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垦荒人”
2019-07-25徐晓凤
本刊记者/徐晓凤
台州
红色地标
大陈岛位于浙江省中部台州湾东南海域,素有“东海明珠”之称。1956年到1960年,浙江省先后有467 名青年志愿者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大陈岛参与垦荒建设。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上岛视察,作出“大陈岛大有可为”的重要指示。2010年4月 和2016年5月,他又先后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和老垦荒队员的后代回信,充分肯定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指出新时代要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
“那年我28 岁,带着妻子一起来大陈岛垦荒。一开始我们从农业和畜牧业着手,后来又发展了渔业,大家没有任何海岛垦荒经验,就去福建学打渔,在海上吐了整整一个礼拜,才终于适应海上作业,慢慢地,从捕鱼到织渔网再到养殖,我们就都会了……”92岁高龄的老人徐定寿是当年来大陈岛的第一批垦荒队员之一,那段艰苦的垦荒岁月在他的叙述中逐渐展现在记者眼前。
有一种精神永不过时
1955年初,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兵败逃到台湾前,将岛上一切军事和民用设施全部炸毁,上万余名岛上居民被迫背井离乡,留下的只是一个满目疮痍的荒岛。从1956年开始,这座荒岛先后迎来了5批共467名青年垦荒者,他们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以满腔热血登岛垦荒。
“岛上没有吃的,我们就自己想办法,出海捕鱼,种植蔬菜;没地方住,我们就挤在一间破旧小屋。”正是凭借着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第一批垦荒队员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这座荒岛上打开了局面。60 余年间,这里盖起了新房子,办起了学校、卫生院,还红红火火地发展起了旅游业。
风不言,海不语,芳华在似水流年中逝去。但人们从未忘记,这座小岛从当初的满目疮痍到如今的“东海明珠”,背后是一代代垦荒者的奋斗印记。
有一支队伍永远在路上
6月19日,大陈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记者中午时分来到该中心,看到两位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发放饭票、维持秩序、搀扶老人。
“每天用餐时间,是由我们乡镇干部组成的‘渔小二’志愿者队伍来中心轮值,服务老人家。岛上老年人居多,平时自己料理家务、买菜做饭不太方便,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后,老人们可以在这里用餐,还可以在这里活动。”大陈镇镇长王啸啸介绍道。
86 岁的孔彩凤老人腿脚不便,出门办事实属不易。前不久,孔彩凤需要更换老年证,她拨通了“渔小二热线”,没过多久代办员项爱琴便上门帮她收集好相关材料,再交到镇便民服务中心老龄委窗口办理。
据了解,目前全镇“渔小二”队伍总计36人,基本由年轻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组成,他们负责为岛上居民跑腿代办各项事务,用无微不至的服务,努力践行着“陆上办事不回岛、岛上办事不离岛、海上办事不上岛”的承诺。
随着大陈岛发展的稳步推进,大陈镇党员干部以垦荒精神为引领,在“渔小二”代办员的基础上,增设了“游小二”讲解员和“店小二”招商员,这正是垦荒精神的一种传承,展现出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有一种力量在岛上迸发
传承与弘扬垦荒精神,早已不局限于长驻岛上的垦荒队员及其后代。更多新生力量的注入,为大陈岛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活力。
85 后党员创业者钟小兵来到大陈岛开设了一家独具特色的酒吧餐厅。他告诉记者,一年前来到大陈,他就认准了这里的发展潜力,政府大力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决心,让他充满信心。目前,他正筹备开一家民宿,用青春元素吸引更多年轻人上岛观光旅游。
同样,作为党员创业者的施招荣,去年在岛上开设了一家民宿,他以一种“新岛民”的心态与热情,用“家”的理念经营着“有家客栈”,与妻子亲历亲为,也从中收获了无限乐趣。
“来到大陈创业的新一代岛民越来越多,他们继承老一辈的垦荒精神,在新兴领域发光发热,让大陈变得更加美好。”大陈镇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
在大陈岛,畅通的公路,串联起岛上一个个景点;精致的民宿,高峰期一房难求;垦荒碑下,红色教育正在开展……经过60余载的耕耘,这座小岛旧貌换新颜。每年,来岛上感受垦荒精神、参加主题党日的党员络绎不绝,许多海内外游客也慕名而来,体验海岛风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大陈”建设的重要指示,为大陈岛建设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仍在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