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批评下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2019-07-25王文娴毕兆明
王文娴 毕兆明
摘要:《道连·格雷的画像》是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于20世纪末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主要讲述了年轻俊美的道连从单纯善良的少年一步步堕落为内心阴暗、自私冷漠的魔鬼,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这部作品,可分析作品中情节和人物蕴含的作者创作心态及作品深层意义。
关键词:王尔德;唯美主义;本我;自我
《道连·格雷的画像》作为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多数评论者认为包含了王尔德自身的影子,有的甚至认为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毫无疑问,这部作品中反映出了王尔德自己对于唯美主义的思考和审视,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被压抑着的情感。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道连在看到画家贝泽尔为自己创作的肖像画时惊叹于自己的美,在贝泽尔的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希望让画像代替他承担岁月侵蚀。当这个愿望实现以后,道连彻底沦为一个毫无人性和道德底线的小人,从他用恶毒的语言杀死昔日恋人西碧儿开始,便顶着纯洁俊朗的面具,做着卑鄙勾当。在杀害好友和偶遇了西碧儿的弟弟后,被以往罪孽折磨的他想重新做人,便拿刀刺向画像,画像完好无损,而躺在地上身亡的道连变成了丑陋狰狞的畸形。
整部作品被阴暗的风格笼罩,字里行间流露着压抑感。道连一味追求自己外在的美,追求纯粹的艺术美感,在西碧儿一次演出失败后,对她厌恶之极,侮辱她“一张长着漂亮脸蛋到三流女戏子”、“是个俗物”。道连的家中摆放了各式各样的挂毯和珠宝,他认为这都是美的东西,自己是个纯粹的“美”人。这些外在的、形式上的“美”的追求无疑是可笑的,也流露出作者对唯美主义的反思与审视。唯美主义主张追求感官刺激,主人公在亨利勋爵的诱导下,滑向毁灭的深渊,这无疑表明了作者深知对于唯美主义过度崇拜带来的可怕后果。小说的悲剧结局暗含了作者的态度:在对唯美主义进行反思后,认为一味追求唯美主义所主张的纯粹感官享受,会导致人格分裂最终毁灭,追求艺术美不可逾越道德的范围。在19世纪,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使得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日趋紧密,王尔德对与丹纳和左拉的观点深恶痛绝,他猛烈抨击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作品,认为这样的作品不配称为“艺术”,还认为艺术家不应考虑公众,艺术品仅是艺术家个性的展现,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他创作了《道连·格雷的画像》。
作品不仅包含着作者对唯美主义的审视,还包含作者内心不被世俗理解的、极力压抑的情感。在当时的英国,人们拘泥于传统道德伦理,文学作品也必须严格遵守社会规范,一旦稍有逾越,便会受猛烈讨伐。王尔德在发表这部作品后不久与阿尔弗莱德·道格拉斯进行交往,道格拉斯的父亲昆斯伯里侯爵斥责王尔德为“一个好色的‘鸡奸者”,王尔德上诉而被反告,《道连·格雷的画像》作为审判的证据之一,王尔德被判有罪后去监狱服苦役。1886年王尔德遇到了罗伯特·罗比·罗斯,他称是罗斯引诱他走上了同性恋的道路。在作品中不难看出贝泽尔对道连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将道连作为自己灵感的来源,称如果没有道连他的作品就会黯然失色,在道连和亨利同乘马车而让贝泽尔自己单独乘坐时,他感到“自己老了好几岁”,在他对道连那一大段颇有深意的类似告白的话中,可以隐约窥探出王尔德对同性极力压抑的迷恋,“这种带有罗曼史的友谊,包含着悲剧成分”。画家贝泽尔身上有着王尔德早期崇拜唯美主义的影子,比如对艺术之美的狂热,在他对道连进行“表白”之后,又在看到画像上罪恶的秘密之后被杀害。这个结局的安排是别有用意的,贝泽尔一直是一个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着的人,他所有的言行都受社会道德的支配,是一个受超我人格主宰的人,他努力压抑着自己对道连的迷恋,这个人物身上有王尔德自己的影子,即对唯美主义的崇拜和对同性的迷恋,贝泽尔被杀害的结局无疑说明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态度,即被禁忌的同性之恋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艺术至上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变为艺术的殉道者。画像作为美的象征,因替道连承担罪恶而变得面目全非,贝泽尔不堪自己的艺术品被污染,所以作者“杀”死了他,同时也说明,在一个纵欲无度的本我面前,超我只能被毁灭。
道连的堕落与画家的好友亨利勋爵有着密切关系,与其把他描述为主人公的本我人格的反映,不如把其言行比作诱导道连纵欲犯罪的合理依据。亨利洞悉人内心阴暗面,他并不自己践行享乐主义,而用这套理论去感染别人,看到别人纵欲堕落,他便觉得有莫大的快感,主人公的本我人格借助亨利的言语而存在。道连不幸成为了他“人类情感科学分析”的实验品,追求感官的刺激,冷漠、纵欲、堕落、犯罪……对美的狂热崇拜最终变为丑恶的帮凶,在亨利的引导下道连最终走向毁灭,对感官短暂刺激的追逐导致他生活中没有永恒的、实质的东西,被欲望异化了的道连只得以死解脱。作者借亨利这一人物阐释对唯美主义的狂热崇拜而带来的后果,同时也利用这部作品中唯一得到善终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唯美主义的复杂情感。亨利勋爵作为一个靡菲斯特式的人物,他很清楚自己的本我,同时承认本我的欲望,但他的超我人格仍旧能将其囚禁在合理的道德范围内,作者对于这一人物处事方式是认可的。
道连·格雷作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有着多重人格的人。初入伦敦,他只是个单纯善良的青年,在亨利的引导下,他发现了自己外表的美,并惧怕这种美随着时间而被侵蚀,甚至妒忌自己的画像拥有不老的容颜,因此他认为外在的美才是珍贵的,对任何感官刺激的追求让他认为在追求美。在发现自己的罪行使画像发生变化后,他将画像锁在了阁楼上,作品中对于阁楼的描述并不多,只是说明了这是道连儿时读书玩耍的场所,道连将画放在阁楼颇具讽刺意味。畫像承载了道连的罪恶,是主人公人格中本我的一面镜子,而童年时的道连是单纯善良的,当被情欲和罪孽浸染了的本我放置在承载了单纯快乐的阁楼并上了锁,暗示道连心中最后一块净土也被污染。道连内心中的本我被释放,他的超我此时已然被本我控制,自我无法调和,导致人格彻底分裂,白天,他顶着面具做着迷人优雅的贵族,夜晚,他寝食难安,无法信任任何人,赶走了服侍格雷家族两代的男仆,甚至经常看到贝泽尔和西碧儿弟弟的脸……最终他决定毁了画像,就是杀死本我,也刺死了自己。作者安排这一结局有两层含义:其一,当披着追求美的外衣而被欲望异化了的道连在犯罪后想要改过自新,但是却释放了种种丑恶,最终还是要以悲剧收场,因为灵魂一旦染上丑恶只能用死亡来洗净;其二,本我作为人格的一部分,是无法杀死的,道连的自我开始觉醒反抗,却死于自己刺刀下,这也透露了作者内心承认本我的欲望,本我不能被否定和消灭。
《道连·格雷的画像》作为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包含着作者的唯美主义创作主张和压抑的情感。主人公道连对美的过分追逐、贝泽尔对道连一直被超我压抑的情感、亨利对本我欲望的承认……这部作品中有作者的影子,即对同性的深刻迷恋和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同时通过这部作品主人公的悲剧结局也显露出王尔德对艺术与道德关系的反思:作为艺术家,一旦对于艺术美的追求逾越了道德的底线,那么这部作品即使有着再美的外在形式其也是丑恶不堪的。
参考文献:
[1]陈太胜.20世纪西方文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尹仪英 徐静.从《道连·格雷的画像》看王尔德的心路历程[A].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文学艺术,2012,27(12):27-28.
[3]陈可心.道连·格雷的性别隐喻[J].文学教育,2013(0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