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联合洛赛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2019-07-25肖赛康晓芳
肖赛,康晓芳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胃、食管、胰管及十二指肠、胆管病变所引起的急性出血症状,其临床表现为血便、黑便、呕血等,当出血量在短时间内超过循环血量的20%或者超过1 000 mL时,则会引起周围循环障碍,对于出血较多者可威胁患者生命[1]。有研究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是引发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机体血小板功能出现异常后会导致血容量减少,导致凝血因子的缺失,进而导致出血症状的发生[2]。目前手术治疗、内镜下止血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但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医疗受限等因素的限制,上述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显著,药物治疗仍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段。洛赛克其主要成分为奥美拉唑,属于一种质子泵抑制剂,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血小板的凝血反应,促进止血,但仍存在引起胃肠道感染、单独应用疗效较低等缺点[3]。而巴曲酶是一种酶性止血剂,又被称为凝血酶,具有类凝血样作用,能够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凝血因子,进而改变血小板功能,止血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4]。基于上述情况,在本文研究中观察巴曲酶联合洛赛克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旨在提高临床效果和保障用药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00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各50例。其中,单药治疗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35~50岁,平均年龄(42.5±0.5)岁;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溃疡10例,急性胃黏膜病变11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致出血13例,胃息肉5例。联合治疗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41.2±0.3)岁;胃溃疡11例,十二指肠溃疡13例,急性胃黏膜病变9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致出血12例,胃息肉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均符合《内科学》[5]中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患者出现恶心并呕血、伴或不伴柏油样大便,随着患者消化道、出血量的增多,患者会出现头晕、全身乏力、面色及口唇粘膜苍白、心慌气短、血压持续性降低等危急症状;病例资料齐全者;无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无药物禁忌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了家属知情同意书,且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肿瘤的患者;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排除有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存在沟通障碍的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单药治疗组患者使用洛赛克(北京托毕西药业,国药准字H20030295,规格:0.5 mL:5bu*6支/盒)进行治疗,使用剂量为40 mg加0.9%的氯化钠20 mL静脉滴注,1次/d。联合治疗组在单药治疗组的基础上联合巴曲酶(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945,规格:40 mg+10 mL)进行治疗,在患者输液或者输血时在补充血容量的基础上,巴曲酶使用剂量为1~2 U/次,进行静脉注射或者肌肉注射,根据患者的出血程度使用1~3次/d,对于中等和大量出血的患者配合内镜下喷洒巴曲酶1~2 U或者使用10 mL生理盐水稀释巴曲酶1~2 U以胃管注入。
1.2.2 止血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止血、血压稳定、腹痛缓解时间及胃管引流量进行统计,止血终止评价:符合下列其中任意一项则认为出血终止,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稳定;血红蛋白无继续下降,尿素氮无继续上升;患者无呕血,大便隐血转阴、粪便转黄;患者胃管内的引流液无色或者变清,经胃镜检查确定无出血[6]。止血时间为出血就诊时间至出血终止时间;血压稳定时间为出血就诊时间至血压恢复至正常值(90 mmHg<收缩压<140 mmHg、60 mmHg<舒张压<90 mmHg)的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为出血就诊时间至经询问患者无腹痛症状的时间;胃管引流量为患者出血就诊插入胃管引流至拔除胃管引流液计量。
1.2.3 凝血功能检测 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将抽取的静脉血在抗凝管中保存,之后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机使用3 000 r/min的转速离心机离心,离心处理时间大约为20 min左右,之后离心后的静脉血放入洁净的EP试管中,将上层血清分理出,在温度为-80℃环境中保存,待用。提取已采集的血清标本,使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two 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进行检测,操作步骤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并进行组间比较。
1.2.4 血小板功能检测 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静脉血1 mL,使用EDTA抗凝处理后,运用血小板自动分析仪对患者血小板功能指标血小板数(platelet coun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MAR)进行检测,其中MAR=(原始血小板数-聚集后血小板数)/原始血小板数×100%。
1.2.5 治疗效果评价 根据《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7]结合临床表现,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等3个评价等级,其中显效为24 h内血止,血红蛋白正常,血压稳定;有效为出血在24~72 h得到有效控制,血红蛋白无继续下降,血压无下降;无效为未能有效止血,甚至出现增多,血红蛋白及血压持续下降,甚至出现休克。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1.2.6 不良反应情况统计 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神志模糊及呕血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并做组间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止血效果比较
如表1所示,联合治疗组的止血、血压稳定、腹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单药治疗组,胃管引流量低于单药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如表2所示,治疗前两组PT、APTT、FIB、D-D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IB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PT、APTT、D-D水平低于单药治疗组,FIB高于单药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比较
如表3所示,两组治疗前PDW、MPV、PLT、MA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DW、MPV、PLT、MAR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联合治疗组PDW、MPV、PLT、MAR水平均高于单药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止血效果比较(¯±s)
表1 两组止血效果比较(¯±s)
组别 n 止血时间(d)血压稳定时间(d)腹痛缓解时间(d)胃管引流量(mL)单药治疗组 50 1.56±0.23 10.59±1.11 2.59±0.32 320.28±10.25联合治疗组 50 1.10±0.10 7.56±0.45 1.23±0.18 231.58±8.45 t值12.970 17.890 26.190 47.210 P值--<0.001 <0.001 <0.001 <0.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PT(s )APTT(s )FIB(g/L) 组别n D-D(μ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单药治疗组 50 14.59±3.12 13.36±2.14*32.57±5.59 30.48±4.23*2.03±0.15 2.31±0.21* 2.23±0.23 0.96±0.15*联合治疗组 50 14.58±3.11 12.56±1.78*32.58±5.60 27.49±3.10*2.04±0.16 2.87±0.36* 2.22±0.24 0.68±0.03*t值 - 0.016 2.032 0.008 4.032 0.322 9.501 0.213 12.940 P值 - 0.987 0.045 0.993 0.001 0.948 <0.001 0.932 <0.001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n PDW(%)MPV(fl )PLT(×109)MAR(%)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单药治疗组 50 10.24±0.76 11.25±1.25*7.32±0.24 8.21±1.00*167.65±8.45 192.34±10.25*34.25±2.18 50.16±4.59*联合治疗组 50 10.25±0.78 12.44±2.12*7.33±0.25 9.44±1.56*167.68±8.43 209.21±12.58*34.26±2.19 63.25±6.15*t值 - 0.065 3.419 0.204 4.694 0.017 7.351 0.023 12.060 P值 - 0.948 0.001 0.939 0.001 0.986 0.001 0.982 0.001
2.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如表4所示,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的82.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5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如表5所示,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药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5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与十二指肠、胃黏膜屏障受损及胃酸分泌过高有关,此病发病后会影响患者正常的血小板功能,进而引发凝血功能障碍,若不能及时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障碍,抑制出血,则会导致出血不止,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8-10]。在本文研究实验中运用巴曲酶联合洛赛克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探究两药联合对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为临床上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巴曲酶又被称为凝血酶样酶、去纤维蛋白酶,是一种从巴西洞蝮蛇蛇毒中提取而来的不含毒性成分的酶性止血剂,具有降低血粘度、抑制血栓形成及促进血小板聚集,释放凝血因子的作用,同时巴曲酶可提高血液凝固速度,缩短创伤的愈合时间[11-12]。洛赛克其主要成分为奥美拉唑,属临床上常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具有较好的止血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异常的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功能,但长期使用会增加患者胃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3-15]。有研究表明[16],巴曲酶和洛赛克联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明显高于单纯使用洛赛克的效果,可及时抑制出血症状,止血效果较佳。在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应用巴曲酶和洛赛克联合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使用洛赛克的治疗效率,与上述研究实验中应用巴曲酶和洛赛克联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本文还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止血效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巴曲酶和洛赛克联合治疗的患者止血、血压稳定、腹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单纯使用洛赛克治疗的患者,胃管引流量低于单药使用洛赛克治疗的患者,此结果说明,巴曲酶和洛赛克联合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止血,改善患者血压,缓解患者腹痛症状,降低胃管引流量。
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后,胃酸会将胃蛋白酶原激活,胃蛋白酶可促进凝血块的快速消融,但出现较多的胃蛋白酶时,会作用于凝血功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最终抑制凝血[17-18]。其中凝血功能是指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的一种能力,其实质为将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19]。而另有研究表明[20-2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能力出现异常,导致患者发生出血,临床上常应用PT、APTT、FIB、D-D等因子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在本文研究实验中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PTT、FIB、D-D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PT、APTT、FIB、D-D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联合治疗组对凝血功能的改善程度较为明显。血小板功能异常是因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促凝功能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缺陷而致的出血性疾病,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因血小板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出血的发生[22-23]。目前临床上对于血小板功能评价的指标常常为PDW、MPV、PLT、MAR,通过对患者PDW、MPV、PLT、MAR监测,能够对患者血小板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进行检查[24]。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血小板功能指标水平均出现异常表达,治疗后,两组的血小板功能指标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联合治疗组的改善程度较为明显,说明运用巴曲酶和洛赛克联合对急性上消化道患者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起到止血的效果。有研究表明,运用巴曲酶和洛赛克对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25]。
另外,本文还对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痛、神志模糊及呕血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说明两药联合不良反应较少,用药更安全。
综上所述,运用巴曲酶联合洛赛克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改善患者出血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