2.思维方式与课程安排
女生更愿意模仿,形象思维好一些,但随着知识的综合性更高,单纯的模仿已经不够数学学习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女生在《实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等一些需要仔细计算,变化情况不多,有套路可以模仿的章节,女生掌握的普遍比男生好;而对于《圆》、《二次函数》、“动点问题”以及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章节与题目,男生掌握的会比女生好,通过单元检测的成绩统计中也可以较好的发现。当然熟悉苏科版教材的老师了解,往往这些女生相对不擅长的章节,通常是放到初二以后,而这也是初二以后男生成绩反超女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其他的非智力因素
(1)性格与情感方面。
在学习上,女生比较安静踏实,耐心细心,男生则更易粗心大意。所以对于一些计算方面女生的准确率明显优于男生。在数学学习中,女生比较缺乏钻研精神[1]。大多数男生是勇于探索、拼搏、和发表自己意见的。女生心思一般较重,看重考试分数,好遐想,所以当学习上暂时遇到问题时,容易心灰意冷。另外,进入初二后,女生更容易受青春期感情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分散了学习上的精力和专注力。
(2)兴趣与信念。
男女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有明显的差异,当数学的知识综合性越强,男生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也更重视数学学习,而兴趣往往会影响做一件事的成功与否。女生的信念方面弱于男生,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觉得数学不用考试那么会选择不学数学。虽然大部分男生认为考试要考所以要好好学习,但也有不少男同学觉得数学十分有趣,认为学习数学很好玩。
(3)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在数学学习方面,教师、家长、学生自己会认为男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优势,而女生则处于弱势地位。在此观念的影响下,男生就觉得自己应该数学成绩很好。女生则认为自己数学成绩差是理所应当的。在学校教育中,初中的课堂更容易受学生的表现打乱,有些教师在上课时,毫无逻辑性,女生更容易受其影响。而男生则更容易调节自己,可以自动忽略这一环节,而听懂老师讲授其他的知识。
在教育界人们都有着“教需有法,教无定法”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满堂灌”,这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不断的模仿教师的解题“套路”,导致一些综合性,创新性较强的题目,学生难于自主探索,对女生产生的副作用较大。
五、 解决的方法
1.改变思想,根本上解除观念的影响
在数学学习方面,男女生的差别有一部分受传统观念的陶然,容易让女生认为自己比男生差是理所应当的。在教学上,教师首先要摒弃这种思想,还要帮助女生提升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此过程中,老师也要培育男生细致的解题,减少失误。如此,让男女生避免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正确对待数学学习。
2.因“性别”施教,实现共同进步
在数学的学习上[2],既然男女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可以因“性别”施教,改变教学策略。教师要注重巩固女生的基础知识,并安排一些行之有效的提升训练,进一步让女生有更好的学习和思维方式。男生方面,教师要把细致作为培养重点,尤其是学习上不够踏实的男生。
3.互帮互助,实现差异互补
在数学学习方面,男女生的差异是后天才形成的[3]。教学上,教师尝试让男女生互相帮助,从而实现差异互补。教师还可以故意打乱,刻意让男女生同组,鼓励他们多交流,多沟通。有助于他们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总之,希望数学教师可以摒弃传统差异观念,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开发他们各自的潜能,发展优势,弥补不足,使男女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双燕. 初中数学学习中性别差异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2014.
[2]赵毅.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性别差异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3]王琳等. 性别差异对高中生数学成绩的影响[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亭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