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若干问题和策略探析
2019-07-25陈浩杜振华
陈浩 杜振华
摘 要: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决定启动城市规划。由于海绵城市概念提出的时间相对较短,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与大范围实施还有一定距离。然而,在理论探索全面实施之前,许多城市都是盲目建设的,海绵城市成为国家政策的附庸发展项目,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海绵城市概念的分析,提出了应对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海绵城市 建设管理 若干问题 策略探析
一、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关于海绵城市的有效建设,中国各地区城市管理单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水弹性城市的到来带给了城市雨洪综合管理明确的发展方向,面对此情势城市的发展既有挑战又有机遇。
(一)从地区差异认识着手,采取因地制宜策略。由于地域辽阔,地理位置特殊,中国气候变化迅速。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和气候特征不同,包括城市建设格局和城市形态的大小,给海绵城市的建设带来了不同的困难。如果我们盲目地将国外的经验转移到中国的各个地区实施,由于气候和环境原因,我们可能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这不仅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也会给城市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例如二零一五年四月份海绵城市建设点,共分为16个海绵城市建设点,涉及中国南北地区十六个省市,然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并不理想,如雨量充沛的南宁、常德等城市,一些水资源环境相对丰富,但由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导致水污染问题和洪水频发。由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的城市环境和总体规划的差异,有的城市资源丰富,有的城市水污染严重,水资源匮乏,因此同样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必须从了解地区差异入手,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设战略。
(二)加强专业技术,提高建设质量。不同建设者的专业知识覆盖面往往不同,通常体现在特定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因此,面对专业人员专业强度的差异,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效果往往较差。如果员工之间的矛盾不能很好地解决,即使项目规划很好,项目也不能科学合理地完成。因此,有必要加强每位员工的专业技能,定期对专业项目的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海绵城市的建设质量。与其他城市建设相比,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量大,但建设周期相对较短。整个项目包括各类绿色建筑和灰色基础设施建设、河湖整治。因此,如何规划海绵城市项目的建设以及如何有效地完成海绵城市项目是关键。
(三)从转型海绵城市的观念着手,深化其内涵理解。现代施工技术的成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城市的负面影响,但在实际建设中,必须将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工程规划相结合。海绵城市管理是一个多领域、多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体系管理。随着新时期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海绵城市的概念已由原来的城市排水管理理念转变为环境经济管理的形式,实现了城市区域的总体规划。只有改变传统的水資源管理观念,才能有效地控制水污染,防止内涝出现,让城市具有面对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弹性功能”。与此同时,需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对海绵城市的内涵认识,以防由于缺乏海绵城市的专业知识而造成建设工程适用范畴与功能夸大的行为后果。
二、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策略探析
虽然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和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但面对观念、技术、法律法规等问题,应加强政府领导,加强规划指导,使海绵城市建设有序进行,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以及海绵城市的发展。
(一)强化政府主导。政府是城市建设的领导者,必须承担海绵城市建设的义务和责任。除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外,地方政府还应协调交通、园林、土地等部门,积极实施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建设,协调多部门,为社会创造更大效益,协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与施工。政府应转变为服务型智能,创新政府的导向功能。如加强地方洪水预警动员能力,加强城市防洪建设等。此外,政府要加强地方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理念,使每一个人都能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二)加强规划引导工作,实现多层次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的部门很多。因此,在制定专项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可以利用BIM技术对各部门进行规划。同时,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城市的关系,深化对海绵城市的认识,最大限度地恢复当地原有河流,建设城市绿地、社区公园等层次的开放空间,逐步形成海绵城市。
(三)加大社会宣传工作。政府要向各类群众宣传海绵城市建设,使当地群众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也就是说,现有城市的发展已经开始偏离我们的预期,阻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发展,这是一个必须改变的现象。要从旁观者的角度转变为支持者,使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加速当地海绵城市的建设进程。
(四)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探索越来越深入。人们利用自然为自己创造更便捷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近年来,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等城市发展道路上逐渐出现了许多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中,海绵城市的概念正在许多城市得到贯彻落实。这意味着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具有海绵状的吸附、雨季雨水的吸收和储存、旱季雨水的释放和利用的功能,从而解决了雨季内涝、旱季需水的现象,形成了城市雨水利用的新发展思路。
(五)完善政策法规。国家积极研究鼓励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提高城市雨水利用效果,认真总结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虽然此前的一系列政策对海绵城市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其中一些政策并不具有法律强制效力。只有完善的政策法规才能有效地指导海绵城市的建设,才能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六)实现智慧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实施,并与国家正在实施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相结合,努力建设智慧海绵城市。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是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使原本非常困难的监测参数变得更容易实现。未来,海绵城市可以通过智慧城市技术实现,如建立供水调度监控系统,构建智能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平台,结合管网地理信息系统、供水调度管理、管网水力模型等。为了更快、更准确地做出防洪排涝决策、预案和应急行动,可以建立多平台信息网络和聚水监测系统等。同时,智慧海绵城市可以促进数字精细化管理平台的建立,通过物联网智能传感系统,积极发现问题,实现实时监控,使城市能够更快、更明智、更灵活地应对水问题。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离不开“信息的监测收集→信息的传输→准确地指挥→迅速地执行→对结果进行反馈修正”这样一种信息的循环利用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海绵城市高效、安全、智慧地运行。
结束语
海绵城市是进一步深化城市排水和雨水利用的城市规划,同时也是引导城市集中建立可持续发展思路的良好开端。目前,在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合理的城市建设思路和科学的规划是创造宜居环境的保证。目前,海绵城市产业培育与建设模式路径的实践,有助于国家建立试点项目的要求。因此,它起到了带动周边地区改善城市内涝向示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吕琪.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分析与讨论.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 俞孔坚.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规划研究,2018.06.
[3] 张剑瑞.海绵城市理念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住宅与房地产,2017.02.
[4] 徐岚.基于自然地理的西咸新区海绵城市本土化建设探析.规划园林,2018.11.
[5] 米文敏.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政府作用研究.2017.03.
[6] 李宇超.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2017.05.
[7] 徐振强.我国海绵城市试点示范申报策略研究与能力建设建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8] 叶亮.“海绵城市”理念对合肥.内涝防治的应用研究,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