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你的眼睛
2019-07-25胡中惠
文/胡中惠
年轻时参加书法班学习,人不多教材也不多。那是个思想禁锢、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书法班几十人,字帖仅几册,拥有者视若瑰宝,能让你看上一眼就很大面子了。当时,我从工厂宣传科的一位大哥手里借了一本《草诀百韵歌》,拓本,至今尚未璧还,现在仍玉立于我的书架之巅,可惜这位兄长已经故去了。传统诗词的学习与写作同样。若干年前,人们手中有一本王力的《诗词格律》小册子就很牛了,至于什么《词综》《随园诗话》等想都不要想。开蒙的作品除了毛泽东的诗词就是鲁迅的作品,再就是“锄禾日当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几篇作品,也好,填词时一出现平仄不调的现象即想起它们。
如今,此类事物仿佛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原来是吃不饱,现在是吃不了。不管学什么,信息有的是,资料有的是,纸媒的,网络的,铺天盖地;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到处在向你招手;更有那诸多经典书籍沦落在街头书摊,可怜巴巴地乞求你将其拯救于风尘。文学艺术诸多领域再也无什么秘密可言了,前年我突然想学画牡丹,打开电脑,几百个视频让你反复观看,弄得我不知如何下笔。
用一般逻辑推理,量变会催生质变,学习资料多,传播渠道好,应当多出优秀作品才对,结局却恰恰相反。就说诗词作品吧,每天如过河之鲫,其数量是浩浩汤汤,然而真正能够入眼入脑入心的作品,能够广泛传播的作品——多乎哉?不多也。与旧时比,这些作品有宽度没高度,有数量缺涵量。就说当下的沈阳吧,号称书法家号称诗人的先生女士不算少,可是写字的谁敢说能够超过沈延毅?写诗的谁敢说能超过黄禹篇?
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老天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多的资料,好诗都去哪里了呢?道理很简单,少有少的好处,多有多的弊端。资料少,专注度则高,吸收其中的营养则多;资料多,目不暇接,看了很多,消化的却很少。特别是现今的自媒体传播,流水作业般生产诗词作品,写的人只管写,看不看由你;读的人读不过来,更谈不上细致板牙地咀嚼。接触几位诗词爱好者,他们也有难处:老师太多,此师让你这样写,彼师让你那样写;信息太多,这个网站那个群,哪个都挺好又不知如何是好。
因此要管住自己的眼睛了。养生专家说,一要迈开腿,二要管住嘴。对于诗词爱好者来说,不读不行,读得太多也不行。写好传统诗词的道理就那么些,自媒体上很多的大块文章基本是经典的稀释,不读也罢。还有,即便都是锦绣文章,区区两只昏花的眼睛能看得过来吗?老来学诗,体力精力记忆力都不如从前,各个器官都要打折扣,因此在学习上创作上,还是提倡精准为宜。“精”是咀嚼,“准”是选择。“老年戒得。”84岁的著名画家吴昌硕就是因为多吃了两包麻酥糖而一病不起,为什么?因为什么东西多了,对老年人来说都不是好事。